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侗族大歌
定价:60.00元
作者:吴霜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304615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侗族大歌》是《广西*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三名青年教师和一名音乐学界的广西青年学者共同完成,反映了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大歌2005年入选《*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书为普及性读物,主要面向喜爱侗族大歌的有大众文化水平的读者,从文化渊源、民俗风情、音乐形态、审美意识、传承发展五个方面介绍侗族大歌,在相关章节的设计中着重选用和撰写了部分有关广西侗族地区的大歌形态和传承情况等内容,意于补充、完善侗族大歌的系统研究。本书重视图文配置,共收图片200余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好地反映侗族大歌及其存在背景。一部全方位、系统介绍侗族大歌的书籍,值得读者关注。
“广西*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持编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系列丛书。丛书共37卷,根据广西被列入*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每项为一单卷本,括民俗10卷,传统戏剧6卷,民间音乐6卷,民间舞蹈5卷,民间文学4卷,传统技艺3卷,另外还有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各1卷。
丛书详细介绍每项文化遗产的历史溯源、表现形态、主要特点及其传承状况和传承人及保护状况。丛书印制精美,为软精装,图文并茂、形象逼真,集史料、知识、、学术和可读性于一体,是对中国广西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梳理和展示。
尤其是《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而曾由中国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注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飞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而《壮医线点灸疗法》契合当下全国民众流行倡导的健康保健生活方式。另外《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等等民间独特技艺,都常值得读者研究、品味和珍藏。
目录
章 侗族大歌的文化渊源
节 族史与歌源
第二节 南侗与大歌
第三节 传说与大歌
第二章 侗族大歌与民俗风情
节 瑰丽侗乡鼓楼情
第二节 风雨桥上笛子歌
第三节 阳春三月花炮节
第四节 侗寨好客家宴
第五节 行歌坐夜相思结
第六节 织锦刺绣成新娘
第七节 世代家儿女杉
第八节 和谐山乡讲款词
第三章 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
节 传统歌种
第二节 曲体结构
第三节 调式色彩
第四节 节拍特征
第五节 多声形态
第六节 句式结构
第七节 声腔运用
第八节 演唱程序
第九节 伴奏乐器
第四章 侗族大歌与审美意识
节 民间神话与英雄人物
第二节 模仿自然与生态和谐
第三节 浪漫情怀与爱情主题
第五章 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
节 传承习俗
第二节 传承机制
大 事 记玉
内容分析索引Ⅴ
参 考 文 献Ⅸ
后 记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集体智慧”和“口述传承”的文化现象特别着迷,而“侗族大歌”似乎就是其中一个绝佳的案例。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在夜晚的村寨里,人们围坐在篝火旁,歌声此起彼伏,没有固定的乐谱,却能奏出和谐的旋律,这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我很好奇,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侗族大歌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书中会不会揭示那些隐藏在歌声背后的家族秘诀,或者村落之间的文化交流模式?我推测,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访谈,记录下那些掌握古老歌唱技艺的老一辈侗族人,并将他们的歌声和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侗族大歌在社会功能上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娱乐,更可能是族群认同的载体,是道德教育的工具,甚至是处理社会矛盾的媒介。我想知道,这些古老的歌谣是如何维系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秩序的,这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和文化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人类创造力与文化多样性的独特艺术形式。而“侗族大歌”这个名称,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仍在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展现侗族大歌的魅力。我设想,书中或许会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绘侗族人民在自然风光优美的环境中,演唱大歌的场景,比如在梯田旁,在竹林间,或是宁静的村落里。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介绍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或许会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复杂的声部和唱法,让非音乐专业的读者也能领略其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强调侗族大歌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它是否反映了侗族人民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诉求?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当代侗族大歌的演唱例子,展示它如何与时俱进,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名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些在山野间回荡的古老歌谣,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沉淀。我一直对那些不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像侗族大歌这样,被誉为“天籁之音”,光是名字就充满了神秘感。我猜想,这套丛书一定能够带领我们走进侗族人民的生活,感受他们淳朴的情感,聆听他们用歌声讲述的故事。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书中对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深入剖析。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珍贵的侗族大歌的乐谱,让我有机会亲手去感受那些音符的跳跃。而且,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想了解侗族大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与侗族的物质文化,比如他们的吊脚楼、服饰、节日习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书中会不会有精美的插图,描绘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或者展示他们制作传统服饰的技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音乐鉴赏的书,更是一本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评分我最近在学习一些关于世界音乐史的课程,而“侗族大歌”这个词在我接触到的众多名词中显得格外独特。它似乎代表着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的音乐体系,一种植根于深厚民族土壤的艺术形式。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为我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音乐的另一种可能性。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侗族大歌的音乐结构,比如它是否具有独特的调式、音阶,以及如何构成其复杂的复调织体?书中是否会对比侗族大歌与其他民族声乐形式的异同,从而帮助我理解其在世界音乐版图中的独特性?另外,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一部分,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侗族大歌与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载体,例如侗族人民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他们使用的农具,或是他们居住的独特建筑风格,这些物质因素是如何影响甚至塑造了他们的歌唱方式和音乐内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一种跨文化的音乐体验,拓宽我的音乐视野。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声景艺术,而“侗族大歌”这个名字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常常思考,一个民族的音乐是如何形成其独特的声景的,而侗族大歌又会在这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声学、音乐学甚至人类学的角度,去解构侗族大歌的旋律、节奏、和声以及演唱技巧,并将其置于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想象一下,在绿意盎然的山谷中,伴随着溪流潺潺,风吹竹林,侗族人民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唱响悠扬的歌声,那画面该是多么的诗意!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比如是男女合唱,还是独唱,亦或是多声部复调?它是否会涉及到侗族人民在特定节日、祭祀或劳动场景下演唱大歌的习俗?另外,作为一个对文化传播媒介感兴趣的人,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现代科技,如录音技术、数字传播等,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推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技术又反过来如何塑造了侗族大歌的当代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