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臨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一方面是內外交逼,國將不國;另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投身救國救民的行列。清政府在變局中被動地回應外來的刺激,終於導致了自身的滅亡。清朝的滅亡並非一如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而是宣告持續了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從此在中國壽終正寢。儘管新的共和國風雨飄搖,但告別帝制,走向共和,已然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終究無法逆轉。
本書跨越晚清和民國初年兩個歷史階段,敘述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八十年間的歷史過程。內容涉及五次對外戰爭、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以及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重大歷史事件。全書以古今中西之爭為發展線索,以告別帝制為支撐點,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著墨尤多;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如洪秀全、慈禧太后、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等人,都有簡潔而深刻的評述。全書敘事流暢、立論公允,期能有助於讀者明瞭中國近代史的演變過程,也是相關研究不可缺少的案頭書。
自序
前言——告別帝制
第一章 鴉片戰爭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一節 戰爭發生的背景
第二節 戰爭的過程
第三節 戰後的社會文化動向
第二章 太平天國與舊式農民戰爭的結束
第一節 洪秀全與金田起事
第二節 建都南京
第三節 內政與外交
第四節 天京事變和後期抗爭
第三章 「庚申之變」與清廷政局
第一節 兩次英法聯軍之役
第二節 祺祥政變
第三節 同治政局
第四章 洋務運動與西方生產力的引進
第一節 洋務事業的啟動
第二節 求強與求富
第三節 教育文化的變革
第五章 城鄉變動與社會結構的更新
第一節 新興的社會階層
第二節 鄉村社會變化
第三節 僑民與傳教士
第六章 甲午戰爭與民族危亡
第一節 邊疆危機與中法戰爭
第二節 中日甲午戰爭
第三節 戰後的民族危機
第七章 維新變法與思想啟蒙
第一節 維新派的興起
第二節 維新派的活動
第三節 思想啟蒙
第八章 義和團運動與政治格局的演變
第一節 義和團運動
第二節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第三節 新的政治格局
第九章 推行新政與社會文化的革新
第一節 全面推行新政
第二節 文化革新
第三節 社會新動向
第十章 創建同盟會與革命風潮
第一節 同盟會及其政綱
第二節 革命風潮
第十一章 立憲運動與清廷危機
第一節 被迫推行憲政
第二節 政局動盪
第三節 風雨欲來
第十二章 武昌起義與帝制覆滅
第一節 武昌起義
第二節 創建中華民國
第三節 走向共和
第十三章 軍閥割據與社會動盪
第一節 袁世凱專權與敗亡
第二節 軍閥割據形成
第三節 社會動盪
第十四章 新文化運動與社會文化的轉向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五四運動
第三節 社會文化的轉向
結語
附錄
大事年表
清代帝系表
中華民國(1912~1928年)總統表
參考書目
这本书在梳理历史脉络上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简直像一个高明的织工,将无数散乱的丝线,编织成了一张结构严谨而又富有弹性的巨幅挂毯。近代史往往容易写得支离破碎,因为涉及的势力、地域、思潮太多,但本书却能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键节点。从鸦片战争的表象到深层制度的结构性危机,再到内部改良与革命思潮的交替涌动,整个逻辑链条异常清晰。我之前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层面,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像是从上帝视角俯瞰了一次整个历史进程,那些原本看似偶然的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显现出其必然的逻辑起点。特别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分析,论证得非常扎实,让“器物”层面的变革与“制度”层面的困境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解释。对于那些希望建立完整近代史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指南针,它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认知锚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和洞察力,这远超出了单纯的史实罗列。很多历史书籍会把历史人物塑造成符号化的脸谱,非黑即白,但在这里,即便是那些被后世评价褒贬不一的人物,作者也努力去还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内心的挣扎。比如对几位重要改革派领袖的描写,不再是简单的功过评价,而是深入到他们思想转变的微妙过程,他们的妥协、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面对巨大历史惯性时的无力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处理方式让历史变得鲜活和立体,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僵硬教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冲突场景时的叙事技巧,通过对话和场景描写,将当时的社会情绪和思想交锋烘托得淋漓尽致。这种“代入感”很强,让人仿佛能听到那些激烈的辩论声,感受到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无常。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如果换做是我身处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该如何选择?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读者与历史进行深层对话的欲望,而非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费劲。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严肃的历史分析,包裹在一层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外衣之下。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为了追求客观性而变得干巴巴、味同嚼蜡,本书的文字充满了张力,尤其是在描绘社会底层人民在变局中的挣扎和适应时,那种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厚重感。有时候,我会为某一句精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有时候,又会被某个场景的悲凉所触动。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数字,而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血泪交织的真实体验。对于我这种对纯粹的政治史或军事史感到疲倦的读者来说,这种融汇了社会学、人类学视角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它不只是在“告知”历史,更是在“重现”历史,让读者不自觉地参与到对那个时代的感受和体味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感的封面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旧的材料,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敬意。初翻几页,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没有那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枯燥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历史转折点时,笔触细腻而有力,仿佛能让人亲眼目睹当时的尘土飞扬和人心浮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那种克制和精准,既有足够的论据支撑其观点,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阅读障碍。这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抽丝剥茧,用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让人在了解“发生了什么”的同时,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对于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让人愿意沉下心去探索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近代中国。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阅读体验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是那种会让人忍不住想推荐给朋友的书。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告别帝制”这一主题时,展现出了极大的思辨深度,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帝制”视为洪水猛兽一笔带过,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在中国社会肌理中盘根错节的关系。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推翻一个政权容易,但要彻底清除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基因,其难度之大,超乎想象。书中对于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精英阶层内部对于“共和”理念的认知差异,以及普通民众对新旧体制转换的迷茫状态,都有非常深入的剖析。这种对深层文化阻力的探讨,为理解后续民国初期的混乱局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背景支撑。它让我意识到,近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而已,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与权力结构的重塑,而这场重塑,注定是漫长而充满反复的。这本书提供的这种反思性的视角,非常宝贵,它引导我跳出简单的“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选择的沉重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