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外文化与文论(35)
定价:46.00元
作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90059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5辑)》为比较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20余篇,涉及中外文学及文化方面的多个领域,具体论题涉及汉诗英译、西方文学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史诗文学的流变等多个方面,思路开阔、视野新颖,兼具深厚的学术功底。收录论文作者为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及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5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中美比较文学双边会议专栏
世界文学与西方中心主义
论两本书名同为“什么是世界文学”的学术专著(1992—2003)
短篇故事的全盛时期
“情采通变”: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中西合璧的文学理论体系
“为世界而爱”:世界文学和人文主义
The Integration of Ecocriticism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A Win-Win Academic Strategy
世界文学的科幻维度——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名家刘慈欣作品为例
自我的微调与社会的团结——罗蒂论反讽与现代性认同
“思想前沿、视野开阔、精彩纷呈”——第七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比较文学青年教师讲习班纪要
“世界文学”与“终身成就奖”专栏
乐黛云教授访谈录
跨界的探寻——我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
也开风气也为师——“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孙景尧先生
关注文学人类学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探索中国比较文学前沿领域的新进展
文学地域与族群表达
“地域诗歌”:论大凉山彝族汉语诗群
黄土社会地方历史与村落叙事的文学人类学考察
地理与分类:西南民族志的异文化展现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明清土家族土司文学家族
跨族群文化共存——《格萨尔》史诗的多民族传播和比较
文化比较与族群研究:以亚鲁王生死观表述为论域
符号学专栏
西方马克思主义符号人类学方法的嬗变
“Niche”概念的符号学解读
论交流叙述冲突
三个读者和三个消费者:隐含读者视域下的消费者形象建构
叙述“框架-人格”的符号学研究
学术互动
读图时代与立象尽意
理想乐土与现世家园——“香格里拉”镜像的文本研究
“法国”“文学”再思考——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出发
中美文学对“生存意识”认知的同异——新写实小说与海明威小说比较解读
本土文学的海外传播——薛涛诗作的英语译介研究
从文化脸谱到民族标志——元晓形象变异研究
论《琴音清谈》与六朝古琴的诗乐舞精神的再现
变异学视野下英语世界的古琴研究
铃木虎雄《诗论史》与早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撰述
神话与中国现代学术问题——评《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资深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首先,它在理论层面的创新性毋庸置疑,作者提出的很多概念和框架,都是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甚至可以说是开拓性的。这些新颖的理论,为理解中外文化与文论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其次,在方法的运用上,这本书也展现了高度的成熟。作者能够将宏观的理论与微观的分析结合得天衣无缝,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细节的精准。我尤其注意到,在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解读上,作者展现出了超越前人的洞察力,能够挖掘出那些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信息。这种解读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身文化认知模式的深刻反思。它挑战了我一些固有的观念,迫使我去审视自己是如何看待文化和文学的,以及这些看法是如何形成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读者认知格局的书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选用了比较古典的风格,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格调。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容易手滑的滑面,而是带着一丝温润的触感,翻阅起来非常舒适。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排版也很合理,没有出现那种挤压感或者页边留白过多的情况。我在书店里也翻阅过不少同类书籍,相比较而言,这本书在细节上的打磨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可以看出出版社在书籍的整体呈现上是花了心思的。我特别喜欢它装帧上的一些小细节,比如扉页的设计,没有过于花哨,但简单的线条和图案也增添了一丝艺术气息。总而言之,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光是拿在手里,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它传递出来的那种文化底蕴和学术的严谨性,这对于我这样一名喜欢“捧书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这种优质的触感和视觉体验,也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次购入的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见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一些复杂且抽象的文化现象,能够进行非常清晰且富有逻辑的阐述。他/她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挖掘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并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概念时,能够兼顾其历史演变过程和现代意义,使得读者在理解这些概念时,既能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又能体会到其在当下的 relevance。书中引用的案例也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古代文明到当代社会,从东方视角到西方视角的各种例子,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我原以为已经很熟悉的文化现象,并从中发现了新的解读角度。作者的写作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常常会引发我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并不是单调地陈述观点,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如同欣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时候,他/她会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像一位老友在分享自己的见闻;有时候,又会展现出一种如椽巨笔般的宏大叙事,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迁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个人化的感悟和反思,这些片段让原本严肃的学术讨论增添了温度,也让我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思考者,在面对文化和文学时所经历的挣扎与感悟。这些“留白”的处理,反而让书中的思想更加丰满,更有回味的空间。它没有强迫读者接受任何一种观点,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感受、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叙事,让我觉得非常自在,也更愿意主动地去投入到书中的世界里。
评分说实话,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对它是否能真正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疑问是有些忐忑的。然而,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它比我预期的要深刻得多。作者在书中探讨的视角非常新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他/她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学术框架,而是大胆地将不同学科的理论融会贯通,从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理解文化和文学的方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他/她能够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入手,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背后隐藏的深刻文化内涵。这种“以小见大”的分析方法,让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此外,书中提出的观点也很有启发性,经常会让我停下来反复思索,甚至会激发我将这些观点与自己过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对照。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文化和文学的深度对话,这场对话是充满挑战但也极具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