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回忆李宗仁
定价:36.00元
售价:15.1元,便宜20.9元,折扣41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3434563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前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先生,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远适异国,寓居海外十有六年。一九六五年七月,响应祖国号召,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大陆。
李宗仁先生晚年,从竞选副总统到流亡海外后归来,是一条曲折道路的晚年。程思远先生为李氏的归来做了很多工作,他以亲身经历撰写了《李宗仁先生晚年》一书,言人之所未言,是一份李宗仁晚年政治生涯的记录,为研究现代历史和李宗仁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一九六三年,李宗仁先生对《欧洲周报》记者奥古斯托·玛赛丽说,“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感情。一九年一月,李宗仁于弥留之际,在写给和周总理的信中说:“我在一九六五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的。”其所以至死不渝,是因为这是他一生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一总结,也为至今仍留在海外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有关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祖国要统一,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海峡两边的骨肉同胞必将携起手来,共同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书写新的一页。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史料汇编无疑是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以一种近乎平实的笔触,勾勒出了李宗仁先生戎马倥偬的一生以及他复杂的政治生涯。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细节的还原。比如,书中对某次重大战役前夕国共双方高层决策过程的侧写,通过文史资料的辑录,展现了当时决策者们在信息不完全、压力巨大的情境下所做的权衡与挣扎。这种多角度的交叉印证,使得原本模糊的历史事件变得立体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叙述。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一些侧记,那些私下往来的信件或会议记录片段,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远比公开的政治宣言来得真实和震撼。整体来看,编者在资料的选择上保持了相当的审慎和广度,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即便立场上带有特定机构的色彩,但其提供的原始材料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值得细细品味的“田野调查”成果,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穿透文字的迷雾,直抵事件的核心。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重量并非只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被时间淘洗后留下的、带着人情温度的个体记忆碎片。这本书的编纂体例,显然是注重“存真”,而非过度演绎。它更像是一部档案的精选集,将李宗仁先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言论、奏折、甚至是日常的通信摘要等“活”的记录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尝试去捕捉那些闪烁的瞬间:比如他早年与地方实力派周旋时的那种地方色彩浓厚的策略,以及后期在台湾面对新局势时的那种力不从心的挣扎感。这些零散的片段,共同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人物形象,远非单一维度的“军事家”或“政治家”标签所能概括。这种资料汇编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提供基础素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时代局限。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是其中关于他对军事革新的一些设想,这些设想在当时或许因种种制约未能实现,但其前瞻性值得我们今日重新审视。
评分从装帧和资料的严谨性来看,这套文史资料集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责任感的重视。它不是为了迎合时髦的解读而对史料进行裁剪或美化,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态度,将当时的语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对我来说,阅读的乐趣在于“考古”的过程——从那些泛黄的文字中,去寻找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军人们特有的精神气质。他们对国家的焦虑、对个人前途的迷惘,都在那些看似枯燥的公文中留下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底色。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直接告诉你“结论”,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证据库”。它鼓励读者去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从书中找到支持或反驳自己观点的依据。可以说,它是一面棱镜,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在转型期的那种痛苦、彷徨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评分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交织的独特混合体。一方面,我们能看到高层政治博弈中的权谋和决策逻辑,那些关于战略布局和人事安排的记录,显示出大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影响力极限。另一方面,通过穿插的某些地方性文书或幕僚的私下评论,又能窥见政策落实到基层时所遭遇的阻力与扭曲。这种对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执行层面”的理解。我发现,许多宏伟蓝图的失败,往往并非败于战略本身,而是败于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差”和“利益分化”。这种细腻的观察,使我对近代中国政治运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像传记那样集中于某一个人的光环下,而是将焦点分散到一群在特定历史舞台上共舞的人物群像中,每个人都有其局限和贡献,共同推动着历史的惯性向前。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位资深历史学家指导下,亲自走访国家档案馆进行“淘金”的过程。它不迎合大众口味,不追求流畅的叙事性,而是以一种近乎严谨的编目方式,将不同来源的材料并置。这种并置本身就产生了张力。比如,将一份官方通报与一份私人日记中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放在一起比较,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记录”是如何被塑造的。我尤其欣赏编者在保持材料原始风貌上下的功夫,那些略显陈旧的措辞、略显晦涩的指代,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质感。这要求读者必须投入更多的主动性去解读,去连接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点。它考验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于那些希望从官方叙事中跳脱出来,寻找更细微、更人性化历史侧面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材料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