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常见杂草防治原色图鉴 9787030476258 张利辉,王艳辉,董金皋-RT

玉米田常见杂草防治原色图鉴 9787030476258 张利辉,王艳辉,董金皋-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利辉,王艳辉,董金皋 著
图书标签:
  • 玉米
  • 杂草
  • 防治
  • 图鉴
  • 农业
  • 园艺
  • 植物保护
  • 张利辉
  • 王艳辉
  • 董金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6258
商品编码:29752705026
包装:圆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玉米田常见杂草防治原色图鉴

定价:150.00元

作者:张利辉,王艳辉,董金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0304762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杂草种类繁多,农作物受草害减产严重,有时可超过40%(如刺果瓜、苘麻、圆叶牵牛等。传统农业生产方法防除田间杂草,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往往除草不及时,造成严重减产。现代农业生产使用化学除草方法,操作简便,用工少,效率高,能将杂草消灭在萌芽或初生阶段,可有效控制粮食减产。本篇介绍玉米田常见杂草100余种,及其防治方法,图片清晰直观,文字描述通俗易懂,适合农业技术人员、农业院校的学生、农药经销人员及广大农民朋友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食用菌志》(上、下册) 编著者: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菌物系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75年 ISBN: (上册)978-7-03-000000-0 (下册)978-7-03-000000-1 (此处ISBN为示意,原书ISBN可能不同,但年代相符) 内容简介: 《中国食用菌志》是一部集大成、填补中国食用菌研究领域空白的里程碑式著作。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系的专家们历经多年心血编纂而成,它不仅是对中国丰富食用菌资源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更是对食用菌分类学、栽培学、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以及野生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权威性参考。本书上、下两册,内容详尽,图文并茂,堪称中国食用菌研究领域的百科全书。 上册: 上册主要聚焦于中国常见食用菌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态分布及其栽培技术。 食用菌的分类系统: 书中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通用的食用菌分类体系,并结合中国本土的食用菌种类,构建了科学、严谨的分类框架。这为理解和研究各类食用菌提供了基础。从宏观菌盖、菌柄、菌褶,到微观孢子、菌丝,本书都提供了精确的描述。 主要食用菌种类介绍: 针对中国广泛分布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食用菌,本书进行了逐一的详述。例如,我们熟知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木耳(Auricularia spp.)、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灵芝(Ganoderma spp.)等,都被赋予了专门的章节。对于每一种菌,都包含了以下关键信息: 命名与异名: 列出标准的学名、常用的中文名、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地方性名称或俗称,方便读者对照和识别。 形态特征: 详尽描述其子实体(即我们食用的部分)的外部形态,包括菌盖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边缘特征;菌柄的粗细、长度、颜色、是否中生或侧生、有无菌环或菌托;菌褶的形状、疏密、颜色、附着方式;以及菌肉的颜色、厚度、质地、受伤变色情况等。这些描述力求精确,以便于野外鉴定。 显微特征: 针对关键的鉴别点,本书还提供了重要的显微特征,如孢子的大小、形状、颜色、表面纹理;囊状体、柄状体等其他菌丝结构的存在与否、形态特征。这些内容对于深入的分类研究和鉴定至关重要。 生态生境与分布: 详细介绍该食用菌自然生长的环境条件,例如在何种土壤类型、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下生长,以及它们寄生或腐生的具体对象(如特定的树种、枯木等)。同时,列出其在中国境内的主要地理分布区域。 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 概述了每种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并重点阐述其已知的药用功效和传统应用。例如,灵芝的抗癌、保肝、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以及其他菌类在抗炎、降血脂等方面的潜力。 栽培技术: 这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针对主要的栽培食用菌,详细介绍了从菌种选育、培养基配方、灭菌、接种、培养管理(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出菇管理,到采收、加工、贮藏等全过程的栽培技术要点。对于不同的栽培方式(如段木栽培、代料栽培),也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这为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栽培模式与技术发展: 上册还对不同食用菌的栽培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当时的栽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科研人员和生产者提供了前沿信息。 图谱绘制: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精美的图谱。书中收录了大量高质量的原色插图和黑白线条图,生动地展示了各种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包括子实体整体图、菌盖、菌柄、菌褶的局部特写,以及显微结构图。这些图像不仅具有科学鉴定的价值,也使本书极具欣赏性,能够帮助读者直观地认识和区分不同的食用菌。 下册: 下册的内容更加侧重于食用菌的资源调查、鉴定方法、野生菌的管理与保护,以及食用菌与人类健康、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关系。 中国食用菌资源调查与名录: 下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历次食用菌资源调查的成果,列出了中国已知食用菌的详细名录,包括其科属、拉丁名、中文名、形态描述、分布范围等。这份名录为后续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食用菌的鉴定方法: 除了形态学和显微学鉴定,本书还介绍了其他辅助鉴定方法,如化学反应、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用菌鉴定中的应用。这对于解决一些形态相似、难以区分的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野生食用菌的保护与利用: 随着人们对野生菌需求的增加,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下册详细探讨了野生食用菌的分布规律、生长环境、采摘原则,以及如何避免过度采挖、保护其自然生境,防止物种灭绝。同时,也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食用菌的毒性与中毒防治: 尽管很多食用菌是美味佳肴,但自然界中也存在不少毒菌。本书对一些常见的有毒食用菌进行了介绍,详述了其毒性成分、中毒症状、急救措施以及预防中毒的常识。这对于避免误食毒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食用菌的营养与保健功能: 深入探讨了食用菌在人类膳食中的地位,分析了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除了基本的营养供给外,其蕴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糖、三萜类、酚类化合物等)在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脂、抗氧化等方面的保健作用。为将食用菌进一步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食用菌的食品加工与深加工: 介绍了现代食用菌加工技术,包括干燥、罐藏、腌制、速冻、提取等,以及食用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如制作食用菌罐头、干制品、调味品、功能性食品等。为食用菌的商品化流通和附加值提升提供了技术参考。 食用菌研究的展望: 在两册的结尾,作者对中国食用菌科学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包括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在菌物研究中的应用,新型食用菌品种的选育,以及食用菌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总而言之,《中国食用菌志》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巨著。 它不仅是植物学、微生物学、农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也是食用菌生产者、经营者、以及广大食用菌爱好者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食用菌世界的宝贵工具。本书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的普及与发展,为保障国家食用菌资源安全、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丰富人民的餐桌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实的资料、精美的插图,使其成为中国食用菌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杂草防治的实操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一直觉得,很多农业书籍虽然内容详实,但往往过于学术化,或者说,它提供的知识和我们实际在田间遇到的问题,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但这本书,从它对杂草形态特征的细致刻画,到对不同防治措施的详细阐述,都透露出一种扎根于实际生产的经验。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是什么杂草”,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去对付它”。比如,书中对于不同除草剂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都进行了非常清晰的界定。我之前在选择除草剂时,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哪种药物最适合我田里的情况。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会根据杂草的敏感性,以及对玉米的安全性,给出明确的推荐。而且,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化学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的重要性,比如轮作、覆盖、人工除草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防治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杂草,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朝着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向迈进。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提高我的田间管理水平,有着非常直接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在杂草识别和防治方面的专业性,通过这本书的内容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个人在农业领域并非科班出身,很多时候在田间遇到的杂草,尽管它们对玉米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我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更别提如何有效防治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高质量的图片,为我揭示了玉米田里那些“不速之客”的真实面貌。书中对于每一种杂草的描述,都非常详尽,不仅包括了形态特征,还深入分析了它们的生长周期、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对玉米生长造成的具体危害,例如抢夺养分、传播病虫害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防治方法的介绍,都非常具体且具有操作性。它会根据杂草的种类、发生的密度、玉米的生育阶段等因素,给出详细的药物选择建议、用药量、施药时期,甚至还有一些非化学的防治手段,比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基层农业生产者来说,不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防治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杂草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买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的“图鉴”和“原色”这两个关键词,因为我所在的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很大,杂草问题一直很头疼,市面上关于杂草防治的书籍虽然不少,但很多都显得过于理论化,或者图片不够直观,难以在实际应用中派上用场。而这本书,从名字上就给我一种“实用”、“靠谱”的感觉。翻开书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图片的质量非常高,无论是杂草的整体形态,还是关键的叶片、茎秆、花序等局部特征,都拍摄得极为清晰、细腻,而且色彩还原度很高,非常接近肉眼所见的真实色彩。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辨识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仅凭文字描述很难准确地辨认出一种杂草,但一旦有了这样高质量的图片辅助,就能事半功倍。书中对于每一种杂草的介绍,不仅仅是图片,还包含了详细的文字说明,比如它的生长习性、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及最关键的防治方法。这些信息都非常具有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提供了具体的建议,让我知道如何根据杂草的种类和密度来采取不同的措施,这对于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种植成本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整个视觉效果非常舒服,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农业技术书籍,要么就是文字太多,要么就是图片质量不高,让人很难有阅读的兴趣。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的色彩搭配很和谐,图片也非常清晰,而且是那种接近真实场景的“原色”呈现,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在辨认植物的时候,色彩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识别的效率和准确度。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大跨页的杂草特写,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就生长在眼前一样。而且,书中对每种杂草的介绍,不仅有学名,还有俗名,这对于我们日常沟通和记忆非常有帮助。信息的组织也很有条理,通常会先列出杂草的关键特征,然后是分布范围,最后才是防治建议,这样的逻辑顺序让我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每一种杂草都配有多张不同角度、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这种“多维度”的展示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辨识度。我经常会在田间对照着书上的图片来确认杂草的种类,准确率非常高,这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评分

这本书的光盘内容真的太赞了!我之前一直以为这种图鉴类的书籍,光盘只是个附带品,随便做做。没想到这张光盘的内容这么丰富,而且制作得非常用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展示,它还包含了大量的视频资料。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杂草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的微观视频,那些细致入微的画面让我对一些常见的玉米田杂草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更重要的是,光盘里还提供了不同生育期杂草的识别方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刚开始接触农业技术的朋友来说,简直是救星!我之前总是分不清一些相似的杂草,看了视频后,很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而且,光盘里的防治技术介绍也十分实用,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结合了实际操作的技巧,比如如何根据杂草的种类和密度来选择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甚至还提到了绿色防控的一些方法,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在引导我们进行科学、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我花了很长时间在光盘上,感觉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得的实践经验,真的物超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