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 作者 | 马中红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2365846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是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关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景展示,包括提纲挈领的年度报告、精选的年度文选、工作坊案例、境外传真、大事记、文化现象扫描以及重要著译介绍。 |
| 作者简介 | |
| 马中红,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被广告的女性——女性形象传播的权力话语阐释》等5部,在《国外社会科学》《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青年研究》《现代传播》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大众传媒批评、品牌传播。 |
| 目录 | |
| 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新文化 ——2013年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马中红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专题化 青年亚文化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权力 非主流语言:青年亚文化抵抗与娱乐的双重变奏 多元性别关系的媒介呈现与文化实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焦虑与身份认同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文选 青年亚文化与当代社会思潮李修建等 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胡疆锋 一、亚文化:界定及辨析 二、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生态、功能和未来 三、关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思考 新媒介与青年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权力马中红陈霖曾一果 青年亚文化的新文化特质 新媒介技术对青年亚文化的深度影响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的权力建构 表达与被表达 ——“90后”代际话语权的思考金定海 一、失语的“90后” 二、代际:冲突与对话 三、表达与被表达 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环境塑造“90后”个性 五、总结 新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伦理冲突及其建设性资源陈霖 一、“坏孩子”与道德恐慌 二、自由的价值冲突 三、伦理资源:对主流文化的贡献 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 ——屌丝文化研究林品 一、“屌丝”的词源:自我降格的网络亚文化 二、“屌丝”的叙事:权力结构的封闭循环 三、“屌丝”的播散:主体中空的共用能指 去中心化:后现代性与媒介革新下的流行语甘莅豪 一、“斜眼”隐喻的重新阐释 二、社会系统和精神世界的去中心化 三、流行语与社会趋势的共变 四、结语 流行语:民间表述与社会记忆 ——2008—2011年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分析李明洁 一、网络流行语:多样化空间中的民间表述 二、社会记忆:流行语对于认知情感的型塑 三、当代“国风”:“小叙事”里的反讽与自启蒙 新词新语:在破坏中建构亚文化语言的“小时代”马中红 网络空间:新词新语的良田沃土 混杂:网络用语的亚文化风格 区隔:网络用语的多重意义 在娱乐中抵抗,在抵抗中娱乐 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模式研究 ——基于6个典型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罗自文 一、网络趣缘群体的界定与分类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三、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 四、网络趣缘群体的传播模式 五、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的同乡社会网络特征分析——基于“SZ人在北京” 群组的虚拟民族志研究高崇杨伯溆 一、引言 二、已有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同乡社会网络特征 五、结语 消费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固化的表现及危机侯玲 一、宏观社会结构中消费资源配置不均衡,加剧了 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固化 二、新生代农民工内部消费层次化明显,整体精神生活分化 并解构,从而在新一轮的境况上进一步固化了其阶层地位 三、日常消费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取向和行为使其成长性 空间狭窄化,难以通过自身努力突破阶层固化的“瓶颈”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与炫耀性消费的 悖反性思考金晓彤崔宏静 一、相关理论综述 二、新生代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的阐释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中的悖论 四、结论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丁方舟 一、酷儿、酷儿理论与酷儿性 二、社会历史语境 三、《蓝色大门》和《盛夏光年》中的酷儿性 四、酷儿性解读与酷儿化受众 五、讨论和结论 确认、反思与协商:网络社区中的同性恋身份认同 ——一个个案考察佘文斌 一、在线联结与自我的确认 二、文化位置的反思与身份的诉求 三、传播倾向与身份的协商 四、结语 后亚文化与流行音乐生产陈彤旭 一、新的音乐文本生产方式 二、新的音乐视觉生产方式 三、新的音乐明星生产方式 四、后亚文化语境下流行音乐的回归青年亚文化研究工作坊 探寻中国青年研究的新路径 ——“城市新移民的崛起”课题组的研究记录与思考廉思 一、抽样精度与调查资源间的妥协 二、严谨学术与丰满社会间的平衡 三、价值中立与媒体宣传间的调适境外青年亚文化研究传真 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述评陈一王婷婷 一、美国学界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二、亚文化,后亚文化?现代,后现代? 三、美国学界亚文化研究的启示青年亚文化研究信息与资料 2013年青年亚文化研究著作述评陈霖 一、理论:经典依然回响 二、现象:音乐和性别作为焦点 三、相关:交叉地带的活力 2013年亚文化现象扫描顾亦周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网络作家异军突起 缩略语与“卒章显志” AV走红大陆 《小时代》:“90后”不需要昨天 内涵图:雷锋符号的戏仿与借用青年亚文化年度热词分析鲍鲳中国大陆青年亚文化大事记(2013)齐晶晶闻亦柳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读到《{RT}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哇,这简直是我一直在找的书!”。我对亚文化的研究一直非常着迷,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青年文化更是日新月异,变化莫测。2013年,那可是个充满变革的年份,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大规模普及,社交媒体的力量也在逐步显现,我想象中的报告,一定能够捕捉到那个时期青年亚文化最鲜活、最真实的脉络。它会不会详细解读当时流行的网络社区、新兴的追星模式、或是那些在街头巷尾悄然兴起的独特风格?我尤其好奇,报告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当时我个人也曾有所耳闻但从未深入了解的亚文化群体,比如一些小众的音乐流派、或是某个圈子里的独特语言和行为规范。马中红主编的名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我个人非常看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视角,去理解青年亚文化是如何形成、发展,以及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本等待被打开的宝藏,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出那些不为人知的青年精神世界。
评分《{RT}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这个书名,第一眼看上去就充满了一种严谨而又引人入胜的学术气质。我一直对青年群体的文化现象特别关注,而“亚文化”这个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非主流但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形态,它往往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RT}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的出现,让我感觉像是抓住了一个研究2013年青年文化黄金时期的绝佳机会。我猜测,报告中一定收录了大量关于当年青年群体如何表达个性和群体认同的案例。会不会有对当时网络直播、短视频、或是独立音乐场景的深入分析?报告是否会探讨,在2013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年亚文化是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形成更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力的?我更期待的是,报告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亚文化如何影响主流文化,或者与主流文化发生碰撞的观点。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更是一次了解时代、了解年轻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和青年群体心理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青年亚文化是洞察时代脉搏的一个重要窗口。《{RT}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权威性和前瞻性,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份系统梳理和深度分析的学术著作。我猜测,报告的结构大概率是围绕2013年一年中涌现出的各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展开,可能涵盖了从主流之外的青年群体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到这些亚文化如何与社会互动、甚至发生碰撞的各个层面。我对报告中可能出现的案例研究尤为期待,比如,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当时网络上流行的某些“梗”或者“流行语”的起源和传播逻辑?是否会探讨一些特定的青少年社群(例如动漫爱好者、电子游戏玩家、街头潮流追随者等)的文化特征及其社群凝聚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数据支持,让这些研究显得更加客观和有说服力,从而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2013年,年轻一代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和声音。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货架上看到《{RT}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和期待。这本由马中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无疑提供了一个研究青年亚文化的绝佳契机。我设想,它可能会对2013年那个时期,在社会各个角落悄然滋长的各种青年亚文化群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扫描。报告的标题“年度报告”让我觉得内容会非常充实,可能会涵盖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现象,例如,当时有哪些新兴的音乐流派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服饰和潮流文化方面,又有哪些新的风格开始流行并被特定的青年群体所接纳?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报告能深入挖掘这些亚文化现象背后的成因,比如,在2013年,技术进步(如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发展)是如何影响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的?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又会形成哪些具有地域特色或阶层特征的亚文化?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通往理解当代青年群体复杂内心世界的大门,我迫切希望通过它,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一直对青年亚文化这个主题颇感兴趣,尤其是看到《{RT}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这本由马中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时,更是跃跃欲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对2013年这一年的青年亚文化生态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报告一定收录了许多当年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或许会涉及到音乐、服饰、网络文化、社群活动等多个方面。想象一下,报告可能会深入剖析当时年轻人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我、构建身份认同的,以及这些亚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我也对报告的学术严谨性充满期待,毕竟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想必在研究方法和数据支撑上都会有相当的保障。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值得探索”的信号,我迫不及待想要打开它,一窥究竟,看看2013年的青春浪潮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