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 | 作者 | 馬中紅 |
| 定價 | 45.00元 | 齣版社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2365846 | 齣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是2013年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關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全景展示,包括提綱挈領的年度報告、精選的年度文選、工作坊案例、境外傳真、大事記、文化現象掃描以及重要著譯介紹。 |
| 作者簡介 | |
| 馬中紅,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和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齣版學術專著《被廣告的女性——女性形象傳播的權力話語闡釋》等5部,在《國外社會科學》《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青年研究》《現代傳播》等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主要研究方嚮為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大眾傳媒批評、品牌傳播。 |
| 目錄 | |
| 多維視野下的新青年新文化 ——2013年中國青年亞文化研究論略馬中紅 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專題化 青年亞文化的文化錶達和文化權力 非主流語言:青年亞文化抵抗與娛樂的雙重變奏 多元性彆關係的媒介呈現與文化實踐 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焦慮與身份認同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文選 青年亞文化與當代社會思潮李修建等 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錶徵與透視鬍疆鋒 一、亞文化:界定及辨析 二、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生態、功能和未來 三、關於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思考 新媒介與青年的文化錶達和文化權力馬中紅陳霖曾一果 青年亞文化的新文化特質 新媒介技術對青年亞文化的深度影響 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的權力建構 錶達與被錶達 ——“90後”代際話語權的思考金定海 一、失語的“90後” 二、代際:衝突與對話 三、錶達與被錶達 四、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媒體環境塑造“90後”個性 五、總結 新媒介時代青年亞文化的倫理衝突及其建設性資源陳霖 一、“壞孩子”與道德恐慌 二、自由的價值衝突 三、倫理資源:對主流文化的貢獻 從網絡亞文化到共用能指 ——屌絲文化研究林品 一、“屌絲”的詞源:自我降格的網絡亞文化 二、“屌絲”的敘事:權力結構的封閉循環 三、“屌絲”的播散:主體中空的共用能指 去中心化:後現代性與媒介革新下的流行語甘蒞豪 一、“斜眼”隱喻的重新闡釋 二、社會係統和精神世界的去中心化 三、流行語與社會趨勢的共變 四、結語 流行語:民間錶述與社會記憶 ——2008—2011年網絡流行語的價值分析李明潔 一、網絡流行語:多樣化空間中的民間錶述 二、社會記憶:流行語對於認知情感的型塑 三、當代“國風”:“小敘事”裏的反諷與自啓濛 新詞新語:在破壞中建構亞文化語言的“小時代”馬中紅 網絡空間:新詞新語的良田沃土 混雜:網絡用語的亞文化風格 區隔:網絡用語的多重意義 在娛樂中抵抗,在抵抗中娛樂 網絡趣緣群體的基本特徵與傳播模式研究 ——基於6個典型網絡趣緣群體的實證分析羅自文 一、網絡趣緣群體的界定與分類 二、研究設計與研究過程 三、網絡趣緣群體的基本特徵 四、網絡趣緣群體的傳播模式 五、結論 新生代農民工的同鄉社會網絡特徵分析——基於“SZ人在北京” 群組的虛擬民族誌研究高崇楊伯漵 一、引言 二、已有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新生代農民工的同鄉社會網絡特徵 五、結語 消費視野下新生代農民工階層固化的錶現及危機侯玲 一、宏觀社會結構中消費資源配置不均衡,加劇瞭 新生代農民工階層固化 二、新生代農民工內部消費層次化明顯,整體精神生活分化 並解構,從而在新一輪的境況上進一步固化瞭其階層地位 三、日常消費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消費取嚮和行為使其成長性 空間狹窄化,難以通過自身努力突破階層固化的“瓶頸”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認同建構與炫耀性消費的 悖反性思考金曉彤崔宏靜 一、相關理論綜述 二、新生代農民工炫耀性消費行為的闡釋 三、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認同建構中的悖論 四、結論 颱灣青春電影中的酷兒性丁方舟 一、酷兒、酷兒理論與酷兒性 二、社會曆史語境 三、《藍色大門》和《盛夏光年》中的酷兒性 四、酷兒性解讀與酷兒化受眾 五、討論和結論 確認、反思與協商:網絡社區中的同性戀身份認同 ——一個個案考察佘文斌 一、在綫聯結與自我的確認 二、文化位置的反思與身份的訴求 三、傳播傾嚮與身份的協商 四、結語 後亞文化與流行音樂生産陳彤旭 一、新的音樂文本生産方式 二、新的音樂視覺生産方式 三、新的音樂明星生産方式 四、後亞文化語境下流行音樂的迴歸青年亞文化研究工作坊 探尋中國青年研究的新路徑 ——“城市新移民的崛起”課題組的研究記錄與思考廉思 一、抽樣精度與調查資源間的妥協 二、嚴謹學術與豐滿社會間的平衡 三、價值中立與媒體宣傳間的調適境外青年亞文化研究傳真 美國學界近年來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述評陳一王婷婷 一、美國學界相關研究的新進展 二、亞文化,後亞文化?現代,後現代? 三、美國學界亞文化研究的啓示青年亞文化研究信息與資料 2013年青年亞文化研究著作述評陳霖 一、理論:經典依然迴響 二、現象:音樂和性彆作為焦點 三、相關:交叉地帶的活力 2013年亞文化現象掃描顧亦周 土豪,我們做朋友吧! 網絡作傢異軍突起 縮略語與“卒章顯誌” AV走紅大陸 《小時代》:“90後”不需要昨天 內涵圖:雷鋒符號的戲仿與藉用青年亞文化年度熱詞分析鮑鯧中國大陸青年亞文化大事記(2013)齊晶晶聞亦柳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我一直對青年亞文化這個主題頗感興趣,尤其是看到《{RT}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這本由馬中紅主編,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的書籍時,更是躍躍欲試。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對2013年這一年的青年亞文化生態充滿瞭好奇。我猜想,這本報告一定收錄瞭許多當年具有代錶性的青年亞文化現象,或許會涉及到音樂、服飾、網絡文化、社群活動等多個方麵。想象一下,報告可能會深入剖析當時年輕人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錶達自我、構建身份認同的,以及這些亞文化現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我特彆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概念,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同時,我也對報告的學術嚴謹性充滿期待,畢竟是清華大學齣版社齣品,想必在研究方法和數據支撐上都會有相當的保障。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一種“值得探索”的信號,我迫不及待想要打開它,一窺究竟,看看2013年的青春浪潮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對社會變遷和青年群體心理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認為,理解青年亞文化是洞察時代脈搏的一個重要窗口。《{RT}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權威性和前瞻性,讓我立刻聯想到一份係統梳理和深度分析的學術著作。我猜測,報告的結構大概率是圍繞2013年一年中湧現齣的各種青年亞文化現象展開,可能涵蓋瞭從主流之外的青年群體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符號、價值觀,到這些亞文化如何與社會互動、甚至發生碰撞的各個層麵。我對報告中可能齣現的案例研究尤為期待,比如,它是否會深入分析當時網絡上流行的某些“梗”或者“流行語”的起源和傳播邏輯?是否會探討一些特定的青少年社群(例如動漫愛好者、電子遊戲玩傢、街頭潮流追隨者等)的文化特徵及其社群凝聚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數據支持,讓這些研究顯得更加客觀和有說服力,從而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2013年,年輕一代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坐標和聲音。
評分讀到《{RT}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哇,這簡直是我一直在找的書!”。我對亞文化的研究一直非常著迷,尤其是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青年文化更是日新月異,變化莫測。2013年,那可是個充滿變革的年份,移動互聯網剛剛開始大規模普及,社交媒體的力量也在逐步顯現,我想象中的報告,一定能夠捕捉到那個時期青年亞文化最鮮活、最真實的脈絡。它會不會詳細解讀當時流行的網絡社區、新興的追星模式、或是那些在街頭巷尾悄然興起的獨特風格?我尤其好奇,報告中是否會提及一些當時我個人也曾有所耳聞但從未深入瞭解的亞文化群體,比如一些小眾的音樂流派、或是某個圈子裏的獨特語言和行為規範。馬中紅主編的名字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我個人非常看重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係統而全麵的視角,去理解青年亞文化是如何形成、發展,以及它對社會産生的影響。這本書就像一本等待被打開的寶藏,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揭示齣那些不為人知的青年精神世界。
評分《{RT}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這個書名,第一眼看上去就充滿瞭一種嚴謹而又引人入勝的學術氣質。我一直對青年群體的文化現象特彆關注,而“亞文化”這個詞,本身就代錶著一種非主流但又充滿活力的文化形態,它往往是社會變遷的風嚮標。《{RT}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的齣現,讓我感覺像是抓住瞭一個研究2013年青年文化黃金時期的絕佳機會。我猜測,報告中一定收錄瞭大量關於當年青年群體如何錶達個性和群體認同的案例。會不會有對當時網絡直播、短視頻、或是獨立音樂場景的深入分析?報告是否會探討,在2013年,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青年亞文化是如何突破地域限製,形成更廣泛的聯係和影響力的?我更期待的是,報告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些亞文化如何影響主流文化,或者與主流文化發生碰撞的觀點。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報告,更是一次瞭解時代、瞭解年輕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充滿瞭未知和探索的樂趣。
評分當我在書店的貨架上看到《{RT}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一係列的問題和期待。這本由馬中紅主編,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的報告,無疑提供瞭一個研究青年亞文化的絕佳契機。我設想,它可能會對2013年那個時期,在社會各個角落悄然滋長的各種青年亞文化群體進行一次全麵的掃描。報告的標題“年度報告”讓我覺得內容會非常充實,可能會涵蓋各種各樣的亞文化現象,例如,當時有哪些新興的音樂流派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在服飾和潮流文化方麵,又有哪些新的風格開始流行並被特定的青年群體所接納?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報告能深入挖掘這些亞文化現象背後的成因,比如,在2013年,技術進步(如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媒體的發展)是如何影響青年亞文化的形成和傳播的?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的青年,又會形成哪些具有地域特色或階層特徵的亞文化?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通往理解當代青年群體復雜內心世界的大門,我迫切希望通過它,能夠獲得更深刻的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