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习录
定价:36.00元
作者: 王阳明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68066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王阳明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备受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推崇、盛赞;
★《传习录》是儒学的一部重要经典,本书原汁原味全面阐述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阳明心学是现代人修自身、强内心之人人必读的书;
★本书不仅涵盖了原书的理论框架及译文翻译,而且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
★本书的“解读”部分对原文进行了辨析,能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
内容提要
本书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不仅涵盖了原书的理论框架及译文翻译,而且在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的同时,在后面的“解读”中对原文进行了辨析,能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王阳明(1472—1529),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谥文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越是经历时光的沉淀就越发璀璨光明。
文摘
上卷
徐爱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②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③。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④,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⑤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是王阳明得意,也是位门生。王阳明的妹夫,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工部郎中。下文的“爱”即徐爱的自称。②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③“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④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后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所以称“夷”。⑤精一之功:为精纯的功夫的意思。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王阳明先生对于《大学》当中“格物”等观点,全以郑玄作注、孔颖达作疏的《礼记·大学》为准,即朱熹等大儒们认为是误本的那一版本。开始听说时我感到十分惊讶并且对先生的学说抱有怀疑。后来,我用尽心力,综合起来后进行参照对比,再向先生本人请教。后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像水之寒冷,又像火之热烈。正如《中庸》中所说的,后世出现的圣人也不会怀疑它的正确。先生的睿智与生俱来,并且他为人和蔼、坦荡、平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知道先生年轻时豪迈不羁,曾经热衷于诗词文章的修习,受过佛、道两家学说的熏陶,乍一听到他的学说,都把它视为标新立异、荒诞不经的言论,不再深加探究。孰知先生在贬居贵州的三年当中,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环境,修身静虑,精纯的功夫已经超凡入圣,进入了绝妙的境界,归入中正之旨。
夜在先生门下修习,聆听他的教诲,认为先生的学说刚接触时会感觉浅易,而越是深入研究越觉得十分高深。表面粗疏,但认真探究就越发感到精妙。接近时好像浅近,但深造时就觉得无穷无尽。修习十几年来,我自己觉得还没能窥探到它的边缘。当下的学者,有的与先生仅仅有过一面之缘,从没有听过先生的学说,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地怀着轻视、偏激的心理,还没有仔细交谈便根据传闻草率地妄加揣度,做下了臆断。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听了先生的教诲,也是大都遗漏得多而学到的少。就好比相马的时候,仅仅看到了马的性别、颜色等表面情况,却漏掉了识别千里马的关键特征。因此,我把先生平日里的教诲尽悉记录了下来,给同学们传阅,然后共同考核订正,以免辜负先生的谆谆教诲。
学生徐爱记
【解读】
此篇为全文的开篇之作,介绍了王阳明先生的概貌及其思想的大致内涵。
阳明先生是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他是心学先河的开创者。其“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思想理论可以说影响了整个明朝后期的国家政治。
总而言之,王阳明称得上是一个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他的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领悟。时至今日,杰出的军事家和睿智的思想家我们并不少见,但集军事与哲思于一身,且都取得成绩的,只有阳明先生一人!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的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册;这些都是激励和启发现代人好的范本。
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王阳明不仅注重修炼自身,还非常注重对门人的培养,他希望对世人有所帮助,将自己的思想传于世间,
事实上,即使是在阳明先生生活的时代,其心学思想也被很多人怀疑、轻蔑、甚至诋毁。就连他的弟子徐爱在刚接触心学的时候也持有惊讶、怀疑的态度,不过在拜读之后,他发现了王学的博大精深,意味深长,进而加入了学习宣扬王学的行列。然而,在跟随王阳明的众多学生中,很少有人能学到其思想的真谛。其实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能在没有了解一件事,认识一个人之前轻易下结论。人生犹如浩瀚无边的海洋,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永无止境。因此每个人都不应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琢磨那些对自己好无增益的事情上。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①,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②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⑤,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①“如云”之后所引之语皆出自《大学》。②亲亲仁民:语出《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③“舜使契”二句: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族的始祖,帝喾之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司徒,掌管教化之职。敷,布、施。五教,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④“《尧典》”句:克明俊德,语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俊,通“峻”,高大。明明德,语出《大学》,意为弘扬善良的德行。⑤“以亲”句:语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⑥修己以安百姓:语出《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在亲民’一词,朱熹认为应当写作‘新民’,并且后面的文章有‘作新民’的词句,可以作为他的凭证。先生却认为应当依照旧本作‘亲民’,您这样认为也有什么依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意思是自新之民,自我更新,与‘在新民’中的‘新’含义不尽相同,怎么能用这作为依据呢?‘作’和‘亲’相对应,但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所讲的‘治国’、‘平天下’等地方,都没有对‘新’字发表阐述。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等,这些都有‘亲’的意思。‘亲民’就像《孟子》中的‘亲亲仁民’所说,‘亲之’也就是‘仁之’,对他们“亲”也就是对他们“仁”。百姓缺少亲情,舜命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教化百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他们相互亲近。《尧典》中说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比如孔子所说‘修己以安百姓’一句,‘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兼有教化和养育两个意思,朱熹说成‘新民’,意思就显得偏僻而狭窄了。”
【解读】
对他人之爱即为仁,仁包涵了义、智、礼、信;对民众之亲即为仁政。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就是“爱人”“亲民”。而“亲亲仁民”施仁政让百姓得到切实的利益,也早已是治理国家的不二法宝。王阳明在这里纠正朱熹的“新民”,让儒家大义回归到“亲民”,以仁政治理天下上。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也是对亲民的好诠释,因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古往今来,仁政兴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不计其数。国因仁政而兴,国家让人民群众得到切实的利益,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的兴旺昌盛也就不会远了。其实,“仁爱”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不仅对于国家而言,一个企业的“仁”,对企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政亲民”是一个亘古的话题,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家庭都可以通过施行“仁政”而发扬光大。因为,不论社会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爱都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通用、实在、有效的纽带。从“仁爱”精神的现代意义上讲,它将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依然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
序言
无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既有古典文献的凝练和古朴,又不失思想本身的鲜活与生命力。阅读时,我仿佛能听见作者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他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张力和精神追求。最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展现出惊人的逻辑自洽性和内在的严密性,每一个推论都有坚实的根基作为支撑。我特别喜欢他论述问题时不偏激、不绝对的态度,总是在探讨中留有余地,尊重个体的体验和实践。这种平衡而又坚定的论述风格,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让人在接受其思想体系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一种更加成熟和辩证的思考方式。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提升内在修养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这本书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检验。书中提及的许多观点,如果结合我们当下的生活、工作乃至人际交往中的困境去反思,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路径。比如,在面对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动摇时,如何保持心性的清明和定力,书中给出了非常具体而又深刻的指引。这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读完后感觉像是听了一场高深的讲座,却不知如何落地;这本书则像是有一位私教在耳边低语,时刻提醒你如何将“心法”应用于“事功”之中。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觉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多了一层滤镜,变得更加通透和有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封面采用了经典的字体和雅致的配色,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反而透出一种内敛而深邃的气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做得非常合理,行距、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流畅。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真正用心对待读者的重要标准。有时候,好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来自于内容本身,更来自于与实体书的每一次“物理接触”,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和对知识的敬畏。
评分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容易被“经典”标签吸引的读者,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近乎赤诚的态度,将人类精神领域最核心的命题摊开在我们面前。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对一些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概念产生了新的理解,比如“良知”、“敬畏”这些词汇,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前人智慧的文本,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现状和潜力。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平台,让我们得以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深入的交流,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是任何娱乐方式都无法替代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精神世界中寻求锚点的人。
评分初读此书,我被其中蕴含的深刻哲思深深吸引,它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在日常喧嚣中沾染的浮躁。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并非那种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说教,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循循善诱,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精妙的比喻,将那些看似玄奥的道理一一剖析。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因为每一个字眼似乎都蕴含着多重含义,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这种阅读过程带来的“顿悟感”,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知行合一”在当代社会中究竟意味着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这种对思维的深度刺激,让人欲罢不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