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张玉书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

{RT}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张玉书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书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气象灾害
  • 气象预警
  • 农业气象
  • 灾害评估
  • 农业气象学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张玉书
  • 农业气象研究
  • 气象灾害规律
  • 预警机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99857
商品编码:2975719936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 作者 张玉书
定价 120.00元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8199857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研制不同于常规天气预报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并实时发布;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将单点玉米、水稻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模拟模型拓展到大尺度范围内适用,在精细化、定量化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研制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防御技术;基于天气预报技术和滴灌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滴灌农用天气预报;力争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及风险评估水平达全国先进行列,为农业气象灾害灾前、灾中、灾后的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目录

1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理论…001

1.1技术原理…001

1.2技术方案…001

1.2.1灾害监测方法和指标…001

1.2.2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001

1.2.3灾害影响定量评估…002

1.2.4灾害天气预报预警…002

1.2.5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002

1.3技术方法特征…002

1.4技术性能要求…002

2试验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003

2.1试验方案…003

2.1.1玉米分期播种试验…003

2.1.2玉米干旱胁迫试验…004

2.1.3玉米低温冷害胁迫试验…006

2.1.4玉米出苗及苗期水分控制盆栽试验…007

2.1.5水稻分期播种试验…008

2.1.6水稻低温冷害胁迫试验…009

2.2试验结果分析…010

2.2.1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结果…010

2.2.2玉米干旱胁迫试验结果…020

2.2.3玉米低温胁迫试验结果…030

2.2.4水稻分期播种试验结果…040

3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指标…051

3.1玉米干旱监测指标…051

3.1.1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标…051

3.1.2水分亏缺指数干旱指标…053

3.1.3水分适宜度干旱指标…054

3.2低温冷害监测指标…061

3.2.1水稻延迟型冷害监测指标…061

3.2.2水稻障碍型冷害监测指标…062

3.2.3玉米延迟型冷害监测指标…062

3.3霜冻灾害监测指标…063

4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064

4.1干旱灾害发生规律…064

4.1.1不同发育期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064

4.1.2不同等级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065

4.1.3干旱频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067

4.1.4不同等级干旱频率年代际变化特征…068

4.2低温冷害发生规律…070

4.2.1水稻低温冷害发生规律…070

4.2.2玉米低温冷害发生规律…078

4.3霜冻灾害发生规律…082

4.3.1初霜冻分析指标…082

4.3.2初霜冻发生年代际变化规律…082

4.3.3初霜冻发生空间分布特征…082

5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84

5.1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84

5.1.1风险评估指标与方法…084

5.1.2风险区划…085

5.2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87

5.2.1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87

5.2.2水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92

5.3初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99

5.3.1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099

5.3.2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099

5.3.3霜冻灾害风险评估过程…100

6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105

6.1干旱灾害影响评估方法…105

6.1.1玉米气象指数(CMI)评估方法…105

6.1.2水分适宜度干旱评估方法…108

6.1.3玉米干旱胁迫指标评估方法…108

6.2低温冷害影响评估方法…110

6.2.1水稻低温冷害评估方法…110

6.2.2玉米低温冷害评估方法…112

7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天气预报预警…115

7.1水稻低温冷害预报预警天气分型…115

7.1.1水稻播种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15

7.1.2水稻秧苗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15

7.1.3水稻分蘖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16

7.1.4水稻夏季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17

7.2玉米低温冷害预报预警天气分型…120

7.2.1玉米播种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20

7.2.2玉米苗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21

7.2.3玉米夏季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23

7.2.4玉米低温冷害天气型影响分析…124

7.3霜冻预报预警天气分型…124

7.4结合数值预报的气温客观预报方法…125

7.4.1数值预报来源…125

7.4.2预报流程…125

7.4.3气温客观预报方法确定与Kalmanfilter原理…126

7.4.4递推滤波系统的参数计算…127

8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130

8.1系统总体结构…130

8.2系统运行环境…130

8.3系统流程…131

8.4系统主要功能…131

8.4.1数据采集分析…133

8.4.2灾害风险评估…133

8.4.3灾害监测评估…134

8.4.4灾害预报预警…134

8.4.5灾害模型设置…136

附录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站点信息表…137

参考文献…173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气候变化下的耕地守护者: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与智能应对》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农业气象灾害。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前瞻的预警与评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本书内容严谨、数据详实,将气候学、农业学、统计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力求呈现一个全面、系统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图景。 第一部分:农业气象灾害的科学认知 本部分将从宏观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并深入解读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 干旱: 详尽分析干旱的成因机制,包括大气环流异常、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分不同类型的干旱(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并阐述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表现特征。重点关注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对作物生长周期、产量形成的关键影响。 洪涝: 深入探讨洪涝灾害的驱动因素,如强降雨、融雪、台风、海啸等。分析不同地域的洪涝灾害类型(如内涝、河道洪水、滨海洪涝),以及其对农田基础设施、土壤结构、作物根系等造成的损害。研究极端强降水事件与流域径流、土壤饱和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高温(热害): 探讨高温热害形成的气象条件,如副热带高压的强盛、大陆高压的控制等。分析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热敏感性,以及高温对作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授粉结实等关键生理过程的影响。重点关注极端高温事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低温(冻害): 详细研究低温冻害的成因,包括寒潮入侵、冷涡活动、霜冻等。分析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冻害阈值,以及低温对作物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的破坏机制。区分早霜、晚霜、冬季冻害等不同类型,并分析其对农作物萌发、生长、越冬的影响。 大风: 探讨影响农业生产的大风类型,如台风、龙卷风、季节性大风等。分析其对农作物倒伏、吹折、落果、土壤流失等造成的损害。研究大风的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与农作物受灾程度的关系。 冰雹: 深入分析冰雹的形成条件,如强对流天气、上升气流等。阐述冰雹对农作物叶片、茎秆、果实造成的物理损伤,以及不同作物对冰雹的抗性差异。研究冰雹的落雹强度、持续时间和分布范围与农作物减产的关系。 病虫害: 虽然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水)对病虫害的发生、传播和蔓延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本部分将探讨特定气象条件如何诱发或加剧某些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 第二部分: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的深度解析 在对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科学认知的 基础上,本部分将进一步深入探究其发生规律。 时空演变特征: 运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在不同时间尺度(年际、年代际)、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省份、县域)上的发生频率、强度、分布范围以及变化趋势。重点关注极端灾害事件的聚集性与周期性。 驱动因子分析: 深入剖析影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的多种驱动因子,包括: 大气环流异常: 例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北大西洋涛动(NAO)等气候模态如何影响我国的天气气候格局,进而影响灾害的发生。 海陆相互作用: 海冰、海温的异常变化如何通过大气输送,影响内陆地区的温度、降水,从而诱发或加剧气象灾害。 地表覆盖变化: 城市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森林覆盖率的变化等如何影响区域小气候,进而影响局地气象灾害的发生。 人类活动: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是否增加。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规律重塑: 重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的影响。例如,升温趋势是否导致高温热害和病虫害加剧;降水格局改变是否导致干旱和洪涝频发;极端天气事件(如强对流、极端降温)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 多灾种耦合与链式效应: 研究不同气象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干旱可能加剧高温热害,也可能为森林火灾的发生提供条件;强降雨可能引发洪涝,也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分析这些耦合效应和链式反应如何放大灾害损失。 第三部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基于对灾害发生规律的深刻理解,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一套科学、高效、可操作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体系。 预警信号的设计与发布: 灾害阈值的界定: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科学设定各项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速、湿度)的灾害阈值,为预警信号的生成提供科学依据。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运用气象监测数据、作物生长模型、遥感信息等,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预警指标体系,能够提前识别潜在的灾害风险。 预警分级与响应机制: 建立清晰的预警级别(如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并针对不同级别设计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农户。 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探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手机短信、APP推送、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触达目标受众。 关键预警技术研究: 数值天气预报的改进: 优化高分辨率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提高对短时强降水、局地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精度和提前量。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技术,监测地表温度、土壤湿度、植被长势、旱情涝情等关键信息,为灾害预警提供重要的宏观视角和时空连续数据。 作物生长模型集成: 将作物生长模型与气象信息相结合,模拟不同气象情景下作物的生长状况和潜在产量损失,为精细化预警提供支持。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探索利用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灾害发生前的隐藏模式和规律,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例如,利用机器学习预测极端降水事件或干旱的发生概率。 多源数据融合: 研究如何有效融合地面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雷达探测、模型输出等多种数据源,提高预警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区域特色预警: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特点和气候背景,研究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技术。例如,针对华北地区的春旱、东北地区的低温冻害、江南地区的梅雨洪涝等。 第四部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方法与应用 有效的灾害评估是制定减灾对策、恢复农业生产、保险理赔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直接损失: 包括作物产量损失、品质下降、农田基础设施损坏、畜牧业受损等。 间接损失: 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损失、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生态环境破坏等。 潜在损失: 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和长期影响。 灾害评估技术方法: 遥感估损技术: 利用灾前、灾中、灾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分析农田受灾面积、作物长势变化、淹没范围等,估算产量损失。 模型估损技术: 结合作物生长模型、水文模型等,模拟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估。 实地调查与抽样统计: 运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深入灾区进行实地勘察,收集第一手数据,对灾情进行精确评估。 经济模型评估: 结合物价、劳动力成本等经济参数,将物理损失转化为经济损失。 GIS空间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灾害影响范围、受灾程度、经济损失等空间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识别高风险区域和重点评估对象。 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风险度量: 评估特定区域在特定时期内发生某种气象灾害的可能性及其潜在损失,量化灾害风险。 风险区划: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气象要素分布、地形地貌等,对区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空间区划,明确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风险管理策略: 提出基于风险评估的灾害减免、保险、应急响应等管理策略,降低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灾后恢复与重建评估: 评估灾害对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社会系统造成的长期影响,为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农业气象灾害智能应对策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智能应对的转变。 智能化农业气象监测网络: 构建集成了地面观测、雷达、卫星、探空气球、无人机等多种观测手段的智能化监测网络,实现对大气环境和农田环境的实时、高精度监测。 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整合预警、评估、决策支持等功能,构建面向农民、农业合作社、政府部门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的气象信息和灾害应对建议。 灾害适应性农业技术推广: 推广耐旱、耐涝、耐高温、耐寒等新品种,改进灌溉技术、耕作制度,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 农业保险与风险转移机制: 发展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为遭受气象灾害的农户提供经济补偿,并探索创新性的风险转移工具。 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完善: 呼吁政府加大对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 公众科学素养提升: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和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它将为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农业生产者以及所有关心农业发展的人士提供宝贵的参考,共同守护我国的耕地,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是一部既有高度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著作。作者在深入研究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预警和评估机制。书中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看起来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灾害类型的针对性研究,这使得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和可推广性。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地区在特定时期内,某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影响范围以及潜在损失的详细分析,对于当地的农业部门制定防灾减灾计划,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书中在预警机制的构建方面,也充分考虑了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为建立可持续的预警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灾害发生的内在机理和外部诱因。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所面临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一点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例如,对于辽宁地区特有的几种农业气象灾害,书中给出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这使得研究成果更具地域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此外,本书在预警机制的构建上也颇具匠心,它结合了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方法,提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预警模型。这些模型不仅能够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还能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为政府决策和农户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灾害评估方法的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而是引入了量化的评估指标和技术手段,使得灾害评估更加客观、准确。这对于灾后损失的核查、保险理赔以及政策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认为无非就是“天灾”。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在这些“天灾”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和精密的科学体系。书中对于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解释,以及它们如何最终演变成对农业生产具有毁灭性影响的灾害,都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关于评估机制的研究,书中不仅介绍了如何评估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强度,还深入探讨了如何评估灾害对不同农作物、不同农业生产环节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更长远的经济损失评估。这种系统性的研究,让我看到了科学在应对自然挑战中的强大力量。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更是为现实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花哨元素,正中央是醒目的书名“{RT}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旁边是作者张玉书的名字,以及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标志。光是看到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对农业发展和防灾减灾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首先被书名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发生规律”这些关键词吸引。在如今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而气象灾害无疑是其中最难以预测、也最具破坏性的因素之一。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发生在田间地头的干旱、洪涝、霜冻、冰雹等等,究竟是遵循着怎样的自然规律在发生?它们是否有着某种周期性?是否受到某些宏观气候因素的影响?这些规律的揭示,对于我们提前做好应对,减少损失至关重要。而“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更是点睛之笔,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实际应用层面的探索,关系到如何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可操作的防灾减灾措施,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窗口,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规律”的探索精神。作者张玉书教授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各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看似随机的自然现象背后,往往蕴含着可循的科学规律。比如,对于干旱的成因,书中不仅仅提及降水量的减少,还结合了大气环流、土壤水分蒸发、植被覆盖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其复杂性和系统性。而在灾害预警方面,书中提出的模型和方法,也体现了对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它不是简单地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推断,而是试图捕捉灾害发生前期的关键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的解读,提前发出预警。这种“未雨绸缪”的研究思路,对于减少农业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对各种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分配,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了解到构建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需要考虑多少细致的环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