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 | 作者 | 张玉书 |
| 定价 | 120.00元 | 出版社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8199857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研制不同于常规天气预报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并实时发布;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将单点玉米、水稻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模拟模型拓展到大尺度范围内适用,在精细化、定量化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研制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防御技术;基于天气预报技术和滴灌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滴灌农用天气预报;力争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及风险评估水平达全国先进行列,为农业气象灾害灾前、灾中、灾后的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目录 1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理论…001 1.1技术原理…001 1.2技术方案…001 1.2.1灾害监测方法和指标…001 1.2.2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001 1.2.3灾害影响定量评估…002 1.2.4灾害天气预报预警…002 1.2.5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002 1.3技术方法特征…002 1.4技术性能要求…002 2试验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003 2.1试验方案…003 2.1.1玉米分期播种试验…003 2.1.2玉米干旱胁迫试验…004 2.1.3玉米低温冷害胁迫试验…006 2.1.4玉米出苗及苗期水分控制盆栽试验…007 2.1.5水稻分期播种试验…008 2.1.6水稻低温冷害胁迫试验…009 2.2试验结果分析…010 2.2.1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结果…010 2.2.2玉米干旱胁迫试验结果…020 2.2.3玉米低温胁迫试验结果…030 2.2.4水稻分期播种试验结果…040 3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指标…051 3.1玉米干旱监测指标…051 3.1.1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标…051 3.1.2水分亏缺指数干旱指标…053 3.1.3水分适宜度干旱指标…054 3.2低温冷害监测指标…061 3.2.1水稻延迟型冷害监测指标…061 3.2.2水稻障碍型冷害监测指标…062 3.2.3玉米延迟型冷害监测指标…062 3.3霜冻灾害监测指标…063 4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064 4.1干旱灾害发生规律…064 4.1.1不同发育期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064 4.1.2不同等级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065 4.1.3干旱频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067 4.1.4不同等级干旱频率年代际变化特征…068 4.2低温冷害发生规律…070 4.2.1水稻低温冷害发生规律…070 4.2.2玉米低温冷害发生规律…078 4.3霜冻灾害发生规律…082 4.3.1初霜冻分析指标…082 4.3.2初霜冻发生年代际变化规律…082 4.3.3初霜冻发生空间分布特征…082 5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84 5.1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84 5.1.1风险评估指标与方法…084 5.1.2风险区划…085 5.2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87 5.2.1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87 5.2.2水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92 5.3初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099 5.3.1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099 5.3.2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099 5.3.3霜冻灾害风险评估过程…100 6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105 6.1干旱灾害影响评估方法…105 6.1.1玉米气象指数(CMI)评估方法…105 6.1.2水分适宜度干旱评估方法…108 6.1.3玉米干旱胁迫指标评估方法…108 6.2低温冷害影响评估方法…110 6.2.1水稻低温冷害评估方法…110 6.2.2玉米低温冷害评估方法…112 7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天气预报预警…115 7.1水稻低温冷害预报预警天气分型…115 7.1.1水稻播种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15 7.1.2水稻秧苗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15 7.1.3水稻分蘖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16 7.1.4水稻夏季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17 7.2玉米低温冷害预报预警天气分型…120 7.2.1玉米播种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20 7.2.2玉米苗期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21 7.2.3玉米夏季低温预报预警天气型…123 7.2.4玉米低温冷害天气型影响分析…124 7.3霜冻预报预警天气分型…124 7.4结合数值预报的气温客观预报方法…125 7.4.1数值预报来源…125 7.4.2预报流程…125 7.4.3气温客观预报方法确定与Kalmanfilter原理…126 7.4.4递推滤波系统的参数计算…127 8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130 8.1系统总体结构…130 8.2系统运行环境…130 8.3系统流程…131 8.4系统主要功能…131 8.4.1数据采集分析…133 8.4.2灾害风险评估…133 8.4.3灾害监测评估…134 8.4.4灾害预报预警…134 8.4.5灾害模型设置…136 附录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站点信息表…137 参考文献…173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是一部既有高度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著作。作者在深入研究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预警和评估机制。书中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看起来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灾害类型的针对性研究,这使得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和可推广性。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地区在特定时期内,某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影响范围以及潜在损失的详细分析,对于当地的农业部门制定防灾减灾计划,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书中在预警机制的构建方面,也充分考虑了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为建立可持续的预警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灾害发生的内在机理和外部诱因。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所面临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一点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例如,对于辽宁地区特有的几种农业气象灾害,书中给出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这使得研究成果更具地域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此外,本书在预警机制的构建上也颇具匠心,它结合了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方法,提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预警模型。这些模型不仅能够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还能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为政府决策和农户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灾害评估方法的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而是引入了量化的评估指标和技术手段,使得灾害评估更加客观、准确。这对于灾后损失的核查、保险理赔以及政策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认为无非就是“天灾”。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在这些“天灾”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和精密的科学体系。书中对于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解释,以及它们如何最终演变成对农业生产具有毁灭性影响的灾害,都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关于评估机制的研究,书中不仅介绍了如何评估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强度,还深入探讨了如何评估灾害对不同农作物、不同农业生产环节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更长远的经济损失评估。这种系统性的研究,让我看到了科学在应对自然挑战中的强大力量。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更是为现实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花哨元素,正中央是醒目的书名“{RT}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旁边是作者张玉书的名字,以及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标志。光是看到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对农业发展和防灾减灾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首先被书名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发生规律”这些关键词吸引。在如今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而气象灾害无疑是其中最难以预测、也最具破坏性的因素之一。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发生在田间地头的干旱、洪涝、霜冻、冰雹等等,究竟是遵循着怎样的自然规律在发生?它们是否有着某种周期性?是否受到某些宏观气候因素的影响?这些规律的揭示,对于我们提前做好应对,减少损失至关重要。而“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更是点睛之笔,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实际应用层面的探索,关系到如何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可操作的防灾减灾措施,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窗口,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规律”的探索精神。作者张玉书教授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各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看似随机的自然现象背后,往往蕴含着可循的科学规律。比如,对于干旱的成因,书中不仅仅提及降水量的减少,还结合了大气环流、土壤水分蒸发、植被覆盖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其复杂性和系统性。而在灾害预警方面,书中提出的模型和方法,也体现了对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它不是简单地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推断,而是试图捕捉灾害发生前期的关键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的解读,提前发出预警。这种“未雨绸缪”的研究思路,对于减少农业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对各种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分配,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了解到构建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需要考虑多少细致的环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