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紫云英文献研究 | 作者 | 林新坚,何春梅,王飞 等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24260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319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紫云英文献研究》以我国发表文献资料为主,共分十八章,主要包括:紫云英高产栽培收种技术、紫云英留种管理技术、紫云英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量化、紫云英对土壤碳素的影响、紫云英与农地土壤生物多样性、紫云英与土壤环境安全、紫云英与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紫云英系列富硒产品开发、紫云英综合利用、紫云英有效成分提取与活性、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影响、紫云英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紫云英根瘤菌的研究与应用、紫云英固氮相关基因研究、紫云英品种选育与品种区势、紫云英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化研究和参考文献。该书可作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及相关绿肥产品研发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快速了解紫云英绿肥发展动态的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紫云英高产栽培收种技术 1.1 紫云英高产栽培技术 1.2 紫云英间套作技术 1.3 文献摘要 第2章 紫云英留种管理技术 2.1 紫云英种子特性鉴定研究 2.2 播种前紫云英种子处理技术 2.3 紫云英留种栽培技术 2.4 紫云英种子的收割、脱粒技术和利用 2.5 文献摘要 第3章 紫云英病虫害发生与防治 3.1 紫云英病害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3.2 紫云英虫害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3.3 紫云英草害的防治方法 3.4 文献摘要 第4章 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量化 4.1 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量化 4.2 文献摘要 第5章 紫云英土壤培肥作用 5.1 紫云英绿肥碳、氮的分解 5.2 紫云英对土壤肥力和改良的作用 5.3 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5.4 文献摘要 第6章 紫云英与农地土壤生物多样性 6.1 种植紫云英等绿肥对稻田杂草多样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2 种植紫云英等绿肥对果园杂草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3 文献摘要 第7章 紫云英与土壤环境安全 7.1 紫云英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作物富集的影响 7.2 紫云英对土壤有机污染物削减的影响 7.3 重金属对紫云英生长的影响 7.4 紫云英翻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7.5 紫云英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7.6 文献摘要 第8章 紫云英与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8.1 紫云英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8.2 紫云英对果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8.3 紫云英对养殖业环境的利用 8.4 紫云英适宜性评价 8.5 文献摘要 第9章 紫云英系列富硒产品开发 9.1 紫云英蔬菜产品开发 9.2 紫云英对硒的响应及富硒紫云英 9.3 紫云英与富硒稻米 9.4 紫云英与富硒花蜜 9.5 紫云英与富硒畜禽产品 9.6 文献摘要 0章 紫云英综合利用 10.1 紫云英青贮饲料技术 10.2 紫云英加工饲料营养价值 10.3 文献摘要 1章 紫云英有效成分提取与活性 11.1 绿肥浸提液对莴苣种子、玉米、水稻化感作用研究 11.2 豆科牧草总黄酮、总皂苷和叶蛋白研究 11.3 其他成分的提取 11.4 文献摘要 2章 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影响 12.1 胁迫环境对AM真菌及紫云英的影响 12.2 AM真菌与紫云英转化根共培养体系的研究 12.3 AM真菌与紫云英共生界面的磷转运蛋白的研究 12.4 紫云英根瘤菌与AM真菌在紫云英水稻轮作中的促生作用研究 12.5 文献摘要 3章 紫云英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 13.1 根瘤菌内源质粒多样性的研究 13.2 紫云英结瘤固氮及相关基因研究 13.3 根瘤菌侵染紫云英生理学研究 13.4 氢氧化电子传递链研究 13.5 文献摘要 4章 紫云英根瘤菌的研究与应用 14.1 紫云英根瘤菌的选育 14.2 根瘤菌的鉴定 14.3 固氮研究 14.4 实际生产过程的优化 14.5 文献摘要 5章 紫云英固氮相关基因研究 15.1 共生固氮基因研究 15.2 吸氢反应 15.3 根部定殖 15.4 文献摘要 6章 紫云英品种选育与品种区势 16.1 紫云英品种鉴定 16.2 紫云英选育方法 16.3 紫云英品种(系)资源与品种比较 16.4 文献摘要 7章 紫云英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化研究 17.1 紫云英生物学特性研究 17.2 紫云英生理生化研究 17.3 文献摘要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我实在是不敢恭维。当时在书店里,它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书脊上那几个苍劲有力的字——“紫云英文献研究”,我第一眼看到时,脑海里闪过无数个问号。紫云?这是什么神仙名字?英文献研究?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总给我一种莫名的违和感,仿佛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被强行塞到了一起。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或者仅仅是某种个人喜好。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真的很难将这个名字与我脑海中对“学术研究”的刻板印象联系起来。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也不是那么严谨,或者说,作者试图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吸引眼球。但是,说实话,这种方式对我而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我在购买前产生了一丝犹豫。或许,一个更直观、更能体现其学术价值的书名,会更容易赢得像我这样的读者的青睐。但我也明白,书名只是门面,真正的内容才是核心。所以我还是带着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想看看这“紫云”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英文献研究”。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可以用“引人入胜,却又略显不足”来形容。作者在引入一些较为前沿的理论时,显得游刃有余,并且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相对易懂的方式进行阐释。我尤其欣赏他在对一些历史文献进行解读时,那种细腻入微的分析能力。他能够捕捉到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意图,将文本还原到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却发现这本书的结构显得有些松散。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仿佛是作者独立完成的几篇论文的集合,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整体脉络。这使得我在阅读时,难以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认识。而且,在某些关键论点的展开上,感觉略显仓促,论证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升。很多地方,我希望能看到更详实的例证和更深入的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的几个章节后,我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一方面,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热忱和努力,他对于某些问题的探索似乎是带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态度。书中不乏一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段落,那些精辟的论述,让人拍案叫绝。特别是他在处理一些跨学科研究时,能够巧妙地融合不同领域的理论,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框架。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无限可能性,也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过于晦涩,语言表达不够清晰,甚至有些地方让人感觉像是故弄玄虚。我反复阅读了几遍,仍然无法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这种沟通上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仿佛作者是一位站在高处,用一种只有他自己能听懂的语言在说话。我希望,未来的学术著作,能在追求深刻的同时,也能兼顾语言的清晰和易懂,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但也正是因为其独特性,让我对它产生了诸多困惑。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并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对一些非常规的研究方法的运用,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研究的思路。他对一些被边缘化的学术流派的关注,也体现了他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我必须坦诚地说,这本书的很多地方,我读起来都感觉异常吃力。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剑走偏锋”,他常常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比喻和类比,试图来解释他抽象的概念。但对我而言,这些比喻和类比非但没有起到帮助作用,反而让我更加困惑。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去猜测他到底想说什么。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解谜游戏”,而不是享受一次知识的盛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多读者对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的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它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深深的思考。首先,作者在文献梳理和分析方面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功力。对于一些我原本以为已经非常成熟的理论,他能够从中挖掘出新的视角,提出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他对那些被主流学术界忽视的细枝末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跟随前人的脚步,而这本书则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正问题。然而,我也发现,在某些章节,作者的论证逻辑有时会显得有些跳跃,不够严谨。虽然他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困惑。此外,书中引用的文献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引用显得有些牵强,与主旨关联不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说服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智慧但并非完美无瑕的作品,它激发了我对某一领域的兴趣,也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研究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