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北京玉米栽培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 | 作者 | 宋慧欣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22938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地区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北京玉米生产概况,重点论述玉米产业在首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六十五年来京郊玉米生产规模、分布、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北京玉米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在玉米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京郊玉米品种、杂交种和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及生产上主要推广应用的品种简介;京郊玉米种植单项关键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及创新和北京市玉米生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由北京市推广、科研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联合制定的相关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
| 作者简介 | |
| 宋慧欣,女,1960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现兼任北京谷物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评审组委员、北京市12316农业服务热线玉米栽培首席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等。先后主持国家、部、市级农业科技项目40余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其它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和培训教材12部,培训与指导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15万余人次。曾获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北京市“农业科技入户科技专家”等荣誉,2007年获得颁发的特殊津贴。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不仅仅涉及单一的技术,更是指出了“创新与发展”的整体脉络。我猜测,书中应该会从宏观角度出发,首先梳理北京地区玉米栽培的历史沿革,然后层层深入,聚焦于65年间发生的关键性技术变革。我很想知道,究竟是哪些创新点,成为了推动玉米产量和品质飞跃的关键。会不会有关于不同时期玉米品种的对比分析,例如,当年普遍种植的品种与现在的主流品种在抗病性、产量、适应性等方面存在哪些显著差异?技术创新通常离不开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的努力,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技术推广的成功案例,甚至是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农业政策。此外,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书中会不会对不同年代的玉米播种、收割、脱粒等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进行描述和分析?我也很好奇,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北京郊区的农业用地如何保持其生产力,并且在技术层面不断实现突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技术档案,更是一面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镜子,我希望从中看到科技如何改变土地,又如何滋养生命。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个年代的艰苦奋斗和农业的蓬勃发展。65年,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这期间北京的玉米栽培必然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成功的循环。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出不同时期,例如改革开放前后,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或许会涉及当时主要的病虫害有哪些,又是如何通过当时的科技手段去攻克的。我很好奇,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科研人员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研究,又如何将研究成果有效地推广到广大农户中去的。书中应该会有不少关于具体技术细节的描述,比如关于土壤改良、肥料施用的科学方法,以及灌溉技术的进步。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案例分析,具体介绍某个时期某个村庄或某个农场,如何通过引进新技术,实现玉米产量的大幅提升。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农业、有机种植等概念的兴起,这本书会不会也反映出这些趋势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和演变?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那些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行者们的敬意。
评分书名中“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这个关键词,让我预感到这是一部内容翔实、脉络清晰的著作。我设想,这本书会以时间为主线,细致梳理北京地区玉米栽培技术在过去六个半世纪中的演变轨迹。或许,会从上世纪中期开始,介绍当时玉米种植面临的主要挑战,比如产量不高、品种单一、病虫害频发等。然后,逐步过渡到各个发展阶段的技术突破,比如,在育种技术上,如何通过杂交育种、细胞工程等手段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在栽培管理上,书中是否会提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北京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并发挥作用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农艺措施,例如,不同生育期的水分管理、养分供应策略,以及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如干旱、洪涝)的同时,保障玉米的稳产高产。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也能让我看到科技如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很感兴趣,尤其对我们本地的作物演变史。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栽培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肯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象这本书会详细阐述从60年代中期至今,北京地区在玉米育种、种植方式、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应用等方面所进行的种种探索和突破。比如,会不会提到当年引进的国外优良品种,又是如何通过选育和改良,最终适应北京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或者,书中会否深入剖析传统农耕模式如何逐渐被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所取代,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增产”的转变过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技术革新背后的人物故事,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和辛勤耕耘的农民,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铸就了北京玉米产业的辉煌。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融入到现代玉米栽培中,例如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记录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的生动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了解北京玉米栽培背后的故事,从中汲取知识和启发。
评分当我看到“北京玉米栽培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这个书名时,我立刻想到的是,这本书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实用的农业知识。我推测,作者会从北京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1950年代中期至今)所经历的玉米栽培技术变革入手,详细介绍在此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各种创新。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部记录片,生动地展现不同年代的农业生产场景,从人力耕作到机械化操作的转变,从传统经验到科学种植的飞跃。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创新”的解读,是哪些具体的科研成果、技术应用或者管理模式,真正地推动了北京玉米产业的进步?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的介绍,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技术改良,适应北京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的?我对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演进也很感兴趣,例如,从化学防治到生物防治、绿色防控的转变过程。此外,书中是否会探讨技术发展与农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玉米栽培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农业科技如何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生动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