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第二版)
定價:36.00元
售價:24.5元,便宜11.5元,摺扣68
作者:鬍海歐,賈德奎著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2080726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22kg
本書主要介紹和分析當代有關貨幣銀行製度和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理論與政策。包括貨幣本質和定義、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貨幣供求的作用與影響、一般均衡條件下的貨幣分析、金融深化與金融創新的原因與動力、理性預期貨幣理論的影響、水平主義貨幣供給理論的作用、財政貨幣政策的選擇、開放經濟中的貨幣分析、區域貨幣的發展、經濟危機的國際傳導、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和傳導機製、三大貨幣政策工具的發展演變。本書關注有關問題的國際新發展,突齣理論前沿所在。
總序
前言
章 貨幣的定義與貨幣製度
1.1 貨幣的産生
1.2 貨幣的定義
1.3 貨幣的功能
1.4 貨幣製度的演變
1.5 貨幣層次的劃分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第2章 利率水平與利率結構決定理論
2.1 古典利率理論
2.2 可貸資金理論
2.3 凱恩斯利率理論
2.4 利率結構的決定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第3章 貨幣需求理論
3.1 傳統貨幣數量說
3.2 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3.3 凱恩斯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3.4 弗裏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
3.5 兩種貨幣需求理論的比較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第4章 貨幣供給理論
4.1 基礎貨幣供給
4.2 貨幣供給模型和貨幣乘數
4.3 弗裏德曼一施瓦茲和卡甘的貨幣供給決定理論
4.4 喬頓的分析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第5章 一般均衡分析與實際餘額效應理論
5.1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5.2 帕廷金的實際餘額效應理論
5.3 帕廷金的貨幣中性思想
5.4 對帕廷金理論的簡要評說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第6章 金融創新的種類、影響和理論
6.1 金融創新的背景分析
6.2 金融創新的動因分析
6.3 金融創新的種類
6.4 金融創新對微觀、宏觀經濟的影響
6.5 金融創新理論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第7章 金融深化理論
7.1 發展中國傢貨幣金融市場概況
7.2 肖與麥金農的“金融抑製”理論
7.3 肖與麥金農的“金融深化”理論
7.4 對金融深化理論的批評與該理論的發展
7.5 對金融深化理論的簡要評價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第8章 預期在貨幣理論與政策中的作用
8.1 理性預期的基本概念和特徵
8.2 理性預期與有效市場理論
8.3 盧卡斯對政策效果的評價
8.4 新凱恩斯主義的興起
8.5 貨幣政策操作中的博弈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第9章 貨幣供給的內生性與外生性
9.1 外生貨幣供給理論的主要觀點
9.2 溫特勞布一卡爾多內生貨幣理論
9.3 莫爾的水平主義貨幣供給理論
9.4 內生貨幣理論的宏觀經濟意義
9.5 貨幣政策有效性理論的政策啓示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0章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理論
10.1 通貨緊縮的含義與形成
10.2 通貨膨脹的含義
10.3 通貨膨脹的衡量
10.4 幾種主要的通貨膨脹理論
10.5 西方國傢對通貨膨脹的治理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1章 貨幣政策工具與政策操作
11.1 貨幣政策目標理論
11.2 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理論
11.3 貨幣政策工具理論
11.4 貨幣政策操作理論
11.5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閤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2章 開放經濟的貨幣理論與政策
12.1 匯率決定理論
12.2 國際收支調節研究的進展
12.3 開放經濟中的宏觀經濟政策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3章 佳貨幣區理論
13.1 傳統佳貨幣區理論
13.2 現代佳貨幣區理論的新發展
13.3 貨幣一體化效應分析
13.4 歐元區的貨幣政策問題
13.5 成立亞元區的可能性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4章 金融危機的形成、傳導與防範
14.1 金融危機的界定
14.2 金融市場脆弱性的論述
14.3 金融危機的模型
14.4 “自我實現”的金融危機模型
14.5 金融危機的傳導機製
14.6 切斷金融危機國際傳導的製度安排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案例分析
參考書目
這本書簡直是我的學術救星!作為一名金融學的學生,我一直對貨幣的本質和它如何影響經濟感到好奇,但市麵上很多教材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淺顯,很難找到一本能夠真正打通我任督二脈的書。《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第二版)》恰好滿足瞭這個需求。作者深入淺齣地講解瞭貨幣的起源、演變,以及它在現代經濟體係中的核心地位。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貨幣理論學派的梳理,從古典主義到凱恩斯主義,再到貨幣主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巧妙地將這些理論置於曆史的背景下,分析它們的優勢與局限,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它花瞭大量篇幅討論貨幣政策的實際操作,包括中央銀行的職能、工具(如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的運用,以及這些政策工具如何影響通貨膨脹、失業率和經濟增長。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將抽象的理論與現實世界的經濟現象聯係起來,比如金融危機期間各國央行的應對措施,以及它們政策效果的評估。讀完這本書,我對宏觀經濟的理解上升瞭一個颱階,也對金融市場的運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真的是一本集大成之作,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全麵的方式,為我構建瞭一個關於貨幣世界的完整知識體係。我在閱讀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紮實的理論功底。它不像某些書籍那樣,隻是浮光掠影地介紹一些概念,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知識點的細節,並清晰地闡述瞭其內在邏輯和相互聯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不同經濟學派觀點的辯證分析,他並沒有偏嚮任何一傢之言,而是客觀地展現瞭各種理論的閤理之處與局限性,並引導讀者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在貨幣政策的部分,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幫助在於,它不僅僅列舉瞭政策工具,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工具背後的傳導渠道,以及在不同經濟環境下,政策效果可能齣現的差異。它還涉及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問題,以及貨幣政策在應對金融風險和維護經濟穩定方麵的作用。書中的一些案例,比如上世紀的滯脹現象,以及近些年來的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都被作者巧妙地用來印證和深化相關的理論觀點。讀完這本書,我對經濟運行的“黑箱”有瞭更深的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的預期,它不愧是一本經典之作。作為一名對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充滿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貨幣體係並深入講解貨幣政策的書。《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第二版)》恰好滿足瞭我的願望。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夠將枯燥的理論用生動的語言和引人入勝的案例來呈現,讓我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費力。我對書中關於通貨膨脹的成因和治理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分析瞭需求拉動型通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脹,還討論瞭預期在通貨膨脹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央行如何通過調整貨幣政策來管理通脹預期。此外,書中對貨幣政策的國際傳導機製,以及在不同開放經濟體中貨幣政策可能産生的影響,也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對於我理解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貨幣政策挑戰非常有益。書中還提到瞭貨幣政策在金融穩定方麵的作用,比如在應對資産泡沫和信貸風險時,央行扮演的角色。這本書讓我對貨幣的力量以及央行的職責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有瞭更清晰的判斷。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第二版)》的,當時我正為一篇關於央行獨立性的論文感到頭疼,對相關的理論和曆史背景缺乏深入的瞭解。這本書簡直就是及時雨!作者在探討央行獨立性時,不僅迴顧瞭其曆史的演變,分析瞭不同國傢央行獨立性的不同模式,還深入分析瞭央行獨立性為何對宏觀經濟穩定至關重要,以及它可能麵臨的政治壓力和挑戰。書中對貨幣政策目標(如價格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的權衡和優先級設定,以及不同目標之間可能存在的衝突,也進行瞭細緻的討論,這對於我理解央行的決策過程非常有幫助。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觸及瞭一些前沿的研究領域,比如貨幣政策的溝通策略、預期管理,以及央行在應對氣候變化等非傳統風險時可能扮演的角色。這些內容都給我提供瞭新的研究思路和視角。總的來說,這本書在理論深度和廣度上都做得非常齣色,而且語言風格清晰流暢,即使是復雜的經濟學概念,也能被作者解釋得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研究者也能輕鬆掌握。
評分我必須說,《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第二版)》是一本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著作。我是一名剛入職的交易員,在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復雜的市場波動,而這些波動往往與貨幣政策的變動息息相關。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明瞭方嚮。作者在闡述貨幣理論時,不僅僅停留在教科書式的解釋,而是結閤瞭最新的經濟學研究成果,例如關於數字貨幣、加密資産對傳統貨幣體係的挑戰,以及大數據在貨幣政策製定中的應用。這些內容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市場一綫的人來說,尤為重要,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這些新興事物對未來經濟格局可能産生的影響。在貨幣政策方麵,作者詳細剖析瞭量化寬鬆(QE)等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傳導機製、潛在風險以及退齣策略,這對於我理解當前和未來可能齣現的貨幣政策走嚮非常有幫助。書中的圖錶和數據分析也非常到位,能夠幫助我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經濟模型和政策效果。此外,作者在探討國際貨幣體係時,也觸及瞭匯率製度、國際收支平衡等問題,這對於我理解全球經濟聯動和跨國投資決策都有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