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二版)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胡海欧,贾德奎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2080726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本书主要介绍和分析当代有关货币银行制度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与政策。包括货币本质和定义、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货币供求的作用与影响、一般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分析、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的原因与动力、理性预期货币理论的影响、水平主义货币供给理论的作用、财政货币政策的选择、开放经济中的货币分析、区域货币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国际传导、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演变。本书关注有关问题的国际新发展,突出理论前沿所在。
总序
前言
章 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产生
1.2 货币的定义
1.3 货币的功能
1.4 货币制度的演变
1.5 货币层次的划分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第2章 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决定理论
2.1 古典利率理论
2.2 可贷资金理论
2.3 凯恩斯利率理论
2.4 利率结构的决定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第3章 货币需求理论
3.1 传统货币数量说
3.2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3.3 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4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3.5 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第4章 货币供给理论
4.1 基础货币供给
4.2 货币供给模型和货币乘数
4.3 弗里德曼一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决定理论
4.4 乔顿的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第5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实际余额效应理论
5.1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5.2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理论
5.3 帕廷金的货币中性思想
5.4 对帕廷金理论的简要评说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第6章 金融创新的种类、影响和理论
6.1 金融创新的背景分析
6.2 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6.3 金融创新的种类
6.4 金融创新对微观、宏观经济的影响
6.5 金融创新理论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第7章 金融深化理论
7.1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市场概况
7.2 肖与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
7.3 肖与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
7.4 对金融深化理论的批评与该理论的发展
7.5 对金融深化理论的简要评价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第8章 预期在货币理论与政策中的作用
8.1 理性预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8.2 理性预期与有效市场理论
8.3 卢卡斯对政策效果的评价
8.4 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8.5 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博弈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第9章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9.1 外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9.2 温特劳布一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9.3 莫尔的水平主义货币供给理论
9.4 内生货币理论的宏观经济意义
9.5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政策启示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0章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理论
10.1 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形成
10.2 通货膨胀的含义
10.3 通货膨胀的衡量
10.4 几种主要的通货膨胀理论
10.5 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1章 货币政策工具与政策操作
11.1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
11.2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
11.3 货币政策工具理论
11.4 货币政策操作理论
11.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2章 开放经济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12.1 汇率决定理论
12.2 国际收支调节研究的进展
12.3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3章 佳货币区理论
13.1 传统佳货币区理论
13.2 现代佳货币区理论的新发展
13.3 货币一体化效应分析
13.4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问题
13.5 成立亚元区的可能性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4章 金融危机的形成、传导与防范
14.1 金融危机的界定
14.2 金融市场脆弱性的论述
14.3 金融危机的模型
14.4 “自我实现”的金融危机模型
14.5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14.6 切断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制度安排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参考书目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集大成之作,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货币世界的完整知识体系。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绍一些概念,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知识点的细节,并清晰地阐述了其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经济学派观点的辩证分析,他并没有偏向任何一家之言,而是客观地展现了各种理论的合理之处与局限性,并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在货币政策的部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不仅仅列举了政策工具,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工具背后的传导渠道,以及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政策效果可能出现的差异。它还涉及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以及货币政策在应对金融风险和维护经济稳定方面的作用。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上世纪的滞胀现象,以及近些年来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都被作者巧妙地用来印证和深化相关的理论观点。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济运行的“黑箱”有了更深的洞察。
评分我必须说,《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二版)》是一本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我是一名刚入职的交易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市场波动,而这些波动往往与货币政策的变动息息相关。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作者在阐述货币理论时,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式的解释,而是结合了最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例如关于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对传统货币体系的挑战,以及大数据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应用。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市场一线的人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新兴事物对未来经济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作者详细剖析了量化宽松(QE)等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潜在风险以及退出策略,这对于我理解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货币政策走向非常有帮助。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分析也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经济模型和政策效果。此外,作者在探讨国际货币体系时,也触及了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这对于我理解全球经济联动和跨国投资决策都有启发。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学术救星!作为一名金融学的学生,我一直对货币的本质和它如何影响经济感到好奇,但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能够真正打通我任督二脉的书。《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二版)》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货币的起源、演变,以及它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货币理论学派的梳理,从古典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再到货币主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理论置于历史的背景下,分析它们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花了大量篇幅讨论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包括中央银行的职能、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的运用,以及这些政策工具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比如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央行的应对措施,以及它们政策效果的评估。读完这本书,我对宏观经济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台阶,也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二版)》的,当时我正为一篇关于央行独立性的论文感到头疼,对相关的理论和历史背景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作者在探讨央行独立性时,不仅回顾了其历史的演变,分析了不同国家央行独立性的不同模式,还深入分析了央行独立性为何对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政治压力和挑战。书中对货币政策目标(如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的权衡和优先级设定,以及不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也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这对于我理解央行的决策过程非常有帮助。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触及了一些前沿的研究领域,比如货币政策的沟通策略、预期管理,以及央行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非传统风险时可能扮演的角色。这些内容都给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而且语言风格清晰流畅,即使是复杂的经济学概念,也能被作者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研究者也能轻松掌握。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愧是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充满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货币体系并深入讲解货币政策的书。《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二版)》恰好满足了我的愿望。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用生动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案例来呈现,让我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费力。我对书中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治理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分析了需求拉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还讨论了预期在通货膨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央行如何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管理通胀预期。此外,书中对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以及在不同开放经济体中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挑战非常有益。书中还提到了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方面的作用,比如在应对资产泡沫和信贷风险时,央行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对货币的力量以及央行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