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濕地資源(內濛古捲)(精)
定價:110.00元
作者:國傢林業局組織,呼群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388318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由國傢林業局組織編寫、呼群主編的本捲《中國濕地資源(內濛古捲)(精)》一書共分六章十六節,**章基本情況,主要論述瞭內濛古自治區自然概況及社會經濟狀況;第二章濕地類型,根據調查結果分析瞭本區濕地類型、分布規律及分布特點;第三章濕地生物資源,對濕地動植物資源組成和特點及保護利用情況進行研究探討;第四章濕地資源利用,主要對濕地資源利用方式及其利用現狀進行分析,探討瞭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前景;第五章濕地資源評價,分析濕地生態狀況、受威脅狀況、資源變化及其原因:第六章濕地保護與管理,分析瞭全區濕地資源保護與管理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就今後濕地保護與管理,提齣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對策。
目錄
總序前言章 基本情況 節 自然概況 1 地理位置及行政區劃 2 地質地貌 3 氣候 4 水文 5 土壤 6 動植物概況 第二節 社會經濟狀況 1 人口和民族 2 經濟發展及工農業生産情況第二章 濕地類型 節 濕地類型與麵積 第二節 濕地的分布規律 1 各濕地區濕地類型與麵積 2 各流域濕地類型與麵積 3 各行政區濕地類型與麵積 第三節 濕地的分布特點 1 濕地特點 2 各盟市濕地分布狀況 第四節 重點調查濕地 1 數量、麵積和總體分布 2 保護管理狀況第三章 濕地生物資源 節 濕地植物和植被 1 濕地植物區係和植物種類 2 濕地植被類型和分布 3 濕地植物保護和利用情況 第二節 濕地動物資源 1 濕地野生動物種類和特點 2 濕地鳥類第四章 濕地資源利用 節 濕地資源利用方式及其利用現狀 1 濕地資源現狀分析評價 2 濕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及利用狀況評價 3 存在問題 第二節 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前景分析 1 加強對現有濕地資源的搶救性保護 2 製定科學濕地土地資源利用政策,因地製宜施行退田還濕或科學圍墾 3 控製圍墾稻田的規模,維護水環境質量 4 閤理利用濕地景觀資源,發展濕地生態旅遊 5 開展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示範,加強引導和推介第五章 濕地資源評價 節 濕地生態狀況 1 水資源狀況 2 水環境質量 3 濕地生態狀況評價 第二節 濕地受威脅狀況 1 威脅因子 2 重點調查濕地受威脅狀況 第三節 濕地資源變化及其原因分析 1 麵積100公頃以上的濕地變化情況 2 兩次濕地資源調查成果比較分析第六章 濕地保護與管理 節 濕地保護管理現狀 1 濕地立法 2 濕地保護管理體係建設 3 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 4 濕地保護工程 5 濕地公園建設管理 6 水資源閤理調配與管理 7 國際、交流與閤作 8 濕地資源調查工作 9 濕地保護宣傳 10 積極組織參與國際GEF白鶴項目 第二節 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公眾濕地保護和管理意識不強 2 濕地過度利用的危害嚴重 3 濕地管理利益部門眾多協調難度大 4 濕地保護區體係不完善 5 濕地科研監測技術落後 第三節 保護與管理建議 1 加強濕地保護和管理職能的建設,協調各部門行動 2 統籌規劃,實現濕地資源的科學管理 3 加強濕地保護和管理宣傳和教育以及立法 4 加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和濕地監測研究的建設 5 加強濕地保護和科研的國際閤作與交流 6 建立健全各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附錄1 內濛古濕地調查區域植物名錄附錄2 內濛古濕地調查區域動物名錄附錄3 內濛古重點調查濕地概況參考文獻附件 內濛古自治區濕地資源調查主要參與調查單位及人員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翻開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報告,畢竟“濕地資源”這個詞本身就帶著點嚴肅的色彩。然而,令我意外的是,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異常生動,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當地嚮導,一步步引領我深入內濛古那片神秘而壯麗的濕地。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各種濕地的類型,如沼澤、湖泊、河流等,更深入地剖析瞭它們各自獨特的生態係統構成,從微觀的微生物到宏觀的鳥類遷徙,都描繪得繪聲繪色。讀到關於某些珍稀濕地植物的部分,我甚至能想象齣它們在水邊搖曳的姿態,感受到那份頑強的生命力。作者運用瞭大量的實地考察數據和案例,卻巧妙地融入瞭文學性的語言,讓枯燥的數字和事實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描述內濛古高原上的湖泊時,它不僅僅是列齣水域麵積和水質指標,而是描繪瞭湖泊在不同季節呈現齣的色彩變幻,以及圍繞在它身邊的生靈所構成的一幅幅動態畫捲。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章節,那些關於黑頸鶴、濛古野驢等瀕危物種的生動故事,讓我對保護濕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物種名錄,而是講述瞭它們在濕地中生存、繁衍的挑戰與機遇,甚至融入瞭一些當地人與這些動物和諧共處的傳說。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資源清單,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自然、關於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深刻探討。
評分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濕地”的認知是模糊而片麵的。我可能隻知道它是一片水草豐茂的地方,但對於其復雜性、重要性,以及內濛古這片遼闊土地上濕地的獨特性,都知之甚少。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讓我對內濛古的濕地資源有瞭係統而深刻的理解。它就像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耐心地嚮我展示瞭濕地在地理、生物、氣候、地質等多個維度的復雜交織。書中對濕地不同類型的詳細劃分和描述,讓我看到瞭它們各自的獨特之處,例如,高原湖泊的形成與特徵,與河流濕地的生態功能就截然不同。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僅是冷冰冰地列舉數據和事實,而是將這些信息巧妙地串聯起來,構成瞭一幅完整的生態畫捲。書中對濕地如何影響當地氣候、如何孕育獨特生物群落,以及如何與地質構造相互作用的闡述,都極具啓發性。我甚至開始思考,在我們生活的其他地區,是否也存在著被我們忽視的、同樣重要的濕地資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保護濕地,關乎的不僅僅是某個特定地區的生態,更是整個地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科普讀物,應該能夠點燃讀者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盡管我對內濛古濕地的瞭解僅限於片麵的印象,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充滿驚喜和發現的奇幻世界。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是什麼”,更是在探尋“為什麼”和“如何”。比如,書中對於濕地形成過程的解釋,就充滿瞭科學的趣味性。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描述,還可能輔以精美的示意圖,或者引用一些古老的地質學理論,讓你在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對科學的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關於濕地“生命密碼”的章節,比如探討不同濕地環境對動植物進化的影響,或者濕地生態係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奧秘。這些內容充滿瞭挑戰性,但也正是這種挑戰性,激起瞭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甚至會因為某個段落的描述,而主動去查閱更多的資料,去瞭解更多關於某個物種、某個地質現象的細節。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知識領域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莫過於它所蘊含的深厚人文關懷。雖然是以“資源”為主題,但它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這片土地上生命的熱愛和對未來負責的擔當。內濛古的濕地,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承載著當地居民世代生活方式的根基。書中穿插瞭許多關於當地牧民與濕地之間緊密聯係的故事,講述瞭他們如何利用濕地資源,又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故事充滿瞭濃鬱的民族風情,也展現瞭人與自然之間微妙而深刻的關係。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傳統遊牧文化與濕地生態保護相結閤的章節所打動。它沒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保護理念對立起來,而是探討瞭如何在傳承優秀傳統的同時,更好地保護這片珍貴的濕地。書中也描繪瞭濕地在文學、藝術、民俗等方麵的價值,讓我看到瞭濕地不僅僅是生態係統,更是文化基因的載體。比如,它提到瞭某些濕地成為當地神話傳說發源地的故事,或者是一些濕地特有的動植物在當地藝術作品中的體現。這讓我覺得,保護濕地,不僅僅是保護自然,更是保護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學術探索之旅。雖然我並非專業研究人員,但書中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詳實的數據分析,讓我深受啓發。它對於內濛古濕地資源的分類、分布、形成過程的闡述,都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書中不僅提及瞭這些濕地的地理位置和麵積,更深入地分析瞭它們形成的地質背景、氣候條件以及水文特徵。比如,在探討高原湖泊的形成時,它詳細解析瞭冰川侵蝕、構造運動等多種因素的作用,邏輯清晰,令人信服。我對於書中關於濕地生態功能的部分特彆感興趣,它清晰地闡釋瞭濕地在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的關鍵作用。每一個功能的闡述都配有具體的科學原理和數據支撐,讓我對濕地的價值有瞭全新的認識。特彆是關於濕地在防洪減災方麵的作用,書中列舉瞭多個實例,說明瞭健康的濕地係統是如何有效緩解洪水災害的,這在當今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書中還對內濛古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和麵臨的挑戰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提齣瞭不少具有建設性的意見。這些內容讓我看到,保護濕地並非空喊口號,而是需要科學的規劃和切實有效的措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