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湿地资源(内蒙古卷)(精)
定价:110.00元
作者:国家林业局组织,呼群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38831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呼群主编的本卷《中国湿地资源(内蒙古卷)(精)》一书共分六章十六节,**章基本情况,主要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概况及社会经济状况;第二章湿地类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本区湿地类型、分布规律及分布特点;第三章湿地生物资源,对湿地动植物资源组成和特点及保护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探讨;第四章湿地资源利用,主要对湿地资源利用方式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第五章湿地资源评价,分析湿地生态状况、受威胁状况、资源变化及其原因:第六章湿地保护与管理,分析了全区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今后湿地保护与管理,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
目录
总序前言章 基本情况 节 自然概况 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 地质地貌 3 气候 4 水文 5 土壤 6 动植物概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 1 人口和民族 2 经济发展及工农业生产情况第二章 湿地类型 节 湿地类型与面积 第二节 湿地的分布规律 1 各湿地区湿地类型与面积 2 各流域湿地类型与面积 3 各行政区湿地类型与面积 第三节 湿地的分布特点 1 湿地特点 2 各盟市湿地分布状况 第四节 重点调查湿地 1 数量、面积和总体分布 2 保护管理状况第三章 湿地生物资源 节 湿地植物和植被 1 湿地植物区系和植物种类 2 湿地植被类型和分布 3 湿地植物保护和利用情况 第二节 湿地动物资源 1 湿地野生动物种类和特点 2 湿地鸟类第四章 湿地资源利用 节 湿地资源利用方式及其利用现状 1 湿地资源现状分析评价 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利用状况评价 3 存在问题 第二节 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 1 加强对现有湿地资源的抢救性保护 2 制定科学湿地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因地制宜施行退田还湿或科学围垦 3 控制围垦稻田的规模,维护水环境质量 4 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5 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加强引导和推介第五章 湿地资源评价 节 湿地生态状况 1 水资源状况 2 水环境质量 3 湿地生态状况评价 第二节 湿地受威胁状况 1 威胁因子 2 重点调查湿地受威胁状况 第三节 湿地资源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 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湿地变化情况 2 两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比较分析第六章 湿地保护与管理 节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1 湿地立法 2 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3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4 湿地保护工程 5 湿地公园建设管理 6 水资源合理调配与管理 7 国际、交流与合作 8 湿地资源调查工作 9 湿地保护宣传 10 积极组织参与国际GEF白鹤项目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公众湿地保护和管理意识不强 2 湿地过度利用的危害严重 3 湿地管理利益部门众多协调难度大 4 湿地保护区体系不完善 5 湿地科研监测技术落后 第三节 保护与管理建议 1 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职能的建设,协调各部门行动 2 统筹规划,实现湿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3 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宣传和教育以及立法 4 加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监测研究的建设 5 加强湿地保护和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6 建立健全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附录1 内蒙古湿地调查区域植物名录附录2 内蒙古湿地调查区域动物名录附录3 内蒙古重点调查湿地概况参考文献附件 内蒙古自治区湿地资源调查主要参与调查单位及人员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它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关怀。虽然是以“资源”为主题,但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这片土地上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负责的担当。内蒙古的湿地,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承载着当地居民世代生活方式的根基。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当地牧民与湿地之间紧密联系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如何利用湿地资源,又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也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我尤其被那些关于传统游牧文化与湿地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章节所打动。它没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保护理念对立起来,而是探讨了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书中也描绘了湿地在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价值,让我看到了湿地不仅仅是生态系统,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比如,它提到了某些湿地成为当地神话传说发源地的故事,或者是一些湿地特有的动植物在当地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这让我觉得,保护湿地,不仅仅是保护自然,更是保护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湿地”的认知是模糊而片面的。我可能只知道它是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但对于其复杂性、重要性,以及内蒙古这片辽阔土地上湿地的独特性,都知之甚少。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让我对内蒙古的湿地资源有了系统而深刻的理解。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耐心地向我展示了湿地在地理、生物、气候、地质等多个维度的复杂交织。书中对湿地不同类型的详细划分和描述,让我看到了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高原湖泊的形成与特征,与河流湿地的生态功能就截然不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冷冰冰地列举数据和事实,而是将这些信息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态画卷。书中对湿地如何影响当地气候、如何孕育独特生物群落,以及如何与地质构造相互作用的阐述,都极具启发性。我甚至开始思考,在我们生活的其他地区,是否也存在着被我们忽视的、同样重要的湿地资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护湿地,关乎的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地区的生态,更是整个地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点燃读者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尽管我对内蒙古湿地的了解仅限于片面的印象,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惊喜和发现的奇幻世界。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是在探寻“为什么”和“如何”。比如,书中对于湿地形成过程的解释,就充满了科学的趣味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还可能辅以精美的示意图,或者引用一些古老的地质学理论,让你在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对科学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湿地“生命密码”的章节,比如探讨不同湿地环境对动植物进化的影响,或者湿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奥秘。这些内容充满了挑战性,但也正是这种挑战性,激起了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甚至会因为某个段落的描述,而主动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去了解更多关于某个物种、某个地质现象的细节。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学术探索之旅。虽然我并非专业研究人员,但书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详实的数据分析,让我深受启发。它对于内蒙古湿地资源的分类、分布、形成过程的阐述,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书中不仅提及了这些湿地的地理位置和面积,更深入地分析了它们形成的地质背景、气候条件以及水文特征。比如,在探讨高原湖泊的形成时,它详细解析了冰川侵蚀、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逻辑清晰,令人信服。我对于书中关于湿地生态功能的部分特别感兴趣,它清晰地阐释了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每一个功能的阐述都配有具体的科学原理和数据支撑,让我对湿地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湿地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作用,书中列举了多个实例,说明了健康的湿地系统是如何有效缓解洪水灾害的,这在当今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书中还对内蒙古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保护湿地并非空喊口号,而是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切实有效的措施。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报告,毕竟“湿地资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严肃的色彩。然而,令我意外的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异常生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一步步引领我深入内蒙古那片神秘而壮丽的湿地。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湿地的类型,如沼泽、湖泊、河流等,更深入地剖析了它们各自独特的生态系统构成,从微观的微生物到宏观的鸟类迁徙,都描绘得绘声绘色。读到关于某些珍稀湿地植物的部分,我甚至能想象出它们在水边摇曳的姿态,感受到那份顽强的生命力。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数据和案例,却巧妙地融入了文学性的语言,让枯燥的数字和事实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描述内蒙古高原上的湖泊时,它不仅仅是列出水域面积和水质指标,而是描绘了湖泊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色彩变幻,以及围绕在它身边的生灵所构成的一幅幅动态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章节,那些关于黑颈鹤、蒙古野驴等濒危物种的生动故事,让我对保护湿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物种名录,而是讲述了它们在湿地中生存、繁衍的挑战与机遇,甚至融入了一些当地人与这些动物和谐共处的传说。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资源清单,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