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运河游日记 9787547706114

古稀运河游日记 97875477061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郎雪宝 著
图书标签:
  • 古稀
  • 运河
  • 游记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散文
  • 生活
  • 中国
  • 江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ISBN:9787547706114
商品编码:297640846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古稀运河游日记 作者 郎雪宝
定价 29.80元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ISBN 9787547706114 出版日期 2012-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381Kg

   内容简介

25年前,《话说运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响异常强烈,很多人加入了保护古运河的大浪潮之中。时光悄然走到了今天,当年的华发也变成了白头,两位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唤起心中对古运河难舍的眷恋情怀,从南向北游览了全程运河,跨越了16个城市,深深地饱尝了古运河的今昔风采,以人到中年的独特深情体会写下了真实的日记和影像记录,阐述了运河的历史沧桑,前世今生的点点滴滴。
谁也没有预料到,《古稀运河游日记》一书内容在网站初步发表后,万千网友热情地支持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与25年前支持保护古运河的行动不谋而合。原来,历史也有惊人的相似,冥冥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意的巧合,看来,古运河从未走远,千年运河将再次唤发青春。


   作者简介

尹松年,男,1934 年出生于湖南常宁县。
1960 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1983年转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毒理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工业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工业毒理学研究近50年,负责中国与美国苯白血病合作研究项目25 年。三次荣获国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享受颁发的特殊津贴。1985年曾受聘为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1990年受聘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访问科学家。主编《工业化学物毒性鉴定规范与实验方法》《室内装修与健康》等书籍。发表论文及学术报告200余篇。2009年获得苯研究国际会议(德国慕尼黑)荣誉奖。

郎雪宝,女,1938 年出生于广州市。
1963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就职于北京市妇女保健所,曾任医师,主管医师,副主任医师。负责北京市孕产妇死亡调查、统计及总结,并开展农村妇女儿童卫生保健;1970年参加农村孕产妇围产期保健试点工作;1977 年评选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3 年评选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1983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奖章及奖状。1983 年调任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并在职15 年,主管科技、人口统计及药具供应。1985年负责并主编《婚育》杂志,1988 年兼任北京市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1991 年主办生殖健康咨询服务站。1992年兼任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副主任,中国优生协会理事。


   目录

章 运河游日记
节 杭州 运河南端的明珠
第二节 苏州 评弹古韵醉游人
第三节 无锡 古今运河风光美
第四节 常州 名家辈出运河情
第五节 镇江 谏壁闸口通长江
第六节 扬州 宜居环境数
第七节 淮安 伟人故里文化城
第八节 徐州 淮海战役显
第九节 济宁 水脊工程传古今
第十节 聊城 明清运河踞重镇
第十一节 临清 古运河畔占鳌头
第十二节 德州 古运风光在开发
第十三节 沧州 南运文风传千年
第十四节 天津 运海两河赋新篇
第十五节 通州 古运换新貌
第十六节 北京 古运龙头在崛起
第二章 运河历史摘记
笫一节 春秋战国与秦代
笫二节 汉隋唐宋时代
笫三节 元明清时代
笫四节 近百年运河
附录
一、京杭运河水质观感评估
二、世界各地的运河
三、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交通技术的发达,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曾经巍峨一时京杭大运河?这个世界上开凿*早、里程*长、工程**的京杭大运河在经历了千年的沧桑锐变后还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和深思呢?
如果说当年的《话说运河》给我们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运河风貌,发起了时代性的口号“爱我中华,修我运河”,那么,今日的《古稀运河游日记》则是开启了当下人对萧条古运河深深的沉思与反省的思想思悟。
两位年龄加起来已经150岁的老人,为了唤醒更多人心目中已经淡忘的久远温暖,不远万里,亲自乘飞机,坐火车、乘大巴、坐出租车沿京杭大运河游览、采访,其时间历时一个多月,其历程更是超出了大运河全长的1794公里,其精神真是令人敬畏啊,那么我们这些晚辈是不是也应该做些什么了。
期待更多的人能加入古运河的保护行列中……


   文摘





   序言

古稀运河游日记 第一卷:溯源而上,烟波渺渺 江南的春风,带着一丝湿润,拂过我花白的鬓角。时近古稀,身体却依然硬朗,心中更是涌动着一股少年般的冲动。这条养育了我们祖辈,承载了千年历史的运河,我终于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它,去感受它。 启程之日,天空澄澈如洗,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金光万道,仿佛一条巨龙在缓缓苏醒。我乘坐的是一艘古朴的木船,船身不大,却干净整洁,船夫是一位憨厚朴实的当地渔民,姓王,年纪比我稍长几岁,有着常年与河水打交道的黝黑皮肤和深邃的眼眸。他告诉我,这条运河,他从小就熟悉, river 的每一个弯道,每一处传说,他都了如指掌。 船缓缓驶离码头,岸边的杨柳依依,嫩绿的新芽在风中摇曳,像是向我招手告别。我坐在船头,任由河风轻拂,眺望着逐渐远去的城郭。曾经繁华的街市,此刻在我的眼中,化作了一幅流动的画卷。耳边是水流潺潺的声响,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混合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农家犬吠,构成了这幅天然的交响乐。 我们首先经过的是一座古镇。古镇依河而建,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百年前的江南。石板铺就的街道,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两旁的店铺,大多保留着古老的招牌,老字号的糕点铺,飘出阵阵诱人的香气,绸缎庄里,色彩斑斓的丝绸在阳光下闪耀。我下船,独自一人漫步在古镇的巷弄里,看着那些在巷口闲聊的老人,看着那些在河边浣洗衣物的妇女,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看到了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一家老茶馆里,我坐下,点了一壶龙井。茶香四溢,入口甘醇。旁边一位老者,手中把玩着一个紫砂壶,他看出我的好奇,便与我攀谈起来。他是一位当地的文化学者,对运河的历史有着深厚的了解。他告诉我,这条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条文化的脉络,是无数故事的载体。他讲起当年漕运的盛况,讲起商贾云集的热闹,讲起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的雅事。听着他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运河的黄金时代,看到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离开古镇,船继续向前。河面渐渐开阔,两岸的景致也变得更加开阔。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近处是成片的农田,绿意盎然。我常常一个人坐在船舱里,或是倚在船舷边,静静地看着两岸的风景变幻。有时,我会拿出笔,在日记本上记录下此时此刻的感受。那些细腻的情感,那些对人生的感悟,那些对过往的回忆,都化作了笔下的文字,流淌在日记本里。 王船夫也会给我讲一些关于运河的趣事,比如哪里有古老的桥梁,比如哪里曾经发生过感人的故事,比如某个村庄的村民是如何依靠运河世代繁衍的。他的话语朴实而真挚,让我对这条运河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明白,运河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活生生的、流动的生命。 夜幕降临,星河流转。我们会在河边的村庄停靠,借宿在当地的农家。农家的炊烟袅袅,升腾起温暖的家的气息。晚饭时,品尝着最地道的家常菜,听着主人讲述他们的生活。那些淳朴的笑容,那些真诚的问候,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我开始觉得,这次旅程,不仅仅是一次观光,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 第二卷:烟雨朦胧,岁月留痕 江南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也去得悄无声息。一日清晨,醒来时,窗外已是烟雨濛濛。灰蒙蒙的天空,将整个世界笼罩在一层薄纱之中,河面也因此变得朦胧而神秘。 船在雨中缓缓前行,雨滴打在船篷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仿佛一首古老的催眠曲。我披上一件蓑衣,站在船头,任凭细雨打湿我的头发和脸颊。雨中的运河,别有一番韵味。两岸的翠竹,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远处的山峦,也变得更加模糊,如同水墨画一般。 这种静谧的氛围,最适合沉思。我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有过喜悦,也有过悲伤。如今,站在这条古老的运河边,回首往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淡然。那些曾经的烦恼和忧愁,在岁月的长河中,早已被冲刷得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对人生更豁达的态度。 我们经过了一些历史遗迹。一座古老的寺庙,在雨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我进去参拜,感受着那份宁静和祥和。一位老僧告诉我,他在这里修行了数十年,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也见证了运河的变迁。他说,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有起有伏,有顺流也有逆流,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另一些地方,我看到了运河两岸的古战场遗址。曾经的金戈铁马,如今早已化为尘土,只剩下残垣断壁,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站在那里,仿佛能听到战鼓雷鸣,能看到士兵浴血奋战的身影。这一切,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雨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河面上,泛起耀眼的光芒。我站在船上,沐浴在阳光之下,感到无比的舒畅。我看着彩虹,心中充满了希望。我相信,即使经历了风雨,也终将迎来美好的晴天。 在旅途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同样喜爱旅行的朋友。我们会在某个码头汇合,一起交流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因为对运河的热爱,而走到了一起。我们分享彼此的故事,分享彼此的快乐。这些短暂的相遇,都成为了我旅途中美好的回忆。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一处有名的水乡。这里的夜景尤为迷人。家家户户的灯笼亮起,倒映在河水中,形成了一片流动的光海。小船在河道里穿梭,船娘们唱着婉转的歌谣,给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我坐在船上,看着这迷人的夜景,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和满足。 第三卷:舟行至远,豁然开朗 旅程的后期,我更加专注于对运河沿岸人文风情的观察。我开始关注那些生活在运河边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一个小村庄,我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正在河边洗衣服。她告诉我,她的丈夫曾经是一名船夫,年轻的时候,就在这条运河上跑船。她一边洗着衣服,一边给我讲述着她和丈夫的故事。那些平凡而又温馨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我还参观了一个运河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的文物,详细地介绍了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我在这里看到了古老的船模,看到了漕运的工具,看到了反映运河生活的版画。这些展品,让我对运河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也尝试着参与一些当地的活动。在某个集市上,我跟着当地的居民一起跳起了广场舞;在某个节日里,我品尝了当地特色的美食。这些亲身体验,让我更加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纯粹的连接。 旅程即将接近尾声,我的心中既有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期待。这条运河,见证了我从一个壮年到古稀的转变,也见证了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它教会了我顺应自然,教会了我珍惜当下,教会了我感恩生活。 最后一个停靠点,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也是运河的终点。站在高处,眺望着远方,运河蜿蜒向前,消失在天际线。我知道,我的旅程结束了,但运河的故事,还在继续。 这次古稀运河游,不仅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踏上了归途。我相信,这次旅程,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更加热爱我自己的生命。 我将带着这份豁然开朗的心境,继续我的生活。运河的精神,将伴随着我,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永远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叙事结构比较松散,更偏向于个人体悟和日常记录的文字情有独钟,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知识或者刻意制造戏剧冲突的作品,它的魅力在于那种细水长流的叙事节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周遭环境的捕捉,比如清晨薄雾中运河两岸的炊烟、午后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甚至是某一个古老渡口旁老者眼神中的那种平和与沧桑,都能被捕捉得丝丝入扣,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时间的流逝感和历史的厚重感。阅读过程中,我几次不自觉地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仿佛自己也随着那条古老的河流,一同缓慢地漂流着。这种“在路上,但心是静的”的阅读体验,是现在很多快节奏文学作品所无法给予的,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出口,让心灵得以在喧嚣之外,找到一个可以驻足、可以沉思的角落。

评分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特定地域文化和历史肌理的窗户。它不仅仅是一篇旅行记录,更像是一部活态的文化考察报告,只不过是用日记的亲切形式呈现出来。作者对于运河沿岸那些被现代社会逐渐遗忘的传统工艺、地方方言的细微差别、乃至那些隐藏在巷陌深处的民间信仰,都有着近乎痴迷的关注。他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一个带着“文化寻根”使命的探访者。通过他的笔触,那些具体的地理名词和历史事件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符号,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与眼前所见的风土人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微型的田野调查,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地域文化的认知边界,让我对那些古老的、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河流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向往。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所传达出的一种积极而又充满韧性的生命态度。在“古稀”这样一个的人生阶段,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安逸或沉寂,但作者却选择了再次上路,去记录、去体验、去消化。这种老而弥坚、老而更进取的精神,对于正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读者,都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日记中虽然不乏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但整体基调却是昂扬向上的,它传递出一种信息:生命的美好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减,反而可能因为积累了更丰富的阅历而变得更加醇厚和多维。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充实感和前行的动力,仿佛被赋予了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拥抱未知旅程的勇气。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运河的游记,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老去,如何更有意义地活着”的实用指南,只是它所有的教诲都隐藏在平静的叙事之下,需要用心去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惊艳,拿到手就舍不得放下。封面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米黄色纸张,摸起来既有质感又不失温暖,中央的烫金标题“古稀运河游日记”在光线下流转着低调的华丽,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怀旧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中。内页的排版也非常讲究,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完全没有负担,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茶室,慢慢品味着文字散发出的醇厚香气。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手绘插图或者老照片的扫描件(如果是日记体的话),那种模糊的颗粒感和微微泛黄的边角,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新书,而是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刚刚被主人重新打开的珍贵手稿。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书脊会松散,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这种从外到内的精心打磨,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出版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心生敬意和喜爱。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极其自然、毫不矫饰的文人气息。它没有故作高深的辞藻堆砌,但字句之间却流淌着一种经过时间淬炼后的智慧和豁达。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小事”的方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遭遇,比如与一位船夫的短暂交谈,或者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品尝到的地方小吃,都能被作者赋予一层深刻的哲思。这种哲思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场景的真实还原,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读到某几段关于“告别”或“重逢”的文字时,我甚至有种被直接触碰灵魂的震颤感,那种对生命中聚散无常的深刻理解,是需要阅历沉淀才能达到的高度。这种不刻意煽情,却能抵达至深情感的文字力量,非常罕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