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手帐指南 娱乐/休闲 书籍

旅行手帐指南 娱乐/休闲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手帐
  • 手帐
  • 旅行
  • 休闲
  • 娱乐
  • 生活方式
  • 旅行攻略
  • 手作
  • 记录
  • 日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青草书店专营店
出版社: 阳光博客
ISBN:9787510867941
商品编码:29764913019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旅行手帐指南 娱乐/休闲 书籍
作者:(日)奥野宣之 / ,阳光博客出品
定价:48.0
出版社:阳光博客
出版日期:2018-08-01
ISBN:9787510867941
印次:
版次: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好的旅行手帐是如何做出来的?

先:旅行前,在手帐本上搜集目的地,规划路线 → 构建对旅行的憧憬;

第二步:旅途中,认真搜集旅行资料,如果条件允许,每样纸品拿两份 → 储备丰富的手帐素材;

第三步:旅途中,卡片式途中备忘录使用起来*方便 → 记录下“客观事实”与“主观声音”;

第四步:归来后,记录即时版手帐,剪贴素材要有章法 → 及时保留“旅行感”很重要;

第五步:*后,解决问题、补充信息,得到充满回忆的版手帐 → 将旅行的喜悦永远定格在手帐上!

?

美好的旅行是“用脚走路,用手记录”,不是拍到此一游照,而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是让“体验过的事”和“即将体验的事”变成一生的礼物!

不是只有花大钱出国才算旅行,只要从家里出发,以观光者的角度到处走走,记录当下才有的心情,你就能一页一页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旅行手帐!

永远别丢失感受乐趣的能力!


  目录

准备阶段? 用手帐开启发现之旅

01 记录即快乐

02 把的体验交给手帐保留

03 手帐让即将开始的体验更有趣

04 因为记录,所以快乐

05 写旅行手帐的四个阶段

专栏:植甚一的散步剪贴手帐

?

第1步 ?【旅行前】用手帐构建憧憬

06 把想去的地方收集在手帐上

07 与其分类,不如all in one

08 用手帐规划出行路线

09 如何发掘自己的兴趣点

10 把模糊的好感落实为具体的憧憬

专栏:适合收集憧憬的渠道有哪些

?

第2步? 【旅途中(上)】用心收集手帐素材吧

11 用旅行者的视角看风景

12 将旅途中的纸品收集起来

13 当地的导游图一定要有

14 将旅途的印记“图标化”

15 记录实时感受的“途中备忘录”

16 选择便笺本的原则

17 在途中备忘录里记录什么

18 “客观事实”记录的三要素

19 “主观声音”才真实感

20 记录下“主观声音”,让观察力更敏锐

专栏:让旅行变得更有趣的书和CD

?

第3步? 【旅途中(下)】用心打造途中备忘录吧

21 在每份资料上留下“读过标记”

22 旅途中的照片该如何处理

23 我为什么偏爱卡片式备忘录

24 “横穿点”是记录路线的要点

25 善用地图符号和简写

26 不要漏看历史名胜的解说牌

27 遇到新词先写下来

专栏:旅途中的便利小工具

?

第4步? 【归来后(上)】如何记录“即时版手帐”

28 将收集到的素材分类排序

29 剪贴素材的两个要点

30 按照时间顺序布局

31 右侧与下方要留白

专栏:旅行一结束就能派上用场的便利物件

?

第5步? 【归来后(下)】如何记录“版手帐”

32 在切换回“日常模式”之前添补润色

33 在“版手帐”中发掘新乐趣

34 补手帐之前要先解决“旅行的疑问”

35 “版手帐”的备元素——总结清单

36 寻找制作路线图的素材

37 制作路线图的五个步骤

38 充分利用网络地图

39 用年代表来完善旅行手帐

40 借助旧地图和航空照片来一场时空旅行

41 永远别丢失感受乐趣的能力

?

附录? 实践!旅行手帐记录过程大公开(浅·上野篇)

结束语


  编辑

★ 日本手帐书风潮者奥野宣之,旅行手帐技巧全公开!他的一系列手帐技巧类作品在日本累计超过50万册,成为日本广受好评的手帐达人。

★ 手帐达人阿怪、Susie宝作序!“重要的是以笔记录的精神,以及永远别丢失感受乐趣的能力!”

★ 从行前规划,到归来总结,一本全搞定! 


  媒体评论

奥野宣之先生在这本书里提出,我们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发现”,这句话跟这本书一样,纯粹又令人感动。对生活报以持久的热爱和好奇,是一件多么简单又困难的事情!而找到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又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Susie宝,旅行手帐达人,曾受邀参加湖南台“天天向上”节目,为大家传播手帐文化
?
看完整本书以后,作为手帐“老司机”的怪某人也得到了一些很赞的启发,例如:
1. 在旅途中,准备一个随时可以从口袋中掏出来的“途中备忘录”。
2. 旅行归来后,对即时版手帐与版手帐做区别对待。
3. 素材要做好分类,行程中每天准备一个素材收集袋。
4. 有了自制素材收集袋的新思路。
喜欢书里的这句话:“永远别丢失感受乐趣的能力!”
——阿怪,活页手帐达人,手帐周边原创设计师,《把小日子收进手帐里》作者






探寻未至之境:现代都市生存与心灵栖居的深度指南 图书名称:城市脉搏下的精神漫游者:在喧嚣中锚定自我的十八种方法 图书类型: 哲学/社会观察/生活艺术 图书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仿佛被卷入一场永不停歇的奔流之中。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连接便利,却也承受着日益增长的疏离感与焦虑。我们习惯于“效率”二字,却渐渐遗忘了“意义”的重量。《城市脉搏下的精神漫游者》并非一本教人如何规划行程或挑选景点的消遣之作,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在钢铁丛林中寻找内心宁静与真实自我价值的现代都市人的深度思考录与实践手册。 本书的基调沉稳而富有洞察力,它直面当代生活中的核心困境:如何不被日复一日的琐碎消磨殆尽?如何在被数字屏幕定义的世界里,重新拾起对真实体验的渴望?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完成从自我察觉到环境重塑,最终实现精神独立的完整旅程。 --- 第一部分:迷失的罗盘——对当代生活模式的解构与诊断 (约400字)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结构对个体心智产生的微妙侵蚀。我们不再是单纯的“生活者”,而是被各种标签、KPI和社交期待塑形的产品。 1. “无限连接”的悖论: 探讨了智能设备如何从工具异化为控制源。详细分析了“通知强迫症”背后的神经化学机制,以及持续性中断如何瓦解深度专注力。作者引述了多位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在场缺席”——身体在场,精神却被云端信息牵引的当代怪相。 2. 效率至上的陷阱: 批判了“时间就是金钱”哲学在非生产性领域(如休闲、人际交往)的过度渗透。我们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每一次休息的价值,结果是连放松本身都变成了一种需要“完成”的任务。书中探讨了“完美主义疲劳”对创造力和自发性的抑制作用。 3. 身份的碎片化: 讨论了在多平台社交媒体上构建的“多重人设”如何加剧了核心自我认知的不稳定。当外界的掌声成为主要的自我肯定来源时,一旦掌声停止,个体便如同失去了重力的卫星,漂浮不定。 --- 第二部分:重塑感官边界——找回“在场”的十八种实用哲学 (约700字) 这是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它拒绝提供快速的“灵丹妙药”,而是倡导通过系统性的、日常的微小改变,重建个体与周遭世界的深度连接。这些方法不依赖昂贵的设备或远方的逃离,而是内嵌于日常的呼吸和行走之中。 1. 慢速观察法(The Slow Gaze): 提出一种有意识地延长对日常事物的凝视时间的方法。例如,选择通勤路上的一个固定物体(一棵树、一扇窗户的纹理),每天用三分钟进行“无目的”的观察,记录其光影、状态的细微变化。这训练了大脑从“识别”模式转向“感知”模式。 2. “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深度实践: 挑战多任务处理的迷思。通过具体的“任务隔离训练”,例如在洗碗或阅读时,强迫自己将所有感官资源集中于此。书中详述了如何利用这段“专注的空白期”来处理潜意识中的复杂信息,而非任由信息洪流淹没。 3. 噪音的筛选与利用: 探讨城市背景音的心理学效应。如何识别那些具有“攻击性”的噪音(如持续的电子提示音),并主动创造“环境质感”——例如,选择有规律的水流声或特定频率的白噪音,将其转化为构建专注屏障的工具。 4. 身体的地理学: 强调重新丈量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不只是健身,而是学习“感受脚底的地面”、“体会衣物与皮肤的摩擦”。书中详细介绍了“步行冥想”在城市环境中的适用技巧,如何将枯燥的通勤转化为对重力、平衡和行进节奏的内在探索。 5. 物质的“去商品化”: 鼓励读者审视自己拥有的物品,关注其“历史”而非“价格”。如何通过学习物品的制作过程(哪怕只是看一个纪录片),从而对抗消费主义带来的即时满足感,培养对“物的持久性”的尊重。 6. 匿名社交的艺术: 探讨了在不留下数字足迹的情况下,进行真实、短暂的人际互动的可能性——例如,在咖啡馆里对陌生人一次真诚的微笑,或在排队时进行一次恰到好处的、不带目的性的对话。 --- 第三部分:锚定核心——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堡垒 (约400字)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外部环境转向内在构建,讨论如何在外部世界的动荡中,确立不可动摇的自我价值体系。 1. 时间的“非线性”安排: 介绍如何建立一个包含“无用时间”的日程表。无用时间(即不为任何既定目标服务的时间)被视为精神维护的必要投资,而非浪费。建议设置“每日的无效时段”,并严格保护它不被任何生产力工具侵占。 2. 叙事权的收回: 核心在于不再将人生的意义外包给外部的叙事(成功学、媒体报道)。读者将学习如何重写自己的“失败”与“平庸”的定义,将它们内化为故事的一部分,而非需要被修正的缺陷。 3. 建立“微小仪式”的稳定系统: 强调仪式感并非奢华的装饰,而是抵抗混沌的结构。这些仪式必须是个人化的、可重复的,且与外界的评价体系无关——可能是清晨的五分钟静坐,也可能是睡前阅读一张旧照片。这些锚点确保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个稳定的“自我启动点”。 结语: 《城市脉搏下的精神漫游者》最终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逃离”并非物理距离的拉远,而是心智视角的深度转变。生存于城市,但不必臣服于城市的喧嚣节奏。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拿起属于自己的罗盘,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成为一位清醒而优雅的内在漫游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多数主打“休闲”的读物都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它们往往沉溺于过度美化的感官享受,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仿佛被塞了一嘴糖精,虚浮且不接地气。然而,这本《旅行手帐指南》的风格却是出乎意料的接地气和富有创造性。它没有去渲染那些不切实际的完美假期场景,而是聚焦于如何将旅途中的“不完美”转化为独特的记忆碎片。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意外发现”的章节,它鼓励读者将延误的航班、迷失的方向,甚至是一次糟糕的用餐体验,都视为构成独一无二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供了一套记录和转化这些负面情绪的方法。比如,它建议用速写来描绘那个让你抓狂的、找不到路牌的十字路口,而不是用文字抱怨。这种将“记录”与“情绪管理”相结合的思路,我闻所未闻。对我而言,旅行的乐趣往往在于那些计划之外的插曲,而这本书巧妙地提供了一套工具,让这些插曲不再是旅途中的减分项,反而成了值得珍藏的“手帐主题”。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耐心的观察者和更具哲思的记录者,而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打卡机器”。

评分

我是一个重度的“文具控”,对任何纸张的质感、墨水的洇染效果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旅行本子看起来很漂亮,但一旦你真的用钢笔或水彩去尝试记录,纸张立刻就让你抓狂——不是洇墨就是鼓包。当我翻开这本《旅行手帐指南》时,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测试纸张。令我惊喜的是,它选用的纸张厚度和纹理,对于日常的圆珠笔、中性笔书写来说非常顺滑,即使用我那支略微“出墨大户”的钢笔试写,效果也保持得相当不错,轻微的渗透感反而增添了一种复古的韵味。更赞的是,书中的一些跨页设计简直是为“拼贴艺术”爱好者准备的绝佳画布。它预留了特定的空白区域,并巧妙地用虚线勾勒出像是车票、明信片或干花粘贴的位置。这让我不用再为如何布局而绞尽脑汁,可以直接上手进行创作。它成功地将“指南”的实用性和“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旅游书籍的认知。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旅游热点背后被忽视的“微历史”总是充满了好奇。许多旅行书都会提及宏大的历史背景,但往往缺乏深入挖掘细节的耐心。而这本指南,虽然主题是“手帐制作”,却在不经意间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时间留下的痕迹”。它鼓励你在参观古老建筑时,不要只顾着拍照,而是尝试去描绘一扇门把手上的磨损痕迹,或者一块老石板上苔藓的生长形态。这种对“小细节”的专注,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最直接的致敬。它将“观察”提升到了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层面。我非常欣赏这种“慢观察”的理念。它教会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带着“寻宝者”的心态去搜寻那些不被主流导览提及的物件和角落。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记录”从一个简单的备份行为,升华为一种深度体验和文化探寻的必要手段,让每一次的出行都变成一场有意义的考古。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出门就犯迷糊的“路痴”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梦想着能有一本真正实用的旅行指南,而不是那种只罗列景点、美其名曰“深度游”的矫揉造作的文字堆砌。这本《旅行手帐指南》,光看书名就透着一股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在劲儿。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踏实感”。里面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大量的空白和可供涂画、记录的区域,瞬间点燃了我心中那个被日常琐事压抑已久的“探险家”的火苗。我特别欣赏它不强加任何既定路线的哲学,它更像是一个鼓励你构建自我旅行叙事的工具箱。比如,关于如何高效规划每日行程的小技巧,它没有用那种教科书式的语言说“你应该如何”,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口吻:“不妨试试早上先去本地人常去的市场转一圈,那里的烟火气远比游客聚集的景点更值得你用一整个上午去捕捉。” 这对我这种热衷于体验当地生活而非打卡拍照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在下一次的周末短途旅行中,用它来记录下我发现的那些隐藏在小巷深处的咖啡馆和那些热心肠的当地老奶奶分享的私房菜谱。这哪里是指南,分明是我未来的“旅途伴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休闲”的含义。在我看来,真正的休闲不是躺平不动,而是心神放松地投入到某件事情中,达到一种心流状态。这本手帐指南正是引导我进入这种状态的“心流触发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它更像是邀请函,邀请你去实践、去体验、去互动。例如,里面关于“声音地图”的建议,让我对下一次旅行的期待值飙升。它让我思考,除了视觉记录,如何捕捉并记录下一段旅程中的独特声响?是小酒馆里热闹的奥地利口音交谈声,还是清晨海边特有的海鸥叫声?书里甚至提供了标签和记录的模板,让你能精准地描述这些声音的层次感。这种多感官的记录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旅行体验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堆照片和文字的集合,而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感官档案。我甚至计划,未来在整理这些手帐时,可以配合当时听的音乐或录下的环境音,进行一次“沉浸式回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