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认知无线电网络
定价:59.00元
作者:(加)Mohamed Ibnkahla ( 本卡赫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213078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认知无线电网络》从网络体系角度建立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总体概念。采用5层网络模型描述,重点介绍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内容提要
本书共12章。章概述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框架和功能,第2章开始介绍认知无线电物理层,第3章和第4章论述合作频谱的获取,第5章描述频谱感知测量与设计。从第6章起介绍数据链路层和媒体接入子层,第7章介绍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的特殊性,第8章研究认知无线电局部控制原理,第9章研究认知无线电Ad Hoc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0章研究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多跳路由技术,1章和2章分别就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描述。
目录
作者介绍
Mohamed Ibnkahla
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市女王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他毕业于法国图卢兹国立理工学院,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和指导研究生资格。Ibnkahla博士负责开展了多项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网络和认知无线电技术领域的国际项目。其研究兴趣包括认知无线电网络、认知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在电子化社会、神经网络和自适应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他撰写了5本书籍、50篇以上的论文和100多篇会议论文。为各种国际会议和研讨会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并应邀发言。Ibnkahla博士担任多种国际期刊和著作集编辑,并且是安大略省的注册职业工程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未来感的电路图纹理,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它在技术深度上的分量。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给镇住了。虽然我对这个领域有一些基础了解,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在知识海洋中进行深潜的探险。作者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每一个概念的引入和推导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你带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在讲解那些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时,大量的公式和图表并非堆砌,而是恰到好处地服务于理论的阐述,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的精髓。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的平衡点,书中探讨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多的是在剖析“为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对于那些希望从零开始构建起认知无线电网络完整知识体系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蓝图。那种攻克难题后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一些泛泛而谈的书籍无法给予的,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都被重塑了一遍,对频谱感知和动态频谱共享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我周边很多同事推荐这本书,但坦率地说,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而非“闲暇读物”。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下认知无线电大概在做什么,那么市面上更轻快的综述性文章可能更适合你。这本书的重量级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涵盖了从物理层到网络层,再到安全和能效的方方面面。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特定的动态接入协议的性能评估犯愁,查阅了手头的几本教材都找不到满意的分析框架,最后还是在这本书的一个不起眼的附录中找到了作者构建的那个状态转移模型,茅塞顿开。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很少使用夸张的形容词,一切都用数据和逻辑说话,这使得这本书的结论具有极强的可信度。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巨大的公式量可能会带来一些阅读上的压力,我个人的经验是,需要配合专业的数学软件或者笔算草稿纸,将关键的推导过程亲手走一遍,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否则很容易变成“只看不懂”的尴尬境地。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它会过多地偏向于某种特定技术的实现细节,但令我惊喜的是,它花了很大篇幅来讨论频谱使用的社会和经济学意义。作者并没有将认知无线电仅仅视为一个纯粹的工程难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频谱管理体制下进行审视。比如,关于激励机制的设计如何影响用户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频谱资源的公平利用,这些章节的讨论深度远超一般技术手册。这种对“非技术”层面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适用人群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硬核技术人员。对于政策制定者、行业分析师或者需要撰写技术白皮书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丰富且结构化的论据支撑。它不仅告诉你技术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探讨了技术应该做什么,以及在现行法规框架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这项技术的健康发展。这种兼顾技术深度与行业洞察力的平衡感,是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根本原因。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的,初期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毕竟它触及的领域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交叉学科属性,涉及到概率论、信息论、电磁波理论等多个分支。但只要熬过了最初的几章,深入到网络架构和资源调度的部分,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我发现作者在处理系统优化问题时,那种数学建模的功力令人叹服,他似乎总能找到最优雅的那个解法来描述复杂的动态博弈过程。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虽然不多,但每一个拿出来都非常经典,它们不是那种为了凑字数而编造的虚假场景,而是贴合实际遇到的技术瓶颈,比如如何在高密度干扰环境下保持通信的鲁棒性。我个人最喜欢它对“学习”机制的阐述,无论是基于强化学习的模型还是更传统的监督式学习在频谱决策中的应用,作者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数学描述和性能分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快速实现一个Demo,而在于让你真正理解底层原理的运行脉络,为未来可能的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对于一个追求深度研究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叙事,而是螺旋上升式的知识构建。它首先建立起一个基础的认知模型,然后在新的一章中引入一个更复杂的约束条件(比如移动性或安全威胁),再基于前一章的模型进行升级和完善。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因为你不需要反复回顾基础知识点,它们已经被牢固地嵌入到你的短期记忆中了。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认知框架的比较分析,比如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结合点和区别。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两者混为一谈,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各自的优势领域和潜在的冲突。对于那些希望将认知技术应用于下一代5G乃至6G网络架构设计的研发人员来说,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是至关重要的。它迫使你跳出单一技术栈的局限性,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频谱资源的终极优化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思维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