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矿山安全监控 | 作者 | 余修武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106589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余修武、李向阳、江珊、余员琴编*的《无线传 感器网络与矿山安全监控》是一部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与矿山安全监测监控领域的专*,系统地介绍 了外多年来WSN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尤 其重点介绍了作者们研究WSN在矿山安全智能监测预 警与定位的关键技术成果。全书共6章,主要内容有 :绪论、WSN矿山安全监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WSN矿 山安全智能监测数据传榆路由协议研究、WSN矿山安 全智能监测数据去冗技术研究、WSN矿山安全智能监 测人员定位算法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安全技术与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 与智能监控监测预警、短距离无线通信、目标定位跟 踪、信息融合、无线路由、通信系统与信息工程、矿 业工程等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阅读和参考,还可作 为上述专业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同时也 可供从事环境监测、生产过程监控、传感与自动化、 军事侦察、机器人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与资助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矿井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要求 1.4 WSN技术发展现状 1.4.1 WSN概述 1.4.2 WSN研究进展 1.5 本书主要内容 第2章 WSN矿山安全监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1 无线通信介质 2.1.1 无线电波通信 2.1.2 微波通信 2.1.3 红外线通信 2.2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2.2.1 IrDA通信技术 2.2.2 UWB通信技术 2.2.3 Bluetooth通信技术 2.2.4 Wi—Fi通信技术 2.2.5 ZigBee通信技术 2.3 矿山监测采用ZigBee通信技术分析 2.3.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2.3.2 矿山监测无线通信技术要求 2.4 WSN矿山监测ZigBee技术 2.4.1 ZigBee协议体系架构 2.4.2 ZigBeeWSN拓扑模型 2.4.3 ZigBee组建WSN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WSN矿山安全智能监测数据传输路由协议研究 3.1 WSN传输路由协议 3.1.1 WSN路由协议特点 3.1.2 WSN路由协议类型 3.1.3 典型路由算法比较分析 3.2 矿山监测WSN路由算法特点分析 3.2.1 矿山环境对路由算法的需求 3.2.2 矿山结构对路由算法的需求 3.2.3 矿山监测对路由算法的需求 3.3 矿山监测APTEEN改进型LRCEB路由协议 3.3.1 Sink附近节点负载均衡策略 3.3.2 簇举代价减少算法 3.4 LRCEB路由协议仿真测试 3.4.1 换选簇数对比测试 3.4.2 网络能量消耗对比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SN矿山安全智能监测数据去冗技术研究 4.1 WSN中信息数据去冗意义及技术 4.1.1 信息数据去冗意义 4.1.2 信息数据去冗技术 4.1.3 矿山监测数据特点与去冗分析 4.2 WSN数据融合技术 4.2.1 数据融合理论基础 4.2.2 数据融合技术分类 4.2.3 矿山监测数据融合要求 4.3 WSN矿山监测ISEDA数据融合算法 4.3.1 ISEDA模型及基本思想 4.3.2 ISEDA算法融合处理过程 4.4 算法性能分析与仿真 4.4.1 算法性能分析 4.4.2 算法仿真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wSN矿山安全智能监测人员定位算法研究 5.1 WSN定位技术及分析 5.1.1 定位技术特点及基本概念 5.1.2 定位技术性能评价 5.1.3 定位理论模型及分类 5.1.4 定位典型算法及比较 5.2 WSN矿山人员定位分析 5.2.1 矿山环境对定位的制约 5.2.2 矿山人员定位监测需求 5.2.3 矿山空间结构对定位的影响 5.3 基于锚点优化的R—A混合定位算法 5.3.1 矿山RSSI传播模型 5.3.2 锚节点优化算法 5.3.3 R—A定位算法及流程 5.4 算法测试与性能分析 5.4.1 y值与k值测定 5.4.2 结果及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偏向学术化,行文稳健,用词精准,丝毫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读者而刻意简化的倾向。这使得它在深度上具有很高的壁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系统鲁棒性时的那几章内容,在矿井这种极端、动态变化的环境下,系统的可靠性是生命线。书中详细探讨了异构数据融合技术以及基于AI的异常事件早期预警模型,这些前沿技术的融入,让整本书的视野超越了传统的简单数据采集与传输,直指主动预防与智能决策。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总监进行一对一的深度研讨,每一个技术点的选择都经过了审慎的权衡与论证。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图表制作精良,有效地辅助了复杂网络结构和算法流程的理解。虽然主题专业性强,但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给出清晰的定义和动机,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聚焦于“怎么做”(How-to),还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Why),即背后的工程哲学和安全伦理。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满足高安全标准,又能适应矿井特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体系。这本书无疑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特定工业领域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作品,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高的基准线。
评分初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逻辑结构的严谨性与层次感。作者似乎遵循着从宏观到微观的清晰脉络,首先勾勒出当前矿山安全监控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现有技术的不足,然后层层递进,逐步引入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作为解决方案的潜力。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流畅,前面对理论基础的铺垫,为后续针对特定安全指标(如瓦斯浓度、温度、粉尘等)的监测系统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在案例分析部分处理得尤为出色,那些详尽的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使得抽象的技术方案变得可触摸、可验证。它没有那种空泛的口号式论述,而是用数据说话,这对于需要向管理层或投资方汇报技术可行性的专业人士来说,极具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应用落地”的深度关注上。很多技术书籍在介绍完原理后就戛然而止,留下读者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而本书则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能源采集与管理的挑战——毕竟,在人迹罕至的矿井深处,更换电池是个大问题。作者提出的能量收集(Energy Harvesting)方案与休眠/唤醒机制的结合,考虑到了长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这种对成本效益和维护难度的现实考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教材,更像是一份为矿业安全升级提供的全套技术路线图,详细到不同深度、不同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调整建议。
评分这本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矿山安全监控中应用的著作,读起来颇有些“硬核”的味道。作者显然在技术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书中对网络架构的设计、不同类型传感器节点的部署策略以及数据采集与传输协议的剖析,都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复杂矿井环境下信号衰减、多径效应等无线通信特有难题的分析,以及为克服这些挑战所提出的优化算法。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矿业的实际需求,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网络拓扑和功耗管理,来实现长期、稳定、低维护成本的实时监控。对于正在从事矿山智能化、安全信息化研究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概念,更是可以落地实施的工程化思路。不过,对于初涉该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完全跟上作者深入的技术探讨,但这种深度恰恰体现了其专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