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流域公共治理的间协调研究
定价:98.00元
作者:任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14165
字数:357000
页码:36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关注间的协调和行动以及治理的问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当前中国流域治理碎片化现状及解决碎片化问题的间协调机制,梳理了协作性治理、整体性治理、市场型治理三种指导思想及协调思路。本书以清水江为例,梳理了流域治理中基于市场型治理的间协调创新,指出了各种协调类型的局限性和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中国流域的治理应该整合不同的路径,形成复合型流域公共治理的模式。
目录
作者介绍
任敏,管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悉尼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瑞典耶夫勒大学交换教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地方治理和区域公共管理以及环境公共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等省级课题五项。出版学术著作《中国流域治理报告》以及译著《公共支出分析》,发表论文20 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就充满了学究气,"流域公共治理的间协调研究",光是听着就觉得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大概率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味道的书。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涉及很多宏观层面的讨论,比如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在管理一个流域时,可能存在的权责不清、信息不对称,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想想看,一个流域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某个行政区划,可能还会跨越省份、地区,涉及到水利、环保、农业、林业、甚至交通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考量,想要让大家齐心协力,为流域的整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作者可能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这些“间协调”的症结所在,是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还是执行层面的阻碍?亦或是文化观念上的隔阂?我猜测书中会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印证理论的观点,比如某个流域的成功经验,或者某个流域的失败教训,通过对比和剖析,来提炼出可借鉴的模式和方法。读这样的书,需要一种沉下心来的耐心,不能指望它像小说一样情节跌宕起伏,但一旦你深入其中,或许就能窥见公共治理的复杂性与艺术性,甚至能对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公共管理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治理迷宫,而作者则像是那个手持地图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去探索。我猜想,书中对“流域公共治理”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一定会非常清晰,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包含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功能的复合体。而“间协调”,则正是解决这个复合体治理难题的关键所在。我猜测,作者可能会从“主体间”和“内容间”两个层面来分析协调问题。所谓“主体间”,可能指的是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比如上下游地方政府、中央部委、流域管理机构等;而“内容间”,则可能指的是不同治理领域之间的协调,比如水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防洪减灾与生态修复等。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共同构成了流域公共治理的复杂图景。我期待书中能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强的政策建议。毕竟,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流域治理的“协同性”有更深的理解,并且能够意识到,有效的流域治理,需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严谨而审慎的研究态度所吸引。从开篇的文献回顾,就足以看出作者对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是多么详尽。这不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简单堆砌,更是对现有研究空白和不足的精准定位,为本书的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猜想,作者在梳理“间协调”这个问题时,一定从多个维度展开了论述,比如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权力分配与博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成本效益与激励机制;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信任。特别是在“间协调”的“协调”二字上,我期待书中能有更深入的解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共享,更是一种价值共识的形成,一种共同目标的设定,以及一种共同责任的承担。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量化研究的方法,比如通过数据分析来检验理论假设,或者通过模型构建来预测不同协调策略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虽然门riera,但往往能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我个人对治理中的“协同效应”非常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最大化这种协同效应的洞见,让我们看到,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并非是“1+1=2”那么简单,而是有可能实现“1+1>2”的理想状态。
评分初见书名,便觉其主题的宏大与重要。这本书,我认为大概率是对“流域公共治理”这一复杂系统中的“间协调”这一核心难题进行的深入探究。我猜想,作者可能将“间协调”置于流域治理的整体框架下进行考察,探讨在流域这一特殊的地理单元内,如何实现不同治理主体、不同治理领域之间的有效衔接与配合。这种“间协调”,或许涉及到不同行政层级、不同部门之间在政策制定、信息共享、资源配置、风险分担等方面的协同。我猜测,书中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展示现实中“间协调”的困境与挑战,例如上下游之间在水资源利用上的矛盾,或者环保部门与工业部门在污染治理上的博弈。同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比如如何构建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来促进协调,或者如何通过公众参与来推动协调。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揭示出流域治理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看到,只有打破孤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透露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决心与智慧。我猜想,作者在研究“流域公共治理的间协调”时,必然会深入剖析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挑战,比如信息孤岛、利益藩篱、责任推诿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根植于现有的体制机制,也可能源于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因此,作者可能不仅仅是在描述问题,更是在探索解决方案。我猜测,书中会重点关注“协调机制”的设计与运行,这可能包括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组建跨部门协调小组、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甚至建立利益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思考和精细的实践考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构建一种“共识”的文化,让不同的治理主体能够超越各自的短期利益,将流域的整体福祉置于首位。这种共识的建立,可能是比任何制度设计都更为重要和困难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流域治理的“间协调”,从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