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钦定四库全书易类原本周易本义
定价:46.0元
作者:朱熹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49128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内容提要
'周易'原本是卜筮之用。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孔子作'十翼',进一步阐述了'周易'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也进一步阐述'周易'的义理。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
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分开不混,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十卷。后人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故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表面上他是在调合程颐义理派《易》学与邵雍象数派《易》学的矛盾,实质上他是从后者的角度出发批判前者。从本质上讲,他是象数派《易》学大师。《周易本义》释卦爻辞,无一不是从筮占的角度入手,现行《周易正义》卷首尚有河图图、洛书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卦次序图、文卦方位图、卦变图等九个图,更反映其象数《易》的实质,不过是陈抟、郡雍象数学的翻本。说《周易》原本是卜筮之书,这是对的。但朱熹只认识到问题的这一面,却没有认识到《周易》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特别是在孔子作“十翼”,阐述《周易》一书中包含的哲学思想,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进一步阐义理,批象数之后,仍旧对《周易》中包含的哲学思想熟视无睹,将《周易》视为单纯的卜筮之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本义》对《易》学研究造成很大不良影响。宋嘉泰年间,有稿本《易传》流传。《本义》成书后,有朱鉴刊本,吴革刊本。《四库全书》收入《周易本义》十二卷本,附四卷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文摘
序言
最近我沉迷于对比不同学派对同一卦象的不同阐释,这本书简直成了我的“标准参照系”。它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阐述,更像是一个精心整理过的“对比平台”。它会非常清晰地标示出,在某个关键的义理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大家是如何看待和解读的。这种对比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如此古老的学问,其内部也充满了动态的演变和争鸣。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争议点”的处理,作者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不同的观点并列,然后给出自己的考量,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倍感信服。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术”,更是“道”——即面对复杂问题时,应有的审慎和包容的态度。对于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材料和分析框架。
评分老实讲,我是一个对书籍的“手感”和“质地”非常讲究的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只看重外表。但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纸张的质地、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沉稳厚重之感,让人在捧读时就自然而然地放慢了节奏。更重要的是,它的版式设计非常考究,行距、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劳。这对于阅读这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古籍来说,简直是福音。此外,书中对图表的处理也十分精妙,那些复杂的概念图和流程图,不仅清晰易懂,而且设计得颇具古朴之美,与内容完美融合。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好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更是载体与内容之间和谐统一的体现。每次翻开它,都像是一场对传统的郑重致敬。
评分哎呀,说实话,我这人阅读习惯比较跳跃,不太能耐得住长篇大论的铺陈。但这部书的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提供了一种可供快速检索和片段式阅读的便利。我个人对那些宏大的理论体系构建兴趣一般,我更关注的是具体卦象的解读和实际应用层面的探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一味地强调玄奥的哲思,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觉这套学问是活的,是能指导日常判断的。比如,当你对某个特定的爻辞感到困惑时,翻到相应的部分,它给出的解释往往是多角度的,既有古代圣贤的原始意图,也有后世学者基于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见解,这种兼收并蓄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它就像一个功力深厚的老师傅,把工具和材料都摆在你面前,但怎么组合运用,还得看你自己的悟性。对于那些希望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具体生活指导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部书,我最近才翻了没多久,说实话,它给我的感觉非常扎实,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人肃然起敬。我一直对传统文化里的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抱有敬畏之心,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就像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人量身定制的向导。它不是那种枯燥地罗列让你头皮发麻的文字堆砌,而是很有章法地梳理了脉络。你得花时间去品,去咂摸它里头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论述。有时候读到一些关键的阐释,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那些蒙在鼓里的迷雾一下子被拨开了。尤其欣赏它在引证和注释上所下的功夫,看得出作者是下了苦功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又不像某些古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它总能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让你知道现在讨论的这个点,在整个学派体系里处于什么位置。这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至关重要,否则读起来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看哪一家的观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用笔和纸去勾画体系图的读物,回馈是巨大的。
评分我得承认,第一次捧起这套书的时候,内心是有点抗拒的,毕竟这种传统典籍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但翻阅下来,我发现它在“化繁为简”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当然,这里的“简”绝不是粗浅,而是指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找到了一种能够被现代思维模式所接受的表达方式。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快餐文化”,但它的逻辑推演却异常清晰流畅。特别是那些关于阴阳消长、时位匹配的论述,常常是几句话就能点明核心,然后通过大量的案例来佐证,这种论证方式非常具有说服力。读完一个章节,我总能清晰地知道“作者想让我理解什么”,而不是读完后一头雾水,只留下一些模糊的符号印象。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非常友好的桥梁,它让你能安全地度过最艰难的入门阶段,而不至于被那些佶屈聱牙的词句挡在门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