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两朝典故编年考(全12册)精-[清] 孙承泽 中华书局 9787101118636

{RT}两朝典故编年考(全12册)精-[清] 孙承泽 中华书局 97871011186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孙承泽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史
  • 编年体史书
  • 典故
  • 孙承泽
  • 中华书局
  • 两朝
  • 史学
  • 古籍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636
商品编码:2978195418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两朝典故编年考(全12册)精 作者 孙承泽
定价 7200.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18636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6562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两朝典故编年考》一百卷,清孙承泽撰,清抄本。又名《元明典故编年考》,载录元太祖初年至明神宗万历十年之间的重要典故逸闻和典章制度,其中前十卷为元朝典故编年,后九十卷为明朝典故编年,举凡诏谕、官制、财赋、水利、选举等无不涉及,资料丰富而珍贵,体例独特而明晰,是研究元明两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今取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全文影印,并新编目录,查阅方便。


   作者简介

  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人。崇祯四年进士,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学者。晚年致仕闭居,专事著述,有《春明梦余録》《天府广记》《两朝典故编年考》等多种作品传世。孙氏拥书万卷,孜孜矻矻,深具史识和史法,尤其属意于明朝文物典制,故其作品均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目录
册n
目录n
元太祖朝/卷一n
元太宗朝/卷一n
元宪宗朝/卷一n
元世祖朝/卷一至三n
第二册n
元世祖朝/卷四n
元成宗朝/卷五n
元武宗朝/卷六n
元仁宗朝/卷六n
元英宗朝/卷六n
元泰定朝/卷七n
元文宗朝/卷七n
元顺帝朝/卷八n
元朝秘史/卷九n
明太祖朝/卷十一至十三n
第三册n
明太祖朝/卷十四至二十四n
第四册n
明太祖朝/卷二十五至三十n
明建文朝/卷三十一n
明成祖朝/卷三十二至三十三n
第五册n
明成祖朝/卷三十四至三十五n
明仁宗朝/卷三十六. n
明宣宗朝/卷三十七至四十二n
第六册n
明英宗朝(正统)/卷四十三至五十n
明景泰朝/卷五十一n
第七册n
明景泰朝/卷五十二至五十三n
明英宗朝(天顺)/卷五十四至五十五n
明宪宗朝/卷五十六至五十九n
第八册n
明宪宗朝/卷六十n
明孝宗朝/卷六十一至六十六n
第九册n
明武宗朝/卷六十七至六十九n
明世宗朝/卷七十至七十五n
第十册n
明世宗朝/卷七十六至八十二n
第十一册n
明世宗朝/八十三至八十七n
明穆宗朝/卷八十八至九十一n
第十二册n
明穆宗朝/卷九十二n
明神宗朝/卷九十三至一百n

   编辑推荐

  《两朝典故编年考》是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和学者孙承泽的巨著。孙氏熟谙元明两朝的典章制度和掌故逸闻,广收博采,爬梳稽考,以赓续《文献通考》之初衷,成此编年体史学之巨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元明两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一、资料丰富:本书一百卷,其中前十卷为元朝典故编年,后九十卷为明朝典故编年。广涉两朝官制、财赋、水利、选举等内容,所存之史料或为他书所未备、或不同于正史,丰富而独特。
二、体例独创:本书在体例上独树一帜,以朝为纲,以时为序,列目述事,条贯明晰。
三、平馆孤本:据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两朝典故编年考》未见刊行,唯此清抄本一部,原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两朝典故编年考》:一部梳理明清之际政治风云的史学巨著 《两朝典故编年考》,著者孙承泽,清代著名史学家。此书巨著,全十二册,中华书局精印出版,书号9787101118636。其内容非泛泛而谈,而是以编年体例,严谨梳理自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初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堪称研究明清之际历史不可或缺的典籍。 一、 编年考证,脉络清晰 孙承泽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对明清两朝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与考证。全书采用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将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一一呈现。从万历朝的衰败,到崇祯朝的动荡,再到清朝入关后的统治,每一个重要节点,无论是朝堂上的政治斗争,还是边疆的战事,抑或是民间的社会变迁,都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记录与阐释。编年体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地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便于读者把握事件的因果关系,理解历史的脉络。孙承泽先生在梳理过程中,力求严谨,对于史料的采择与运用,力求准确,避免了随意堆砌的弊病。 二、 典故考据,精益求精 “典故”二字,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孙承泽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着重于对各种典故、制度、人物事迹的深入考证。在涉及重大政治事件时,他会追溯其根源,分析其背景,并引用相关文献加以印证。对于重要的制度变迁,例如赋税制度、官僚体制等,他也会细致地剖析其由来、演变及其影响。而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是力求准确,辨析史籍中的异同,力求还原真实。这种对典故的精细考证,使得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索。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明清之际的政治生态、权力运作、思想观念等,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历史认识。 三、 宏观视野,微观洞察 《两朝典故编年考》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在宏观层面,孙承泽先生能够将明清之际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宏大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关注国家命运的走向,王朝更迭的动因,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从明朝的内忧外患,到清朝的统治确立,再到新王朝的社会整合,作者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洞察。 而在微观层面,孙承泽先生又善于捕捉历史细节,关注具体的人物、事件以及制度。例如,在论述政治斗争时,他会详细描述朝堂上的辩论、派系间的较量,以及个人命运的起伏。在分析经济政策时,他会关注具体的税收措施、农业生产状况,以及商业贸易的兴衰。这种微观的洞察,使得历史显得生动而真实,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 四、 史料价值,研究必备 作为一部大型史学著作,《两朝典故编年考》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孙承泽先生在撰写此书时,广泛搜集了当时的各种史料,包括官方档案、私人笔记、文集、奏疏等。他对这些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论断。因此,本书不仅为后世研究明清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史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对于致力于明清历史研究的学者而言,《两朝典故编年考》更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无论是研究政治制度、军事史、经济史,还是思想史、文化史,本书都能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其严谨的考证方法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也为史学研究树立了榜样。 五、 孙承泽其人及其史学观 了解作者孙承泽(1593年—1674年),对理解本书的内容与价值至关重要。孙承泽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学者,他经历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对那个时代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史学观,体现了儒家“鉴于往事,有思于治乱”的传统,强调史学的教化作用和现实意义。他秉笔直书,不避权贵,力求以客观的态度呈现历史真相。 在《两朝典故编年考》中,我们可以看到孙承泽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他并非简单地遵从前人定论,而是敢于质疑,勇于修正。他对史料的细致辨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都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六、 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两朝典故编年考》的成书,正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明朝由盛转衰,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威胁不断;清朝由一个边疆民族崛起,最终统一中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承泽先生以其史学家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关键信息,并将其凝聚在本书之中。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明清之际历史的窗口,更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一次重要贡献。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丰富的史料价值,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史学研究,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七、 结语 《两朝典故编年考》是一部厚重而深刻的史学巨著,它不仅记录了明清两朝的历史,更蕴含着作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能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古今治乱的经验教训。中华书局的精印本,更是将这部经典以最佳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使得这部史学名著得以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明清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部《两朝典故编年考》都将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清初文人集团生态的作品,对孙承泽这个名字虽然有所耳闻,但对其著作的整体结构和研究方法论一直没有深入了解。我对史学研究中那种旁征博引、注重细节的比对和校勘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好的史学著作不应该只是对前人成果的简单堆砌,而在于作者如何搭建自己的论证体系,如何从海量的原始材料中提炼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不同史料的甄别能力,以及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逻辑自洽性。对于一个研究清代典故的编年体作品,如何平衡“编年”的线性叙事和“考”的横向贯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时序性与关联性之间的复杂关系的。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中华书局出品,质量自然是有保证的。拿到手上就能感觉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也很不错,摸起来舒服,油墨印得清晰,阅读体验极佳。内页的排版也很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对于这种需要细细品味的典故考据类书籍来说,清晰易读是第一位的,它做到了。书脊的烫金字迹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我通常习惯先从封面和装帧入手来判断一本书的用心程度,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珍重对待历史”。那些边角的处理,每一册的统一性,都显示出出版社在制作这套书时投入的巨大心力。对于喜欢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值得拥有,光是放在那里,就觉得书房的品味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真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古籍精品。

评分

评价五: 我最近正在为一个高中历史社团组织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权力更迭中的文化符号”的课题研究,需要搜集大量关于不同朝代礼仪、制度变迁的细微佐证材料。我希望找到一本权威的、能提供详尽原始出处和注释的参考书,这样在引用和交叉验证时才不会出现偏差。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宫廷仪式、士绅阶层互动、或者特定历史时期官方话语体系形成的细枝末节,如果能有明确的“某年某月某事件的记载”的直接引用,那就太完美了。我需要的不是宏大的理论构建,而是坚实可靠、能够支撑具体论点的第一手材料支撑,越细密越好,方便我们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

评分

评价二: 我最近在研究宋明理学的思想演变脉络,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关键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思考。手边正好有几本相关的二手资料,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宏观梳理框架,很多细节的钩沉和考证工作做得很零散,不成体系。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将不同时期的政治气候、士人阶层的变迁,以及重大历史节点的决策逻辑,进行深入且脉络清晰的串联分析的著作。能够通过这些典故的梳理,看到历史发展背后深层次的驱动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件表象的描述上。我需要那种能够提供全新视角,能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产生耳目一新理解的深刻洞察,那种能把我带入历史现场,感受人物抉择挣扎的细腻笔触。

评分

评价四: 说实话,我对这种“考证”类的古籍阅读起来常常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古代文言语境的熟稔度。我更偏爱那些叙事流畅、故事性强的历史读物,那种读起来酣畅淋漓,能让人一口气读完,仿佛在听一位高明的说书人娓娓道来。我期待的阅读体验是,即便内容是考据性的,也应该有足够的引导和精彩的过渡,能将复杂的历史信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能否在关键的典故插入一些生动的历史场景描写,或者用现代的视角去反思古人的行为动机,这样能大大降低阅读门槛,让更多对历史感兴趣但又惧怕晦涩文风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接触到这些宝贵的史料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