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广集辑释 9787533474683

辅广集辑释 97875334746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辅广 撰,田智忠 辑校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儒学
  • 先秦
  • 文本
  • 校勘
  • 辑注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古籍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4683
商品编码:2978868154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辅广集辑释 作者 (宋)辅广 撰,田智忠 辑校
定价 198.00元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3474683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辅广,字汉卿,祖籍赵州庆源,朱熹重要弟子,朱子学重要学者。本书既包括对《诗童子问》和四卷本《朱子读书法》的整理,还从《四书纂疏》《礼记集说》等著作中辑佚出辅广《论语答问》《孟子答问》《礼记解》的主体部分,并参考其他古籍对上述辑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基本上恢复了辅广著作的整体面貌。


   作者简介

田智忠,河北宣化人,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朱子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朱子學。出版專著兩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曾獲得首屆世界朱氏聯合會國際青年學者朱子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目录

前言一

整理説明一

詩童子問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詩童子问卷首

詩傳綱領

小序

朱子辨説

師友粹言

詩童子問卷一

詩童子問卷二

詩童子問卷三

詩童子問卷四

詩童子問卷五

詩童子問卷六

詩童子問卷七

詩童子問卷八

詩童子問卷末

朱子讀書法

四庫全书简明目录提要節選

編定朱子讀書法原序

朱子讀書法卷一

綱領

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

朱子讀書法卷二

虚心涵泳

切己體察

著緊用力

居敬持志

朱子讀書法卷三

綱領

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

朱子讀書法卷四

虚心涵泳

切己體察

著緊用力

居敬持志

論語答問

讀論語孟子法

論語朱子集注序説

學而

爲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長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鄉黨

先進

顔淵

子路

憲問

衛靈公

季氏

陽貨

微子

子張

堯曰

孟子答問

孟子集注序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孫丑章句上

公孫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離婁章句上

離婁章句下

萬章章句上

萬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盡心章句上

盡心章句下

禮記解

檀弓上第三

内則第十二

玉藻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大傳第十六

少儀第十七

學記第十八

樂記第十九

祭法第二十三

祭義第二十四

祭統第二十五

哀公問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閑居第二十九

坊記第三十

附録

學庸答問五條

題資福院平緑軒

《詩童子問》輔政(之望)序

《詩童子問》胡一中序

輔漢卿先生語孟諸序

跋朱文公所與輔漢卿帖

跋輔漢卿家藏朱文公帖

復輔漢卿主管書

傳貽書院記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一、 导论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以其独特的选官机制,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社会、文化乃至思想的方方面面。它既是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也是士人阶层实现社会流动与人生价值的唯一官方途径。尽管科举制度的存废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但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本书旨在对清代科举制度进行一次系统深入的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自身的特点,并最终在近代化浪潮中走向终结。因此,研究清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是理解清朝政治运作和社会结构的关键,更是探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本研究将跳出仅就制度本身进行梳理的窠臼,力求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审视科举制度在清代社会中的具体运作、实际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效应。我们将聚焦于制度的运作层面,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深入考察制度对士人的塑造作用,以及士人对制度的反思与适应;更要审视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最终,期望能勾勒出一幅更为立体、生动的清代科举图景,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 二、 清代科举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在继承明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的。其基本框架,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以及科举的科目设置,如八股文、经义、策论等,都与明代有着深厚的渊源。然而,清朝统治者出于维护其统治合法性的需要,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1. 八股文的强化与规范: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规范。虽然在理论上,八股文旨在考察士人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其僵化的格式和套路,却日益成为束缚思想、压抑创新的工具。本书将详细梳理八股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清代的具体运用,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对士人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 科目设置的调整: 清代科举在维持经、史、子、集等传统科目的同时,也对一些科目进行了调整。例如,对蒙古、满洲等民族的科举考试,在科目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关于“时务”的探讨也逐渐被纳入考试范围,尽管这种融入程度有限。我们将考察这些科目调整背后的动因,及其对不同群体士人的影响。 3. 考场舞弊的演变: 任何一种考试制度,都难以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清代科举作为一项影响巨大的选官制度,其考场舞弊问题尤为突出,且呈现出复杂多样、不断演变的态势。从夹带、请托,到代考、抄袭,再到更为隐蔽的“关节”运作,考场舞弊不仅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权力运作。本书将对清代考场舞弊的种种形式、查处机制以及其对科举制度信誉的侵蚀进行详细的剖析。 4. 科举的终结: 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其作为选官制度的局限性也越发明显。从晚清维新派的批判,到慈禧太后在清末的废除,科举制度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书将深入探讨导致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内外原因,以及这一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 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塑造与影响 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官员的工具,更是塑造士人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社会角色的重要机制。 1.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导向: 科举制度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推向极致。通过考试,读书人获得了进入仕途、实现社会价值的唯一官方认可途径。这种强烈的价值导向,使得读书人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科举功名的追求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读书做官”的文化心理。我们将考察这种价值导向是如何通过科举制度得以巩固和传播的,以及它对个人人生选择和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影响。 2. 士人精神世界的构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通过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的反复研读和背诵,士人的思想世界很大程度上被儒家思想所塑造。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士人尊奉圣贤、讲求道德、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念,但也可能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抑制。本书将分析科举内容如何影响士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政治伦理。 3. 士人群体的形成与分化: 科举制度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士人群体。这个群体不仅包括成功的入仕者,更包括大量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落第秀才”。这些落第秀才,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着复杂而重要的角色,他们可能是乡村教师、地方文人,甚至参与到社会矛盾之中。我们将考察科举制度如何塑造了这个庞大的士人群体,并分析不同阶层的士人之间的互动和分化。 4. 士人与权力的关系: 科举制度将士人置于一个与权力紧密相连的位置。一方面,士人通过科举获得进入权力核心的资格;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在权力结构中依附和生存。这种关系,既有士人积极参与政治、辅助君王的一面,也有士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迎合权力、甚至与权力进行博弈的一面。本书将探讨科举制度下士人与官僚体系、皇权之间的复杂博弈关系。 四、 科举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 科举制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清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 1.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的贵族政治,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定的上升通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然而,科举的昂贵成本以及对社会资源的过度汲取,也可能加剧贫富分化,并催生出新的特权阶层。我们将考察科举制度如何影响清代的社会流动、阶层结构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分配。 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士人热衷于功名,可能导致一部分人才资源脱离生产一线,影响经济的直接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刺激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书籍的印刷、纸张的生产等。此外,科举的观念也影响了商业行为,一些商人也可能通过资助读书来谋求社会地位的提升。本书将探讨科举制度与清代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对文化思想的渗透: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文化霸权,其影响深入到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家思想的普及,文学创作的倾向,学术研究的取向,都深受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制约。八股文的流行,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限制了文学的创新和多样性。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使得知识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我们将考察科举制度如何在思想、文学、学术等领域留下深刻的烙印。 4. 地域差异与文化习俗: 清代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但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教育资源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科举考试在不同地域的实际影响也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例如,南方地区在科举考试中表现更为突出,这与当地发达的教育体系和浓厚的读书氛围密切相关。我们将分析地域差异如何影响科举的参与度、成功率以及科举文化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和演变。 五、 结语 清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选官制度的集大成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既是封建王朝维系统治的工具,也是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更是深刻塑造了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思想和国民精神的重要力量。 本书通过对清代科举制度的形成、演变、对士人的塑造以及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等多个维度的深入研究,力图揭示这一制度的复杂性、多面性及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深远影响。我们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生动的清代科举图景,并从中汲取对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转型的宝贵启示。 研究清代科举制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制度遗产的审视。了解科举制度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反思当今的教育体制、人才选拔机制,乃至社会价值观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辅广集辑释”(9787533474683)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给我带来的那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新奇、刺激的内容所吸引,而这本书却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我把它带回家,放在书架上,每次瞥见,都觉得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蕴含着等待被发掘的宝藏。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不是市面上常见的畅销读物,它可能是一些更为专业、更为细致的文献整理和研究成果。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某种文化现象的窗户,通过对那些“辅广集”的梳理,能够看见更广阔的历史图景。而“辑释”的部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那些古代文献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的误读。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及我内心深处,引发我思考的观点和论据。如果它能帮助我拓展知识的边界,提升我的认知水平,那么它将是我今年最值得的一次购书体验。

评分

说来也巧,这本“辅广集辑释”(9787533474683)并不是我主动去寻找的,却在一次闲逛时被它吸引。它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却散发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让我忍不住停下脚步。翻开书页,我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撼,这绝对是一部用心的作品。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古籍有着莫名的情结,总觉得它们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我与那些久远的声音。我猜想,“辅广集”或许是一些零散的、重要的古代文献的集合,而“辑释”则代表了作者对这些文献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刻的解读。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古代历史、哲学、文学甚至是科学的独特见解,帮助我理解那些已经模糊的历史细节,或者在我固有的认知上有所突破。阅读这样一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涤荡,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升华。

评分

这次淘书经历,我意外地带回了一本名为“辅广集辑释”的书,书号是9787533474683。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略显复古的排版吸引了。现在市面上很多书都追求轻巧和现代感,但一本厚重的书籍,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知识的积累。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老学者,在灯下伏案,一丝不苟地整理着泛黄的古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反复推敲。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个知识宝库,里面收录的那些“辅广集”或许是我一直寻觅而不得的,而“辑释”二字则暗示着它将为我提供清晰的解释和深刻的理解。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那些隐藏在字面之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甚至是作者当时的心境。在阅读过程中,我希望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文献的敬畏之心,以及那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如果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某些古代片段的疑问,或者在我研究某个课题时提供关键性的参考,那它的价值就无法估量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走进更深邃的知识殿堂。

评分

偶然的机会,我入手了一本叫做“辅广集辑释”的书,ISBN是9787533474683。乍一看,它并不像那种能迅速吸引眼球的书籍,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标题。然而,当我随意翻动几页,一股强大的学术氛围便扑面而来。我一直深信,真正的知识往往隐藏在那些不显山露水、却极具分量的书籍之中。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猜测,它可能收录了许多珍贵而分散的古代文献,并通过“辑释”的方式,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注释和阐释。我迫切地希望,它能为我揭示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细节,或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些经典的古籍。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养,并且从中获得能够启发我思考、拓展我视野的宝贵知识。对我而言,这样一本书,远比那些浮光掠影的热门读物来得珍贵,它是一种沉淀,一种积累,一种能够与思想进行深度对话的载体。

评分

一本偶然在书店角落发现的书,书名“辅广集辑释”,9787533474683。初见时,它的装帧并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但当我翻开扉页,被那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笼罩。我一直对古典文献的解读和梳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总能激起我探究的欲望。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内容的丰富,而“辑释”二字更是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某些古代文献的详尽考证和精辟的解读,尤其是一些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讹误的部分,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更权威、更清晰的梳理,帮助读者拨开迷雾,直达文本的原意?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字斟句酌,严谨考究。读这样一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与古人智慧的对话,是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我对它所涵盖的范围感到好奇,是某一特定领域的经典集萃,还是广涉多个方面的文献整理?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一本好书,在日后的阅读和研究中,能给予我莫大的启迪和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