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书院志 9787210097921 王立斌,吴国富,金来恩-RT

象山书院志 9787210097921 王立斌,吴国富,金来恩-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斌,吴国富,金来恩 著
图书标签:
  • 象山书院
  • 书院志
  • 地方志
  • 历史文献
  • 清史
  • 教育史
  • 王立斌
  • 吴国富
  • 金来恩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7921
商品编码:297927183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象山书院志

定价:68.00元

作者:王立斌,吴国富,金来恩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2100979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心学之源,在陆九渊。象山精舍,心学祖庭。象山书院建院830周年之际,整理象山书院志,以示后学。

内容提要


《象山书院志》共分为七卷,本志的分卷与其他书院志有所不同,主要按照象山精舍、三峰山象山书院以及贵溪城内、金溪、荆门三地的象山书院进行分卷。卷一“象山精舍志”分两大点,其一收录陆九渊有关象山精舍的书札。其二主要记载象山精舍当时及后续的活动,统称为“象山精舍纪事”。卷二“象山精舍人物志”分为“宗师”和“学者”两大类,“宗师”指陆氏三兄弟,“学者”主要指陆九渊的弟子,其中又以曾在象山从学的弟子为主。卷三记载三峰山象山书院,收录与象山书院有关的各种文章。卷四记载三峰山象山书院的人物,包括创始人、山长和诸生等。卷五记载贵溪城内象山书院以及以清代为主的象山书院学田。卷六为象山书院诗赋,收录应天山、三峰山、城内象山书院三处的诗赋。卷七收录金溪、荆门象山书院的资料和诗赋,不求全备,以免喧宾夺主。

目录


作者介绍


王立斌,副研究员,铅山县博物馆馆长。

n

吴国富,1966年出生于浙江省建德县,1969年随富春江移民迁移到江西省武宁县。1982年高中失学,1996考上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九江学院工作至今,2009年评为教授,著有《全真教与元曲》、《论陶渊明的中和》等著作多部。

n

金来恩,1957年8月出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博)专业,副研究员职称。现任贵溪市博物馆副馆长、兼任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鹰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留孙·玄教·南山观》、任《故园遗珍》、《贵溪文物志》副主编,参加撰写《贵溪樟坪畲族志》。并在《中国文物报》、《江西文史》、《南方文物》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n


n


文摘


序言



《古韵文脉:中国古代书院建筑与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书院不仅是知识传播的殿堂,更是孕育思想、传承文化的摇篮。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韵文脉:中国古代书院建筑与文化研究》一书,便是一次对中国古代书院的深度溯源与全面解读。本书跳脱了单纯的建筑形制罗列,更着重于探究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脉络,深入剖析其建筑设计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社会功能,并结合书院所承载的教育模式、学术流派、文化活动,描绘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古代书院画卷。 本书的叙述逻辑严谨,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入手,循序渐进地展开对书院的细致研究。首先,作者将带领读者回顾中国古代书院的起源与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私人讲学,到秦汉时期的官学私学并存,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风气与书院萌芽,以及唐宋时期书院的真正兴盛,本书都将一一梳理。尤其会重点关注宋代,这一时期书院迎来了辉煌的黄金时代,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等著名书院的兴起,不仅标志着书院教育体系的成熟,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考察这些著名书院的选址原则、空间布局、建筑特色,如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院落式的传统格局,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致,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元素(如讲堂、斋舍、藏书楼、祭祀性建筑等),揭示其建筑艺术如何与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如何体现“诗礼传家”的文化追求。 接着,本书将深入探讨书院的建筑空间及其文化意涵。书院的建筑绝非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承载文化、体现精神的载体。作者将分析不同书院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例如,一些书院注重开阔的视野与宏大的气势,以彰显学术的庄重与权威;另一些则崇尚宁静致远的意境,通过精巧的园林设计,营造出适合读书与思考的幽深环境。本书将详细解读如“集贤书院”的规制,“丽泽书院”的布局,“鹅湖书院”的探究精神,以及“紫阳书院”的理学氛围,分析其建筑形态如何服务于教学、研究、交流、居住等多种功能。例如,宽敞的讲堂象征着开放的学术讨论,僻静的斋舍寄寓着潜心治学的宁静,而藏书楼则代表着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装饰风格的运用,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谐、秩序的理解。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考察书院的教育模式与学术传承。书院的兴盛,离不开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本书将深入研究古代书院是如何打破官学垄断,以开放的态度吸纳学者,以自由的精神鼓励探索。它将重点分析宋明理学大家如朱熹、王阳明等如何在书院中讲学授业,他们所倡导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书院的日常教学与学术活动中。本书还会探讨书院在选拔人才、培养士大夫方面的作用,以及书院如何成为学术争鸣、思想碰撞的平台,例如,著名的“鹅湖之辩”,便是书院作为学术交流中心的重要体现。同时,本书将追溯书院在文献整理、版本校勘、学术著作出版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展现书院在知识传播与文化延续中的关键地位。 此外,《古韵文脉》还将关注书院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影响。书院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连接学术与社会,传承道德伦理的重要机构。本书将考察书院如何通过祭祀先贤、举办讲座、参与社会教化等方式,将儒家思想与传统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它会分析书院在维系宗族文化、促进地方发展、乃至影响政治格局方面的作用。许多书院本身就是历史遗迹,它们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文化的变迁,本书将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解读,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融汇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作者不仅广泛搜集整理了历代文献资料,如地方志、笔记小说、文人传记等,还结合了考古发现、建筑测绘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书院真实的建筑面貌和文化生态。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雅致而不失学术严谨,既能让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有所收获,也能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而言之,《古韵文脉:中国古代书院建筑与文化研究》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不仅是一次对建筑形式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智慧、教育理念、社会精神的深度挖掘。通过对书院建筑的细致解读,本书旨在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力,揭示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深邃思想,并籍此唤醒读者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知,以及对古代教育精神的深刻体悟。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漫步于那些承载着千年书声的古老院落,感受那份古韵悠长、文脉不绝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象山书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也让我感受到了无数先贤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智慧和精神。作者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书院的兴衰变迁,也歌颂了那些为了文化传承而奋斗终生的学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静静地回味书中的内容,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价值的坚守。它让我明白,历史的意义在于连接过去与未来,在于汲取经验,在于传承精神。这本书,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向我娓娓道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惊喜的。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枯燥的学术著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书中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轶闻,将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作者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并没有刻意去回避其中的曲折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将事实呈现给读者。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思考的空间,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书院在民间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书院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学术殿堂,更是连接知识与大众的桥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吸引力,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融合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灵动。初读之下,或许会觉得有些许晦涩,但随着深入,便能体会到作者们在遣词造句上的匠心独运。他们巧妙地运用古语的韵味,又结合现代的表达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古朴典雅之风,又不失流畅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的细节处理,那些细枝末节的描写,往往能勾勒出当时人物的性格,刻画出历史的氛围。比如,在描绘某位先生讲学的情景时,作者们会细致到他讲课时手指的动作,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学生们席地而坐,聚精会神聆听的样子。这些生动的细节,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在我脑海中展开,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史志,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集,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们的学术功底所折服。他们对于象山书院的历史沿革、学术流派、人物事迹的梳理,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每一次的引用,都经过了严密的逻辑推导,每一次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更能够作为一本权威的参考资料,供后人学习和借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书院教育理念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们深入分析了象山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秉持的教育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引人深思。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与古人一同呼吸。书页泛黄的质感,纸张特有的清香,都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作者们以严谨的态度, meticulously 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象山书院。那些埋藏在尘封典籍中的故事,那些失落已久的先贤遗迹,在作者笔下得以重现,仿佛昨日历历在目。书中的文字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作者们穿梭于历史的脉络之中,时而化身为饱读诗书的儒生,时而又如同考据严谨的史官,将象山书院从创立之初的筚路蓝缕,到鼎盛时期的文脉传承,再到历史变迁中的起伏跌宕,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的文化传承。它让我对“书院”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教学场所,更是思想的熔炉,精神的家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