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 武建华,王正鹏

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 武建华,王正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建华,王正鹏 著
图书标签:
  • IEEE标准
  • 天线测量
  • 近场测量
  • 电磁兼容
  • 测试技术
  • 无线通信
  • 微波技术
  • 武建华
  • 王正鹏
  • 标准实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08590
商品编码:2979314178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
作者武建华,王正鹏
定价128.00元
ISBN号9787118108590
出版社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胶订开本:16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电磁辐射(天线)与散射(雷达与隐身)领域的近场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际上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研究*早可溯源到20世纪50年代,以满足相控阵雷达及天线罩等装备的发展需要。历经近60多年的技术进步,发展出了平面、柱面和球面等近场扫描形式,以满足各种电磁辐射测试与调试的工程需求。1988年美标准局的Barird和佐治亚工学院的Joy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专刊上分别回顾了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的发展史,标志着近场测量技术的成熟。之后又经20余年的完善,2012年天线测量技术协会(Antenna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ssociation,AMTA)组织并发布了IEEE Remended Practice for Near-Field Antenna Measurements(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译者有幸在AMTA 2012年会现场见证了来自美标准局(NIST)的Michael Francis宣布IEEE Std 1720TM一2012的发布。
  辐射测量是散射测量的基础,而电磁散射近场测量具有更为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译者长期从事紧缩场研究,有着电磁辐射与散射测量一线工作的经历,对近场问题的关注也源于紧缩场应用、检测与误差校正等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电磁测量基础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服务于我军事和民用装备的研制,译者引进与翻译了《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书中涵盖了平面、柱面和球面近场测量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扫描探头以及不确定度分析等内容,对我新一代雷达天线、射频隐身和无线通信等领域的天线测量研究人员有的参考价值。  电磁辐射(天线)与散射(雷达与隐身)领域的近场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际上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研究*早可溯源到20世纪50年代,以满足相控阵雷达及天线罩等装备的发展需要。历经近60多年的技术进步,发展出了平面、柱面和球面等近场扫描形式,以满足各种电磁辐射测试与调试的工程需求。1988年美标准局的Barird和佐治亚工学院的Joy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专刊上分别回顾了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的发展史,标志着近场测量技术的成熟。之后又经20余年的完善,2012年天线测量技术协会(Antenna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ssociation,AMTA)组织并发布了IEEE Remended Practice for Near-Field Antenna Measurements(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译者有幸在AMTA 2012年会现场见证了来自美标准局(NIST)的Michael Francis宣布IEEE Std 1720TM一2012的发布。
  辐射测量是散射测量的基础,而电磁散射近场测量具有更为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译者长期从事紧缩场研究,有着电磁辐射与散射测量一线工作的经历,对近场问题的关注也源于紧缩场应用、检测与误差校正等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电磁测量基础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服务于我军事和民用装备的研制,译者引进与翻译了《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书中涵盖了平面、柱面和球面近场测量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扫描探头以及不确定度分析等内容,对我新一代雷达天线、射频隐身和无线通信等领域的天线测量研究人员有的参考价值。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误与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编辑推荐

  作者介绍

  序言

《天线近场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天线近场测量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实际操作流程以及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本书旨在为从事天线设计、制造、测试、系统集成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书。 第一章:天线近场测量的基础理论 1.1 什么是近场测量? 详细阐述了近场测量与远场测量在空间区域划分上的根本区别,包括反应区、近场区(菲涅耳区)和远场区(夫琅禾费区)的定义及其电磁场特性。 解释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采用近场测量,例如大型天线、复杂结构天线、以及对测量环境要求苛刻(如电波暗室空间不足)的场景。 引介了近场测量在重构远场性能方面的基本原理,即通过测量近场数据来推导天线的远场辐射方向图、增益、极化等关键参数。 1.2 近场测量的基本物理原理 深入分析了近场区电磁场的倏逝波(Evanescent Waves)和辐射波(Radiating Waves)的特性。 详细讲解了惠更斯原理(Huygens’ Principle)和菲涅耳积分(Fresnel Integrals)在理解近场与远场关系中的作用。 介绍了与近场测量直接相关的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和Hankel变换(Hankel Transform)等数学工具,阐述它们如何实现从近场到远场的精确转换。 探讨了近场测量中存在的一些基础性物理挑战,例如测量精度受限于探头采样密度、探头与被测天线之间的耦合效应等。 1.3 近场测量方法的分类 1.3.1 按采样几何形状分类: 平面近场法 (Planar Near-Field, PNF): 详细描述了将探头沿平面进行扫描的测量方式,分析其优点(如易于实现、适用于大多数天线类型)和缺点(如需要较大的扫描平面、数据处理相对复杂)。 柱面近场法 (Cylindrical Near-Field, CNF): 阐述了将探头沿柱面进行扫描的测量方式,重点分析其在测量旋转对称天线(如抛物面天线)时的优势,以及其在数据处理上的特点。 球面近场法 (Spherical Near-Field, SNF): 详细介绍将探头沿球面进行扫描的测量方式,强调其能够全面、精确地获取天线在所有方向上的远场信息,特别是对于全向天线和复杂方向图的天线的测量能力,同时指出其对机械结构精度要求极高。 1.3.2 按探头类型分类: 单探头法 (Single Probe Method): 介绍使用一个单独的探头进行扫描,分析其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流程。 多探头法 (Multiple Probe Method): 讨论了使用多个探头同时进行扫描以提高测量效率的技术,以及相关的同步和校准挑战。 1.3.3 按数据处理方法分类: 解析重构法 (Analytica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探讨基于数学公式和变换的精确重构方法。 数值重构法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介绍基于数值算法和迭代优化的重构技术。 1.4 近场测量与远场测量的比较 系统性地比较近场测量和远场测量的优劣势,包括: 测量环境要求: 近场测量对开放空间或标准暗室的依赖性较低,更易于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 测量精度: 在特定条件下,近场测量可以实现更高的精度,尤其对于大型天线。 测量效率: 近场测量可能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和更多的数据点。 适用天线类型: 近场测量对天线尺寸和结构的要求更灵活。 测量成本: 近场测量设备初期投入可能较高,但长期使用可能更具成本效益。 明确指出近场测量并非总是优于远场测量,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和替代手段,适用于特定的应用场景。 第二章:近场测量的关键技术 2.1 扫描系统与机械结构 2.1.1 扫描架的设计要求: 详细阐述了扫描架必须具备的高精度、高稳定性和低振动特性。 2.1.2 驱动与控制系统: 讨论了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驱动方式,以及高精度编码器和实时控制算法的重要性。 2.1.3 机械误差的补偿: 分析了由于机械结构变形、非线性运动等引起的误差,以及相应的校准和补偿技术。 2.1.4 关键结构如导轨、转台的精度要求。 2.2 探头设计与选择 2.2.1 探头的类型与特点: 介绍常见的探头类型,如偶极子探头、螺旋探头、喇叭探头等,分析其在不同频段和极化测量中的适用性。 2.2.2 探头的频率响应与增益: 强调探头应具备良好的宽带特性和稳定的增益。 2.2.3 探头的极化特性: 讨论如何选择或设计能够测量特定极化(线极化、圆极化)的探头。 2.2.4 探头与被测天线(AUT)的耦合效应: 深入分析探头对AUT的负载效应和散射效应,介绍抑制或校正耦合效应的方法(如使用阻抗匹配良好的探头、采用探头修正算法)。 2.2.5 探头校准: 阐述探头的幅度、相位、极化校准在确保测量精度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校准方法(如全息图法、反演法)。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2.3.1 测量流程设计: 详细说明了从参数设置、扫描路径规划到数据记录的完整流程。 2.3.2 数据采集的采样率与精度: 讨论了采样密度对重构结果精度的影响,以及ADC(模数转换器)性能要求。 2.3.3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包括直流偏置去除、幅度相位噪声抑制、环境噪声滤除等。 2.3.4 探头修正算法: 详细介绍如何消除探头自身电磁场的影响,使其测量结果更接近AUT的真实场。 2.3.5 近场到远场的转换算法: 平面近场转换: 深入解析傅里叶变换在平面近场转换中的应用,以及格林函数法等。 柱面近场转换: 阐述Hankel变换在柱面近场转换中的作用。 球面近场转换: 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球谐函数(Spherical Harmonics)进行球面近场数据的处理和远场推导。 2.3.6 数据后处理与可视化: 包括方向图合成、增益计算、极化分析、以及三维方向图的可视化展示。 2.4 误差分析与校准 2.4.1 误差源分析: 系统地梳理近场测量中存在的各种误差源,包括: 机械误差: 扫描架的定位误差、重复性误差、形变误差。 电子误差: 测量接收机(如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幅度、相位误差,电缆损耗与相位延迟。 探头误差: 探头本身的频率响应不一致、非线性、对AUT的耦合。 环境误差: 温度、湿度变化对设备的影响,杂散电磁波干扰。 算法误差: 重构算法的近似性和数值计算精度。 2.4.2 误差校准与补偿方法: 机械校准: 使用激光干涉仪、测距仪等对扫描系统进行标定。 电子校准: 利用标准信号源、网络分析仪进行全系统校准。 探头校准: 采用已知特性的标准天线进行校准。 系统误差分析与评估: 介绍如何量化测量不确定度。 第三章:近场测量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3.1 近场测量系统的组成 3.1.1 测量主机: 通常为高性能的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或专用测量接收机。 3.1.2 扫描系统: 包括导轨、驱动器、转台、机械臂等,实现探头的精确三维定位。 3.1.3 探头组件: 探头本身、探头支架、同轴电缆。 3.1.4 被测天线(AUT)支撑与转动装置: 确保AUT的稳定固定,必要时可配合AUT的转动。 3.1.5 数据处理与控制软件: 核心是实现数据采集、控制扫描、探头修正、近场到远场转换以及结果后处理。 3.1.6 环境控制系统: 对于高精度测量,可能需要温湿度控制。 3.2 近场测量流程详解 3.2.1 测量准备: AUT的特性分析与初步评估。 确定测量参数:频点、扫描范围、扫描步长、探头类型、测量几何(平面、柱面、球面)。 系统连接与自检。 探头与AUT的初步对准。 3.2.2 探头校准: 根据测量需求,执行必要的探头校准流程。 3.2.3 AUT近场数据的采集: 设置扫描模式与路径。 执行扫描,记录探头位置和对应的幅度、相位信息。 考虑AUT的旋转(如果需要)。 3.2.4 数据处理与重构: 原始数据导入与预处理。 执行探头修正。 执行近场到远场转换算法。 计算各项性能参数。 3.2.5 结果分析与报告: 分析计算出的方向图、增益、极化等参数。 评估测量不确定度。 生成详细的测量报告。 3.3 常用近场测量设备的介绍 3.3.1 扫描架类型: 如龙门架式、C型架式、三维笛卡尔坐标机器人等。 3.3.2 测量仪器: 如Keysight (Agilent)、Rohde & Schwarz、Anritsu 等品牌的高性能VNA。 3.3.3 软件平台: 介绍市面上成熟的近场测量软件功能模块。 3.4 典型的近场测量应用场景 3.4.1 大型天线测量: 如通信卫星天线、雷达天线,由于其尺寸巨大,远场测量困难,近场测量成为首选。 3.4.2 低截获概率天线测量: 隐身天线等,需要在受控环境下进行精确测量。 3.4.3 复杂结构天线测量: 如多波束天线、相控阵天线,其方向图复杂,需要精确的近场数据进行重构。 3.4.4 手机、WIFI等小型天线测量: 在生产线上快速进行性能检测。 3.4.5 毫米波和太赫兹天线测量: 由于波长短,对机械精度要求极高,近场测量在这些领域有重要应用。 第四章:近场测量的应用领域 4.1 通信天线 4.1.1 卫星通信天线: 介绍大型口径天线、低增益天线的近场测量及其在星载、地面站设备中的应用。 4.1.2 移动通信天线: 基站天线、终端天线的性能验证。 4.1.3 无线局域网(WLAN)天线: Wi-Fi天线、蓝牙天线的尺寸小、集成度高,近场测量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 4.1.4 RFID天线: 识别天线的性能参数测试。 4.2 雷达与电子对抗天线 4.2.1 雷达天线: 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等天线的复杂方向图、旁瓣抑制、波束宽度等参数的精确测量。 4.2.2 电子对抗天线: 干扰、欺骗等功能天线的性能测试。 4.3 航空航天天线 4.3.1 飞机、舰船天线: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工作的天线,需要进行详细的近场评估。 4.3.2 导航天线: GPS、GLONASS等导航卫星接收天线的性能测试。 4.4 计量与标准 4.4.1 天线计量: 作为天线性能参数的标准测量方法。 4.4.2 探头校准: 用于校准其他天线测量探头。 4.5 新兴技术领域 4.5.1 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 这些高频段天线的测量尤其依赖于近场技术。 4.5.2 5G/6G天线: Massive MIMO、智能天线等复杂系统的测试。 4.5.3 物联网(IoT)设备天线: 小型化、低功耗天线的快速量产检测。 第五章:挑战与发展趋势 5.1 当前近场测量面临的挑战 5.1.1 测量精度与不确定度的进一步提高: 尤其在高频段和复杂环境下。 5.1.2 测量速度与效率的提升: 满足快速研发和生产的需求。 5.1.3 应对大型化、复杂化天线的新技术: 如分布式近场测量。 5.1.4 自动化与智能化: 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操作便利性。 5.1.5 适用于极端环境(高温、低温、高压)的测量技术。 5.2 近场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5.2.1 更先进的扫描系统: 如高精度机器人、灵活的扫描路径规划。 5.2.2 智能探头与阵列探头: 具备一定信号处理能力的探头,提高测量灵活性。 5.2.3 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算法: 用于数据校正、误差抑制和快速重构。 5.2.4 虚拟近场测量: 利用仿真技术与实际测量相结合。 5.2.5 行业标准的更新与完善: 适应新技术发展。 结论: 本书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天线近场测量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理论到关键技术,从系统构建到实际应用,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近场测量的原理与优势,掌握其核心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天线设计、测试与优化的效率和精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场测量技术将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无线通信、雷达技术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维漫游,它对我固有的测量认知进行了全方位的冲击和重塑。作者们没有满足于现有标准的陈述,而是更进一步地探讨了未来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特别是关于宽带和多频段天线的近场测试方法,书中提供的洞见非常前沿。我注意到书中对数值模拟与实际测量的结合给出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优化测试流程、减少不确定度至关重要。那种对技术瓶颈毫不回避,直面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的态度,令人非常敬佩。书中的图表和附录部分设计得十分精妙,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是理解复杂概念的视觉桥梁。每当我感到理论晦涩时,那些精心制作的示意图总能瞬间点亮我的思路,体现出作者在教学方法上的独到匠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测量这件事。

评分

翻开《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吸引。书中的内容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的指南。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近场测量路线图,从测试环境的规划到测量系统的选择,再到数据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尤其是在不同类型的探头校准和误差分析方面,作者们显然下了大功夫,这些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天线测量工作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实操经验。我曾因为一个棘手的测量问题而焦头烂额,但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让我豁然开朗,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技术难题,在作者的条分缕析下变得清晰可见。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感觉仿佛有行业内资深专家在手把手地指导。对于希望将天线近场测量技术推向新高度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而实在,它传递出一种对工程质量近乎偏执的追求。在讨论误差源分析时,作者的分析细致到令人发指,从环境温度漂移到电缆连接的微小松动,无一遗漏。这种对“魔鬼在细节中”的深刻理解,是只有经过多年一线磨砺才能形成的高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可重复性”的强调,作者用多组实验数据清晰地论证了严格遵循标准流程的重要性。这套标准不仅仅是行业内的一种共识,更是一种对工程诚信的承诺。它提供了一个客观、可信的标尺,使得不同机构、不同时间获取的测量结果具备了高度的可比性和互认性。在当前天线设计迭代速度飞快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一本能够确保测量结果可靠性的权威指南,其意义不言而喻。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坚实的信心基石,让我们能够更放心地将设计推向市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标准化的流程阐述,再到高级应用的探讨,过渡自然流畅,逻辑链条无比坚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数学模型时所采用的类比和简化手法,这极大地降低了专业门槛,使得非理论物理背景的工程师也能快速掌握核心原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中的理论部分和自己手头的实际项目之间建立联系,发现书中给出的每一步操作建议,都能直接对应到实验室中的某个具体步骤。这种高强度的知识转化效率,是我在阅读其他技术文档时很少体验到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套经过实战检验的、高度提炼的“武功秘籍”,指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健地获得高质量的测量数据。对于刚刚接触近场测量的后辈来说,这套体系化的知识结构,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直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射频工程师,我阅读技术书籍的重点往往在于寻找那些能够打破现有瓶颈的“奇招妙法”。《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在这方面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它不仅涵盖了标准的近场测试,更对远场转换算法的适用边界和精度衰减给出了非常透彻的分析。特别是关于高分辨率成像和近场数据反演的章节,涉及了当前最尖端的数学处理方法,让人能领略到理论研究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测量能力飞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冷静而有力的推动力,它在敦促读者不仅要“会测”,更要“精测”。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近场测量的理解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局限于执行既定流程,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根据待测物的特性,动态优化整个测量方案。这本著作,无疑是近场测量领域近年来难得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