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 | ||
| 作者 | 武建华,王正鹏 | ||
| 定价 | 128.00元 | ||
| ISBN号 | 9787118108590 | ||
| 出版社 | 防工业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电磁辐射(天线)与散射(雷达与隐身)领域的近场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际上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研究*早可溯源到20世纪50年代,以满足相控阵雷达及天线罩等装备的发展需要。历经近60多年的技术进步,发展出了平面、柱面和球面等近场扫描形式,以满足各种电磁辐射测试与调试的工程需求。1988年美标准局的Barird和佐治亚工学院的Joy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专刊上分别回顾了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的发展史,标志着近场测量技术的成熟。之后又经20余年的完善,2012年天线测量技术协会(Antenna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ssociation,AMTA)组织并发布了IEEE Remended Practice for Near-Field Antenna Measurements(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译者有幸在AMTA 2012年会现场见证了来自美标准局(NIST)的Michael Francis宣布IEEE Std 1720TM一2012的发布。 辐射测量是散射测量的基础,而电磁散射近场测量具有更为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译者长期从事紧缩场研究,有着电磁辐射与散射测量一线工作的经历,对近场问题的关注也源于紧缩场应用、检测与误差校正等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电磁测量基础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服务于我军事和民用装备的研制,译者引进与翻译了《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书中涵盖了平面、柱面和球面近场测量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扫描探头以及不确定度分析等内容,对我新一代雷达天线、射频隐身和无线通信等领域的天线测量研究人员有的参考价值。 电磁辐射(天线)与散射(雷达与隐身)领域的近场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际上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研究*早可溯源到20世纪50年代,以满足相控阵雷达及天线罩等装备的发展需要。历经近60多年的技术进步,发展出了平面、柱面和球面等近场扫描形式,以满足各种电磁辐射测试与调试的工程需求。1988年美标准局的Barird和佐治亚工学院的Joy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专刊上分别回顾了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的发展史,标志着近场测量技术的成熟。之后又经20余年的完善,2012年天线测量技术协会(Antenna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ssociation,AMTA)组织并发布了IEEE Remended Practice for Near-Field Antenna Measurements(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译者有幸在AMTA 2012年会现场见证了来自美标准局(NIST)的Michael Francis宣布IEEE Std 1720TM一2012的发布。 辐射测量是散射测量的基础,而电磁散射近场测量具有更为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译者长期从事紧缩场研究,有着电磁辐射与散射测量一线工作的经历,对近场问题的关注也源于紧缩场应用、检测与误差校正等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电磁测量基础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服务于我军事和民用装备的研制,译者引进与翻译了《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书中涵盖了平面、柱面和球面近场测量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扫描探头以及不确定度分析等内容,对我新一代雷达天线、射频隐身和无线通信等领域的天线测量研究人员有的参考价值。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误与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维漫游,它对我固有的测量认知进行了全方位的冲击和重塑。作者们没有满足于现有标准的陈述,而是更进一步地探讨了未来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特别是关于宽带和多频段天线的近场测试方法,书中提供的洞见非常前沿。我注意到书中对数值模拟与实际测量的结合给出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优化测试流程、减少不确定度至关重要。那种对技术瓶颈毫不回避,直面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的态度,令人非常敬佩。书中的图表和附录部分设计得十分精妙,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是理解复杂概念的视觉桥梁。每当我感到理论晦涩时,那些精心制作的示意图总能瞬间点亮我的思路,体现出作者在教学方法上的独到匠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测量这件事。
评分翻开《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吸引。书中的内容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的指南。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近场测量路线图,从测试环境的规划到测量系统的选择,再到数据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尤其是在不同类型的探头校准和误差分析方面,作者们显然下了大功夫,这些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天线测量工作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实操经验。我曾因为一个棘手的测量问题而焦头烂额,但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让我豁然开朗,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技术难题,在作者的条分缕析下变得清晰可见。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感觉仿佛有行业内资深专家在手把手地指导。对于希望将天线近场测量技术推向新高度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而实在,它传递出一种对工程质量近乎偏执的追求。在讨论误差源分析时,作者的分析细致到令人发指,从环境温度漂移到电缆连接的微小松动,无一遗漏。这种对“魔鬼在细节中”的深刻理解,是只有经过多年一线磨砺才能形成的高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可重复性”的强调,作者用多组实验数据清晰地论证了严格遵循标准流程的重要性。这套标准不仅仅是行业内的一种共识,更是一种对工程诚信的承诺。它提供了一个客观、可信的标尺,使得不同机构、不同时间获取的测量结果具备了高度的可比性和互认性。在当前天线设计迭代速度飞快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一本能够确保测量结果可靠性的权威指南,其意义不言而喻。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坚实的信心基石,让我们能够更放心地将设计推向市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标准化的流程阐述,再到高级应用的探讨,过渡自然流畅,逻辑链条无比坚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数学模型时所采用的类比和简化手法,这极大地降低了专业门槛,使得非理论物理背景的工程师也能快速掌握核心原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中的理论部分和自己手头的实际项目之间建立联系,发现书中给出的每一步操作建议,都能直接对应到实验室中的某个具体步骤。这种高强度的知识转化效率,是我在阅读其他技术文档时很少体验到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套经过实战检验的、高度提炼的“武功秘籍”,指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健地获得高质量的测量数据。对于刚刚接触近场测量的后辈来说,这套体系化的知识结构,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直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射频工程师,我阅读技术书籍的重点往往在于寻找那些能够打破现有瓶颈的“奇招妙法”。《IEEE天线近场测量推荐实施标准》在这方面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它不仅涵盖了标准的近场测试,更对远场转换算法的适用边界和精度衰减给出了非常透彻的分析。特别是关于高分辨率成像和近场数据反演的章节,涉及了当前最尖端的数学处理方法,让人能领略到理论研究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测量能力飞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冷静而有力的推动力,它在敦促读者不仅要“会测”,更要“精测”。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近场测量的理解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局限于执行既定流程,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根据待测物的特性,动态优化整个测量方案。这本著作,无疑是近场测量领域近年来难得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