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导论-姜秋喜 国防工业出版社 9787118069655

BF-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导论-姜秋喜 国防工业出版社 97871180696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秋喜 著
图书标签:
  • 网络安全
  • 雷达对抗
  • 电子战
  • 信息安全
  • 通信工程
  • 国防科技
  • 姜秋喜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9787118069655
  • 雷达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69655
商品编码:297932103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导论 作者 姜秋喜
定价 30.00元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8069655 出版日期 2010-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部关于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专著,它阐述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目标定位、目标识别、目标跟踪及其数据融合原理,讨论了网络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四抗”能力。
本书可作为雷达对抗和电子战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章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概述
1.1 引言
1.2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原理
1.2.1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工作原理
1.2.2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工作模式
1.3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配置
1.3.1 环形配置
1.3.2 线形配置
1.3.3 区域配置
1.4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性能
1.4.1 有源工作模式下侦察探测区
1.4.2 无源工作模式下侦察探测区
1.4.3 有源无源一体模式下侦察探测区
1.4.4 干扰条件下侦察探测区
1.4.5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干扰压制区
1.4.6 侦察探测模式下的模糊函数
第2章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目标定位
2.1 引言
2.2 有源模式目标定位
2.2.1 多发一收模式
2.2.2 一发多收和多发多收模式
2.3 无源模式目标定位
2.3.1 定位解的获取
2.3.2 定位误差分析
2.3.3 目标位置估计的克拉美罗界
2.3.4 仿真与分析
2.4 有源无源一体模式目标定位
第3章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目标识别
3.1 引言
3.2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单站目标识别
3.2.1 目标识别基本概率赋值计算
3.2.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目标识剐
3.2.3 单站目标个体识别
3.3 网络中心站综合目标识别
3.3.1 网络中心站证据加权处理
3.3.2 网络中心站识别框架调整
3.3.3 网络中心站综合识别实例
第4章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目标跟踪
4.1 引言
4.2 目标运动模型
4.2.1 匀速运动模型
4.2.2 匀加速运动模型
4.2.3 Singer模型
4.2.4 机动目标的转弯模型
4.3 跟踪滤波算法
4.3.1 信息滤波器
4.3.2 非线性滤波算法
4.3.3 自适应滤波算法
4.4 跟踪滤波形式
4.4.1 采集数据
4.4.2 集中式处理滤波形式
4.4.3 分布式处理的滤波器形式
4.5 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4.5.1 优的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4.5.2 简易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4.5.3 概率加权和等于1的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4.5.4 改进的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4.6 多接收站对多目标的跟踪
4.6.1 并行多接收站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4.6.2 顺序串行多接收站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
  ……
第5章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数据融合
第6章 网络雷达对抗侦察系统“四抗”能力分析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电磁频谱对抗原理与技术》 内容简介: 《电磁频谱对抗原理与技术》一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军事电子对抗的核心——电磁频谱对抗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及实战应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框架,理解电磁频谱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对抗手段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一部分:电磁频谱对抗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从宏观视角出发,为读者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电磁频谱概述与军事价值: 详细介绍电磁频谱的定义、分类(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等)及其物理特性。 阐述电磁频谱在通信、导航、侦察、目标指示、精确制导等军事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分析电磁频谱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强调其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 探讨不同频段在军事应用中的特点和优势,例如低频段的远距离传播、高频段的宽带宽等。 电子对抗的基本概念与体系: 定义电子对抗(Electronic Warfare, EW)及其三大基本组成部分:电子侦察(Electronic Support, ES)、电子干扰(Electronic Jamming, EJ)和电子防护(Electronic Protection, EP)。 详细阐述 each component 的内涵、目的及相互关系。 电子侦察 (ES): 强调其“看得见”和“听得清”的能力,包括雷达信号侦察、通信信号监听、目标参数测量等。介绍侦察设备的原理、性能指标及技术发展趋势。 电子干扰 (EJ): 解释其“压制”和“欺骗”的功能,包括对敌方雷达、通信、导航等系统的压制,以及通过欺骗手段误导敌方。深入分析各类干扰技术,如噪声干扰、欺骗干扰、饱和干扰等。 电子防护 (EP): 阐述其“反侦察”和“抗干扰”的策略,旨在保障己方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系统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介绍抗干扰编码、跳频通信、信号处理等防护技术。 构建电子对抗的完整作战流程和技术链条,说明三大组成部分如何协同作战,形成有效的对抗体系。 介绍电子对抗的作战模式,如单平台对抗、多平台协同对抗、体系化对抗等。 电磁兼容性 (EMC) 与电磁干扰 (EMI) 的关系: 解释电磁兼容性(EMC)的概念,即电子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深入分析电磁干扰(EMI)的产生机制、传播途径和耦合方式。 阐述电磁兼容性与电子对抗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良好的电磁兼容性是电子系统生存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另一方面,电子对抗技术也旨在破坏敌方的电磁兼容性。 电磁频谱管理与规划: 探讨电磁频谱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频谱规划和管理。 分析在军事活动中,如何协调不同用户(雷达、通信、导航等)的频谱需求,避免相互干扰。 介绍频谱使用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手段,确保频谱资源的优化利用。 第二部分:电子侦察技术与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电子侦察(ES)技术,探讨如何通过探测、识别和分析敌方电磁信号来获取战场情报。 雷达信号侦察: 详细介绍雷达信号的构成(如载频、脉冲参数、调制方式、扫描方式等)及其信息内涵。 阐述雷达信号侦察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的捕获、测量(如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周期、到达角等)和识别。 介绍各类雷达侦察设备(如雷达侦察接收机、信号分析仪等)的工作方式和技术特点。 探讨智能侦察技术,如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信号识别、新型雷达信号的探测与分析等。 分析侦察信号在情报分析和目标定位中的应用。 通信信号侦察: 介绍现代通信系统的特点(如数字通信、加密通信、跳频通信等)及其对侦察技术提出的挑战。 阐述通信信号侦察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捕获、调制解调、信道分析、内容破译(如侧信道攻击、密码分析等)。 介绍通信侦察设备(如通信侦察接收机、信号情报分析系统等)及其性能指标。 探讨对新型通信体制(如软件无线电、认知无线电)的侦察技术。 分析通信信号侦察在情报收集、指挥控制干扰和目标跟踪中的应用。 导航与识别信号侦察: 介绍常见的导航系统(如GPS, GLONASS, 北斗等)及其信号特点。 阐述对导航信号的侦察原理,包括信号捕获、伪码跟踪、载波测量等。 探讨对敌方目标识别(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 IFF)系统的侦察技术。 分析导航与识别信号侦察在目标精确定位、敌我识别和战场态势感知中的作用。 红外与可见光侦察: 介绍红外探测与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目标探测和识别中的应用。 探讨可见光侦察技术,如光学成像、激光测距等。 分析在特定环境下(如夜间、恶劣天气)的侦察能力。 第三部分:电子干扰技术与应用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电子干扰(EJ)技术,重点讲解如何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手段来压制、欺骗或破坏敌方电子系统。 雷达干扰技术: 噪声干扰: 详细介绍各类噪声干扰技术,如宽带噪声干扰、窄带噪声干扰、有源噪声干扰、无源噪声干扰等。分析其干扰机理、适用场景和抗干扰措施。 欺骗干扰: 讲解各类欺骗干扰技术,如雷达截获重放(RIR)干扰、假目标诱骗、雷达参数欺骗等。分析其工作原理、技术实现和对抗效果。 饱和干扰: 阐述饱和干扰的原理,即通过大量回波信号淹没敌方雷达处理能力。分析其实现方式和限制条件。 组合干扰: 探讨如何将多种干扰技术结合使用,以提高干扰效果和生存能力。 新型雷达干扰技术: 介绍对相控阵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等新型雷达的干扰技术。 通信干扰技术: 压制干扰: 讲解对通信链路的压制干扰,如单频干扰、扫频干扰、噪声干扰等。分析其对通信质量和可用性的影响。 欺骗与诱骗: 介绍如何通过发送虚假信息、截获重放等手段来欺骗通信系统。 对数字通信的干扰: 探讨对跳频通信、扩频通信等数字通信系统的干扰技术,如阻塞干扰、信号注入等。 新型通信干扰技术: 介绍对软件无线电、认知无线电等新型通信体制的干扰策略。 导航与制导系统干扰: GPS/GNSS干扰: 讲解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干扰技术,如欺骗干扰、信号压制等。分析其对精确制导武器、平台导航的威胁。 惯性导航系统(INS)干扰: 探讨如何通过干扰惯性器件或输出信号来影响INS的精度。 对末端制导系统的干扰: 分析对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等末端制导系统的干扰技术,如末端干扰、诱饵等。 电子干扰平台的选择与部署: 分析不同平台(如飞机、舰船、无人机、地面车辆)在电子干扰任务中的作用和限制。 探讨电子干扰系统的集成与部署策略,如何实现协同作战和区域覆盖。 第四部分:电子防护技术与应用 本部分将侧重于电子防护(EP)技术,研究如何保护己方电子系统免受敌方侦察和干扰。 抗干扰技术: 抗干扰编码: 详细介绍各种纠错编码技术(如汉明码、卷积码、LDPC码、Polar码等)在通信和雷达系统中的应用,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 跳频与扩频技术: 阐述跳频通信(Frequency Hopping, FH)和扩频通信(Spread Spectrum, SS)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抵抗窄带和宽带干扰。 信号处理技术: 介绍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如自适应滤波、信号检测、干扰抑制算法等,用于去除或减弱干扰信号。 空间抗干扰: 探讨使用定向天线、波束形成技术等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反侦察技术: 低截获概率(LPI)技术: 介绍低截获概率雷达和通信技术,如低功率、窄脉冲、直接序列扩频等,使其难以被敌方侦察。 隐身技术: 探讨雷达隐身(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和通信隐身(降低通信信号的易探测性)的技术。 信号管理: 研究如何通过优化信号发射策略(如定时、功率、方向)来降低被侦察的概率。 电子欺骗防护: 介绍如何识别和应对敌方的欺骗干扰,如真假信号判别、目标跟踪逻辑优化等。 电磁兼容性设计与优化: 强调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考虑电磁兼容性,通过合理的布局、屏蔽、滤波等手段来减少设备间的相互干扰。 介绍电磁兼容性测试与验证方法,确保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运行。 电子防护的作战运用: 探讨在不同作战场景下,电子防护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分析电子防护与电子干扰、电子侦察之间的协同与对抗。 第五部分:现代电子对抗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放眼未来,探讨电子对抗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与自主化: 探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电子侦察、干扰决策、防护策略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电子对抗的智能化和自主化。 研究认知无线电和认知雷达在动态适应电磁环境中的作用。 网络化与一体化: 分析如何将电子对抗能力融入联合作战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探讨电子对抗与网络战、信息战的融合。 电磁频谱资源争夺的加剧: 分析未来战场上,电磁频谱资源将成为关键的战略争夺点。 探讨如何在高密度、复杂电磁环境下保持电子系统的生存和有效作战能力。 新型电子对抗技术: 介绍对分布式、低探测性、高机动性目标的对抗技术。 探讨对激光、微波武器等新型非电磁干扰技术的应对。 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电子对抗技术和反制手段。 《电磁频谱对抗原理与技术》一书不仅是对现有电子对抗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电磁对抗发展趋势的深入展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电磁频谱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意义,掌握电子对抗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为应对未来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图文并茂,是军事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国防工业部门以及对电子对抗技术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如果较新,那它无疑是把握了当前技术发展的脉搏。雷达技术正在从传统的脉冲多普勒向合成孔径、有源相控阵乃至分布式相控阵转变,而这些新体制雷达的特点就是高度依赖网络化协同工作。因此,针对其网络架构的弱点进行定向攻击,是未来对抗的主流方向。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软硬件协同设计中的安全隐患分析。比如,在FPGA或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对抗算法时,如何防止侧信道攻击窃取关键的对抗参数?或者,在系统升级和维护过程中,如何确保固件的完整性,防止恶意代码的植入?这种将系统底层安全、固件安全与宏观的对抗策略结合起来的叙事方式,才是真正体现一本导论书籍深度的标志。从封面那份沉稳中,我能感受到它对读者提出的较高要求,它不是在迎合大众读者,而是在努力服务于专业领域内的精英群体,这种专注度令人钦佩。

评分

翻开目录,我立刻在寻找关于“抗毁性”和“鲁棒性”的章节。在现代信息对抗中,雷达系统被击毁固然是最大的损失,但更隐蔽的威胁在于其信息处理环节被缓慢、持续地污染,导致决策层基于错误数据做出误判。这本书若能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网络编码、冗余校验以及基于信源的身份认证机制来提升雷达信息网络抵御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或数据篡改攻击的能力,那么它无疑是走在了时代前沿。不同于单纯的电子战书籍侧重于硬件干扰,这本书如果能将重点放在“网络”这个抽象层面,探讨协议层面的攻防艺术,那将极具现实意义。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零信任”架构在雷达组网中的应用设想,这无疑是将最前沿的IT安全理念与传统军工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每一次阅读这样的专业书籍,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虽然过程可能艰辛,但登顶后的视野和收获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第一感觉就是厚重,那种踏实的质感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的知识量。从书名来看,这绝对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翻阅的科普读物,而是直指核心技术领域的专业教材。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在信息战和电子对抗领域必然是资历深厚的大拿,能够将复杂的雷达对抗原理,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呈现出来,绝非易事。市面上关于雷达技术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将“网络化”与“对抗”这两个前沿概念深度融合的著作却凤毛麟角。我期待它能在前沿理论的阐述上有所突破,比如对于新一代雷达系统面对的复杂电磁环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而不是停留在对单个技术模块的简单罗列。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数据链安全、信息融合下的欺骗与压制策略,以及未来电子战系统如何适应量子计算或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那它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和一线科研人员不可多得的宝典。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严谨性,这通常是国防工业出版社的标志,意味着内容经过了严格的审校,保证了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和公式推导的严密性,这一点对于需要进行工程实践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拿到这本关于“网络化雷达对抗”的著作,我首先关注的是它对“系统”二字的理解深度。现如今的战场,早已不是单兵对抗的时代,雷达、通信、火力控制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抗的焦点自然也转移到了网络层面的渗透与瘫痪。这本书如果仅仅是讲述了干扰机的工作原理,那未免太过时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如何构建一个虚拟的对抗实验环境,用仿真数据来佐证理论的有效性。比如,在多目标、多源干扰的复杂电磁背景下,如何设计出既能有效感知信息,又能保持自身通信链路的“隐蔽性”和“韧性”的对抗协议。这需要作者对图论、博弈论乃至复杂网络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将其巧妙地映射到电磁频谱的攻防博弈中去。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那股子硬核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明白,这不是一本用来“看热闹”的书,而是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去“啃”的硬骨头。我揣摩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自身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校验和重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防科技发展的业余爱好者,我对这种聚焦于特定领域的专业书籍总是充满好奇。姜秋喜这个名字在业内想必有一定的分量,能主笔这样一部涵盖“导论”性质的专著,说明其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我的直观感受是,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远超其本身的售价,它代表了一种知识的沉淀,是作者多年科研心血的结晶。我特别留意了“导论”二字,它意味着这本书应该为初学者搭建起坚实的知识台阶,从基础的电磁波传播理论讲起,逐步深入到网络化架构下的威胁分析。理想状态下,它应该能清晰地界定“BF”可能指代的特定技术路线或者体系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知地图。如果能配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哪怕是基于经典场景的推演,都会大大增强可读性。比如,某个假想的未来预警系统遭受协同攻击时,这本书中的理论指导如何帮助我们快速定位薄弱环节,并制定出反制措施,这才是硬核教材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