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5G:开启未来无线通信创新之路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赵绍刚 |
| 定价: | 68.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12131041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对5G无线系统的五大关键技术——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技术、新型波形、毫米波通信、轨道角动量复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对5G无线网络关键技术有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先对5G网络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对5G系统的需求有个基本了解,然后对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技术、新型波形技术、毫米波通信、轨道角动量复用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
| 目录 | |
| 第1章 5G简介:无线网关键技术1 1.1 为什么需要5G1 1.2 什么是5G6 1.3 5G的应用8 1.4 5G标准化9 1.5 5G的挑战10 1.6 5G网络关键技术12 1.6.1 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技术14 1.6.2 新型多址技术15 1.6.3 新型波形技术17 1.6.4 全频谱接入:毫米波技术19 1.6.5 基于轨道角度动量的传输技术20 1.7 小结21 参考文献21 第2章 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23 2.1 大MIMO系统的优势24 2.2 大维度下的信道硬化25 2.3 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法28 2.3.1 独立空间维度的有效性28 2.3.2 大量天线和RF链路的放置29 2.3.3 低复杂度的大MIMO信号处理30 2.3.4 多小区作32 参考文献33 第3章 大MIMO系统的编码与检测34 3.1 空间复用35 3.2 空时编码36 3.2.1 空时分组码37 3.2.2 高码率NO-STBC39 3.2.3 基于循环可除代数(Cyclic Division Algebras,CDA)的 NO-STBC39 3.3 空间调制41 3.3.1 SM机制41 3.3.2 SSK42 3.3.3 GSM43 3.4 大MIMO系统信号检测48 3.5 系统模型51 3.6 测52 3.7 线性检测53 3.7.1 MF检测器53 3.7.2 ZF检测器54 3.7.3 MMSE检测器55 3.8 干扰抵消56 3.8.1 V-BLAST检测器56 3.9 LR辅助的线性检测58 3.9.1 LR辅助的检测58 3.9.2 SA算法59 3.10 球译码64 3.10.1 算法65 参考文献69 第4章 大MIMO系统信道模型70 4.1 分析信道模型71 4.1.1 基于空间相关的信道模型71 4.1.2 基于传播的信道模型75 4.2 空间相关对大MIMO性能的影响79 4.2.1 针孔效应81 4.2.2 空间相关对局部搜索检测器性能的影响81 4.3 信道模型标准化84 4.3.1 IEEE 802.11 WiFi模型86 4.3.2 3GPP LTE模型87 4.4 大MIMO系统测量活动89 4.4.1 12×15MIMO室内测量89 4.4.2 16×16MIMO都市室外测量90 4.4.3 32×64室内测量91 4.4.4 16×16室内测量91 4.4.5 16×32室内测量91 4.4.6 24×24和36×36MIMO立方体92 4.4.7 8×16室外到室内测量93 4.4.8 128天线阵列的测量94 4.5 紧凑天线阵列95 4.5.1 PIFA96 4.5.2 PIFA作为阵元的紧凑天线阵列98 4.5.3 MIMO立方体98 参考文献100 第5章 非正交多用户叠加与共享多址技术101 5.1 引言101 5.2 非正交多用户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征102 5.2.1 非正交多用户叠加改善频谱效率102 5.2.2 非正交多用户多址技术支持大连接105 5.3 下行非正交多用户传输107 5.3.1 无Gray映射的直接叠加107 5.3.2 具有Gray映射的叠加108 5.4 上行非正交多址技术117 5.4.1 LDS-CDMA/OFDM118 5.4.2 SCMA119 5.4.3 MUSA122 5.4.4 PDMA129 参考文献131 第6章 非正交多址(NOMA)概念与设计133 6.1 引言133 6.2 NOMA概念134 6.2.1 下行NOMA134 6.2.2 上行NOMA137 6.3 NOMA优势和驱动力139 6.4 NOMA接口设计140 6.4.1 下行NOMA140 6.4.2 上行NOMA142 6.5 对MIMO的支持145 6.5.1 下行NOMA145 6.5.2 上行NOMA148 6.6 NOMA性能评估150 6.6.1 下行NOMA150 6.6.2 上行NOMA157 6.7 小结162 参考文献163 第7章 5G中的新波形技术165 7.1 新波形165 7.1.1 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Multi Carrier,FBMC)166 7.1.2 通用滤波多载波(Universal Filtere |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探个究竟”的心态,毕竟“未来无线通信创新之路”这种标题听起来就挺宏大的。我个人背景偏向于应用层面的理解,对底层物理层面的深入研究兴趣稍减。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成功地抓住了我。它的行文节奏非常紧凑,没有拖沓之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框架,能够将看似分散的技术点——比如毫米波、大规模MIMO、网络切片——巧妙地编织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网络智能化和边缘计算结合的段落。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重塑传统行业,比如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潜力。这种从技术核心向应用前景的辐射性阐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将这些技术视为孤立的研发项目,而是视为推动社会效率革命的关键驱动力。对于那些希望将技术创新与商业价值紧密挂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工具和前瞻性的视角,远超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的价值。
评分我之前读过几本关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入门读物,但很多都停留在“概念介绍”的层面,缺乏对技术演进的深层驱动力的分析。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创新之路”的解读。它没有把技术发展描绘成一条笔直向上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岔路口和权衡。例如,在探讨网络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SDN)时,作者细致地分析了标准化过程中的博弈,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诉求差异。这种剖析“幕后故事”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厚度。它让我明白了,任何一项伟大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背后都涉及工程的妥协、标准的制定以及经济效益的考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视角来看待技术进步,它不仅仅是技术规格的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工程。读完后,我对未来技术政策的制定也多了一层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决定一切。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尤其对于技术书籍,如果排版混乱、图示模糊,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可以说达到了行业内的一流水准。纸张的质感很好,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其插图和流程图的设计。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附注,更是对复杂概念的二次提炼。比如,在解释波束赋形(Beamforming)原理时,那张动态效果极佳的示意图,瞬间就让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可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者对读者的尊重。此外,全书的索引和术语对照表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概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便利。它让阅读过程中的“卡顿”降到了最低,保证了知识吸收的连贯性。可以说,从实体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它让学习新知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科技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简洁的线条,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我是一个对技术发展趋势非常敏感的人,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彻底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底层技术。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宏观把握和微观解析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没有陷入过度晦涩的公式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将一个看似复杂的前沿领域,拆解成了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脉络。特别是关于网络架构演进的那几章,简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导航图,指引着我从现有的4G/LTE平台,一步步走向那个万物互联的宏伟蓝图。作者对技术瓶颈的剖析相当到位,绝非那种浮于表面的赞美之词,而是直面挑战,比如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低延迟通信的实现难度,以及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的伦理困境。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论述深信不疑。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让人看完后,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将如何发展”的深度阅读体验,非常适合希望系统性梳理现代通信技术全貌的专业人士或高级爱好者。
评分作为一名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的现代读者,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的信息密度和逻辑的严密性。许多技术书籍为了追求通俗易懂,会牺牲掉关键的技术细节,导致读者在实际应用中找不到落脚点。这本书则不然,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关键的技术节点上会毫不吝啬地提供深入的分析。例如,在讨论无线信道估计的复杂性时,作者提供了一个兼顾理论深度和工程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概述,这对我后续进行相关模块的初步设计有极大的启发。而且,全书的引用和参考资料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如果我想对某个特定的理论深入挖掘,都有清晰的源头可以追溯。这种既能提供清晰的“大图景”,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微观蓝图”的特点,使得这本书的保质期非常长。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会成为我工作台面上随时可以翻阅的工具书和灵感来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