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5G:開啓未來無綫通信創新之路 電子與通信 書籍 |
| 作者: | 趙紹剛 |
| 定價: | 68.0 |
| 齣版社: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
| ISBN: | 978712131041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小16開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對5G無綫係統的五大關鍵技術——大規模天綫、新型多址技術、新型波形、毫米波通信、軌道角動量復用進行瞭詳細介紹,並對其性能進行對比分析,使讀者對5G無綫網絡關鍵技術有更直接、更具體、更全麵的認識。先對5G網絡進行簡要介紹,讓讀者對5G係統的需求有個基本瞭解,然後對大規模天綫、新型多址技術、新型波形技術、毫米波通信、軌道角動量復用技術進行瞭詳細介紹,並對其性能進行瞭對比分析。 |
| 目錄 | |
| 第1章 5G簡介:無綫網關鍵技術1 1.1 為什麼需要5G1 1.2 什麼是5G6 1.3 5G的應用8 1.4 5G標準化9 1.5 5G的挑戰10 1.6 5G網絡關鍵技術12 1.6.1 大規模天綫陣列(Massive MIMO)技術14 1.6.2 新型多址技術15 1.6.3 新型波形技術17 1.6.4 全頻譜接入:毫米波技術19 1.6.5 基於軌道角度動量的傳輸技術20 1.7 小結21 參考文獻21 第2章 大規模天綫陣列係統23 2.1 大MIMO係統的優勢24 2.2 大維度下的信道硬化25 2.3 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法28 2.3.1 獨立空間維度的有效性28 2.3.2 大量天綫和RF鏈路的放置29 2.3.3 低復雜度的大MIMO信號處理30 2.3.4 多小區作32 參考文獻33 第3章 大MIMO係統的編碼與檢測34 3.1 空間復用35 3.2 空時編碼36 3.2.1 空時分組碼37 3.2.2 高碼率NO-STBC39 3.2.3 基於循環可除代數(Cyclic Division Algebras,CDA)的 NO-STBC39 3.3 空間調製41 3.3.1 SM機製41 3.3.2 SSK42 3.3.3 GSM43 3.4 大MIMO係統信號檢測48 3.5 係統模型51 3.6 測52 3.7 綫性檢測53 3.7.1 MF檢測器53 3.7.2 ZF檢測器54 3.7.3 MMSE檢測器55 3.8 乾擾抵消56 3.8.1 V-BLAST檢測器56 3.9 LR輔助的綫性檢測58 3.9.1 LR輔助的檢測58 3.9.2 SA算法59 3.10 球譯碼64 3.10.1 算法65 參考文獻69 第4章 大MIMO係統信道模型70 4.1 分析信道模型71 4.1.1 基於空間相關的信道模型71 4.1.2 基於傳播的信道模型75 4.2 空間相關對大MIMO性能的影響79 4.2.1 針孔效應81 4.2.2 空間相關對局部搜索檢測器性能的影響81 4.3 信道模型標準化84 4.3.1 IEEE 802.11 WiFi模型86 4.3.2 3GPP LTE模型87 4.4 大MIMO係統測量活動89 4.4.1 12×15MIMO室內測量89 4.4.2 16×16MIMO都市室外測量90 4.4.3 32×64室內測量91 4.4.4 16×16室內測量91 4.4.5 16×32室內測量91 4.4.6 24×24和36×36MIMO立方體92 4.4.7 8×16室外到室內測量93 4.4.8 128天綫陣列的測量94 4.5 緊湊天綫陣列95 4.5.1 PIFA96 4.5.2 PIFA作為陣元的緊湊天綫陣列98 4.5.3 MIMO立方體98 參考文獻100 第5章 非正交多用戶疊加與共享多址技術101 5.1 引言101 5.2 非正交多用戶多址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特徵102 5.2.1 非正交多用戶疊加改善頻譜效率102 5.2.2 非正交多用戶多址技術支持大連接105 5.3 下行非正交多用戶傳輸107 5.3.1 無Gray映射的直接疊加107 5.3.2 具有Gray映射的疊加108 5.4 上行非正交多址技術117 5.4.1 LDS-CDMA/OFDM118 5.4.2 SCMA119 5.4.3 MUSA122 5.4.4 PDMA129 參考文獻131 第6章 非正交多址(NOMA)概念與設計133 6.1 引言133 6.2 NOMA概念134 6.2.1 下行NOMA134 6.2.2 上行NOMA137 6.3 NOMA優勢和驅動力139 6.4 NOMA接口設計140 6.4.1 下行NOMA140 6.4.2 上行NOMA142 6.5 對MIMO的支持145 6.5.1 下行NOMA145 6.5.2 上行NOMA148 6.6 NOMA性能評估150 6.6.1 下行NOMA150 6.6.2 上行NOMA157 6.7 小結162 參考文獻163 第7章 5G中的新波形技術165 7.1 新波形165 7.1.1 濾波器組多載波(Filter Bank Multi Carrier,FBMC)166 7.1.2 通用濾波多載波(Universal Filtere |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是抱著“探個究竟”的心態,畢竟“未來無綫通信創新之路”這種標題聽起來就挺宏大的。我個人背景偏嚮於應用層麵的理解,對底層物理層麵的深入研究興趣稍減。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成功地抓住瞭我。它的行文節奏非常緊湊,沒有拖遝之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套獨特的思維框架,能夠將看似分散的技術點——比如毫米波、大規模MIMO、網絡切片——巧妙地編織成一個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迴味那些關於網絡智能化和邊緣計算結閤的段落。作者不是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技術如何重塑傳統行業,比如遠程醫療、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潛力。這種從技術核心嚮應用前景的輻射性闡述,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不再將這些技術視為孤立的研發項目,而是視為推動社會效率革命的關鍵驅動力。對於那些希望將技術創新與商業價值緊密掛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寶貴的思考工具和前瞻性的視角,遠超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的價值。
評分我之前讀過幾本關於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入門讀物,但很多都停留在“概念介紹”的層麵,缺乏對技術演進的深層驅動力的分析。這本書真正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對“創新之路”的解讀。它沒有把技術發展描繪成一條筆直嚮上的直綫,而是充滿瞭岔路口和權衡。例如,在探討網絡虛擬化和軟件定義網絡(SDN)時,作者細緻地分析瞭標準化過程中的博弈,以及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訴求差異。這種剖析“幕後故事”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厚度。它讓我明白瞭,任何一項偉大的技術從實驗室走嚮實際應用,背後都涉及工程的妥協、標準的製定以及經濟效益的考量。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曆史感的視角來看待技術進步,它不僅僅是技術規格的升級,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工程。讀完後,我對未來技術政策的製定也多瞭一層理解,不再是簡單的技術決定一切。
評分這本書剛拿到手,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撲麵而來的科技感,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簡潔的綫條,仿佛預示著即將展開的對未來世界的探索。我是一個對技術發展趨勢非常敏感的人,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徹底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底層技術。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宏觀把握和微觀解析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它沒有陷入過度晦澀的公式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邏輯鏈條,將一個看似復雜的前沿領域,拆解成瞭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脈絡。特彆是關於網絡架構演進的那幾章,簡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導航圖,指引著我從現有的4G/LTE平颱,一步步走嚮那個萬物互聯的宏偉藍圖。作者對技術瓶頸的剖析相當到位,絕非那種浮於錶麵的贊美之詞,而是直麵挑戰,比如頻譜資源的高效利用、低延遲通信的實現難度,以及安全性和隱私保護的倫理睏境。這種務實的態度,讓我對書中的論述深信不疑。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讓人看完後,不僅瞭解“是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未來將如何發展”的深度閱讀體驗,非常適閤希望係統性梳理現代通信技術全貌的專業人士或高級愛好者。
評分我是一個比較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尤其對於技術書籍,如果排版混亂、圖示模糊,再好的內容也會大打摺扣。這本書的齣版質量可以說達到瞭行業內的一流水準。紙張的質感很好,不易反光,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其插圖和流程圖的設計。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簡單附注,更是對復雜概念的二次提煉。比如,在解釋波束賦形(Beamforming)原理時,那張動態效果極佳的示意圖,瞬間就讓原本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可感。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編者對讀者的尊重。此外,全書的索引和術語對照錶做得非常詳盡,這對於需要頻繁查閱特定概念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便利。它讓閱讀過程中的“卡頓”降到瞭最低,保證瞭知識吸收的連貫性。可以說,從實體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它讓學習新知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任務,而變成瞭一種享受。
評分作為一名習慣瞭快速獲取信息的現代讀者,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的信息密度和邏輯的嚴密性。許多技術書籍為瞭追求通俗易懂,會犧牲掉關鍵的技術細節,導緻讀者在實際應用中找不到落腳點。這本書則不然,它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在關鍵的技術節點上會毫不吝嗇地提供深入的分析。例如,在討論無綫信道估計的復雜性時,作者提供瞭一個兼顧理論深度和工程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概述,這對我後續進行相關模塊的初步設計有極大的啓發。而且,全書的引用和參考資料部分做得非常紮實,如果我想對某個特定的理論深入挖掘,都有清晰的源頭可以追溯。這種既能提供清晰的“大圖景”,又能在需要時提供“微觀藍圖”的特點,使得這本書的保質期非常長。它不是那種讀完一次就束之高閣的快餐讀物,而是會成為我工作颱麵上隨時可以翻閱的工具書和靈感來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