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老辞海,1936 | ||
| 作者 | :舒新城 沈颐 徐元诰 张相 | ||
| 定价 | 980.0元 | ||
| ISBN号 | 9787513317580 |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8000000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辞海》是我一部的的综合性工具书,是我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辞书。1915年,《辞海》由中近代教育、出版陆费逵动议编纂。从1915年开始,至1936年开始出版,至今已出六版。版分为上下册,上册于1936年11月出版,下册于次年8月出版。分甲、乙、丙、丁、戊五种,开本、用纸、定价有所不同。《老辞海,1936》是由版《辞海》甲种本原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
| 编辑推荐 | |
| 《辞海》,词典中的,覆盖内容**,民狂销百万,为藏书、图书馆、专业人士案头。取《辞源》之所长而又有所创造,在词典出版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辞海》是我一部的的综合性工具书,它服务了一代又一代中读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我辞书出版史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49年之前,《辞海》**版发行量在一百万部以上,其编撰质量广为学者称颂。 1936年版的《辞海》收词范围不仅着眼历史典籍中的旧词,且囊括了当时的一些重大事件。在初版《辞海》里,一大批政治词目收入其中,保持了民族立场。如“塘沽协定”词条称:“日军自九一八(参阅九一八之役)起,侵占我辽、吉、热、黑四省后,又陆续向关内进兵,威胁平、津……”;“山东问题”词条称:“民四年,欧战初起,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占领胶州青岛以及胶济路……”。这些词条,体现了当日救亡图存的气氛,于来看,更显当时编撰者的不易。 1936年版《辞海》不受当时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影响,编写的条目忠于历史和史实。 1936年版《辞海》采用正体字书写,虽是一部工具书,却让人感受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书为1936年版《辞海》的原大典藏版,在《辞海》启动百年纪念之际,版《老辞海,1936》旨在向一代代服务于《辞海》编校的学者们致敬,并将《辞海》精神薪火传承。 |
| 作者介绍 | |
| 舒新城(1893—1960) 湖南溆浦人,著有《留学史》、《教育思想史》等。1928年任《辞海》主编。1936年正式出版了《辞海》版。1960年在上海病逝。 徐元诰(1878—1955) 江西吉安人。1913年9月寄居上海。除主编《中华大字典》和倡修《辞海》外,著有《管子释疑》、《说文》、《法学通论》、《民主》等。 张相(1877—1945),浙江杭州人。中语言文字学。他是晚清词人谭复堂的学生,骈文诗词都好,有“钱塘才子”之称,是个学者型人物。' |
| 序言 | |
从学术史的角度切入,这部1936年的《老辞海》无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构建努力的缩影。我们必须将它放置在那个“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当时,如何用既能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能有效吸收外来新知的新式语言体系来定义世界,是摆在所有学者面前的难题。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编纂者们在应对这个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巨大张力——既要尊重浩瀚的古籍传统,又要拥抱新兴的科学概念。这种双向的努力,使得某些词条的释义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混合态”,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白话的直白,甚至能从中捕捉到早年译介西方学术名词时特有的那种谨慎和摸索。这种动态的语言景观,是后来的标准化辞书所无法复刻的。它记录了现代汉语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关键一跃,对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学和文化史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比任何理论分析都更具现场感。
评分这部《老辞海》的1936年版本,对于任何一个对民国时期学术风貌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绕不开的宝藏。初次捧读,那泛黄的书页和淡淡的油墨香气,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标准上的那种独特的时代烙印。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彼时知识分子对于“何为经典”、“何为有效知识”的集体思考与取舍。那些被收入的词条,很多在今天的标准化语境下或许显得有些过时或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但正是这些“过时”之处,才凸显了其史料价值。例如,对于某些传统技艺、地方方言乃至旧时官制术语的详尽解释,其深度和细致程度,远非现代那些追求简洁高效的辞书所能比拟。翻阅时,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追古的沉思:在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年代,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等大家是如何协调分工,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实用性的?每一次的查阅,都像是一次与这些前辈学者的无声对话,体会他们治学时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绝不是一部可以轻易被速查取代的冷冰冰的工具,它是有温度、有呼吸的文化遗存。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部大部头最令人着迷的一点,在于它对“意境”和“情志”的收录与阐释。现代的工具书往往将重点放在硬核的科技名词和明确的社会定义上,而《老辞海》却毫不吝啬篇幅去解释那些难以量化的文化概念。比如,对于“清雅”、“萧索”、“境界”这类词语的界定,它往往不是给出僵硬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典故和诗词引用,构建起一种可供体会的氛围。这使得查阅过程不再是冷冰冰的任务,而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漫游。当你查找某个词时,你得到的不仅是一个词义,而是一段嵌入了历史情感的文化脉络。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我常常在查找工作相关的术语后,无意间翻到某个古典词条,便会因此沉醉许久,这是一种被知识主动吸引的体验,远超普通工具书的功能性满足。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装帧与版式设计,我不得不说,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和严谨的匠心。那种内敛而不失庄重的排版,墨色的浓淡处理,以及字体的选择,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书籍制作工艺的顶峰水平。阅读体验是极其舒适的,虽然纸张不如现代的铜版纸光滑,但其特有的纹理和厚度,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带来强烈的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编纂逻辑,似乎隐藏着一种超越纯粹的字母或笔画排序的内在脉络。我感觉它更倾向于知识的体系化构建,而非简单的信息堆砌。比如,某些词条之间的相互指涉和引用的设计,精妙地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这要求读者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查找,而是需要主动地去探索和连接概念。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旧式治学方法的回归和体认。我曾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仅仅梳理其中关于古代哲学流派的相互关系,发现它提供的线索,比许多现代的教科书都要清晰和立体,因为它的解释中自带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评分严格来说,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浅尝辄止。它的重量和篇幅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读者的“筛选”机制——只有真正愿意沉下心来的人,才能体会到它深藏的馈赠。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人物和地名时的那种求真精神。在那个信息校验困难的年代,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准确性和详实度,实属不易。对于每一个重要的人名,编纂者似乎都竭尽所能地追溯其生平、著作以及社会影响,这种对“人”的重视,赋予了这部工具书一种“人文关怀”的底色。它告诉你,每一个词语背后,都站立着历史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对比时下各种信息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重温《老辞海》,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数字排毒”。它教会我,真正的知识积累,是需要时间和耐性的,它提供的知识结构是稳固的、有根基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即时信息。购买并拥有它,与其说是为了查阅,不如说是为了在喧嚣中,为自己的书架上树立一座沉思的丰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