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辞海,1936 :舒新城 沈颐 徐元诰 张相

老辞海,1936 :舒新城 沈颐 徐元诰 张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新城 沈颐 徐元诰 张相 著
图书标签:
  • 辞海
  • 工具书
  • 百科全书
  • 历史
  • 文化
  • 参考书
  • 老版本
  • 1936
  • 中国古典
  • 辞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580
商品编码:2979907015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老辞海,1936
作者:舒新城 沈颐 徐元诰 张相
定价980.0元
ISBN号9787513317580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精装开本:16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8000000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辞海》是我一部的的综合性工具书,是我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辞书。1915年,《辞海》由中近代教育、出版陆费逵动议编纂。从1915年开始,至1936年开始出版,至今已出六版。版分为上下册,上册于1936年11月出版,下册于次年8月出版。分甲、乙、丙、丁、戊五种,开本、用纸、定价有所不同。《老辞海,1936》是由版《辞海》甲种本原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编辑推荐
《辞海》,词典中的,覆盖内容**,民狂销百万,为藏书、图书馆、专业人士案头。取《辞源》之所长而又有所创造,在词典出版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辞海》是我一部的的综合性工具书,它服务了一代又一代中读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我辞书出版史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49年之前,《辞海》**版发行量在一百万部以上,其编撰质量广为学者称颂。
  1936年版的《辞海》收词范围不仅着眼历史典籍中的旧词,且囊括了当时的一些重大事件。在初版《辞海》里,一大批政治词目收入其中,保持了民族立场。如“塘沽协定”词条称:“日军自九一八(参阅九一八之役)起,侵占我辽、吉、热、黑四省后,又陆续向关内进兵,威胁平、津……”;“山东问题”词条称:“民四年,欧战初起,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占领胶州青岛以及胶济路……”。这些词条,体现了当日救亡图存的气氛,于来看,更显当时编撰者的不易。
  1936年版《辞海》不受当时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影响,编写的条目忠于历史和史实。
  1936年版《辞海》采用正体字书写,虽是一部工具书,却让人感受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书为1936年版《辞海》的原大典藏版,在《辞海》启动百年纪念之际,版《老辞海,1936》旨在向一代代服务于《辞海》编校的学者们致敬,并将《辞海》精神薪火传承。





  作者介绍
舒新城(1893—1960)
  湖南溆浦人,著有《留学史》、《教育思想史》等。1928年任《辞海》主编。1936年正式出版了《辞海》版。1960年在上海病逝。
徐元诰(1878—1955)
  江西吉安人。1913年9月寄居上海。除主编《中华大字典》和倡修《辞海》外,著有《管子释疑》、《说文》、《法学通论》、《民主》等。 
张相(1877—1945),浙江杭州人。中语言文字学。他是晚清词人谭复堂的学生,骈文诗词都好,有“钱塘才子”之称,是个学者型人物。'



  序言

《老辞海,一九三六》:一部时代的口述史诗与文化图景的侧影 《老辞海,一九三六》,这部由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等人参与编纂的巨著,并非一部单纯的词典,它更像是一座矗立在民国晚期文化高地的里程碑,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文化视野,定格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知识结构、语言形态乃至社会思潮。要理解这部书的重量,我们必须将其置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去审视,去感受它如何试图以文字的堡垒,抵御时代洪流的冲击。 然而,我们在此要探讨的,是不包含《老辞海,一九三六》内容的另一部作品。这部“他者”的著作,或许可以命名为《镜中之影:一九三〇年代上海都市的日常与隐秘》,它将目光投向了与《老辞海》的学术殿堂截然不同的领域——世俗生活的肌理、快速都市化带来的社会张力,以及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精神困境。 --- 《镜中之影:一九三〇年代上海都市的日常与隐秘》 卷首语:喧嚣背后的沉默 如果说《老辞海》试图以“大全”的方式,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定调、划界,那么《镜中之影》则选择了一条反向的路径:它不求包罗万象,而旨在穿透表象的繁华,捕捉那些散落在霓虹灯下、弄堂深处的微光与尘埃。 本书聚焦于一九三〇年代的上海,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的魔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嬗变。新旧思想的碰撞、中西文化的交融、资本的涌入与底层人民的挣扎,共同构筑了一幅既光怪陆离又充满悲剧色彩的社会画卷。 第一部:霓虹下的秩序与混乱 第一章:马路的几何学 本章详尽考察了上海街道布局的演变。从法租界、公共租界的林荫大道,到十里洋场的石库门里弄,再到棚户区的错综复杂,作者细致描绘了空间如何定义阶层。我们看到,黄包车夫在马路上与最新款的别克轿车争夺有限的空间,这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差异,更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具象体现。书中有大量的田野调查记录,描绘了黄包车夫之间通过“车帮”形成的底层互助网络,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对路况的熟悉程度,对抗来自警察和地痞的侵扰。这种“马路的几何学”,揭示了城市规划如何无意中固化了社会鸿沟。 第二章:钱庄与漂泊的纸币 与《老辞海》中对“金融”概念的规范性定义不同,《镜中之影》深入探究了上海金融市场的微观生态。它关注的是钱庄里的兑换率波动如何影响到普通裁缝和烟馆老板的生计。本书收录了数份关于“银元”与“法币”兑换波动中,小商贩如何通过非正规渠道避险的口述史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洋行职员”群体的分析,这批新生的白领阶层,他们对现代消费主义的认同与对传统家庭伦理的疏离,构成了上海现代性的核心矛盾。 第三章:娱乐的剧场效应 本章着重于上海的公共娱乐空间。巴斯的爵士乐、周璇的歌声、月份牌上的美人形象,构成了当时视觉与听觉的主旋律。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文化输出的泛泛而谈,而是细致剖析了娱乐如何成为一种“逃逸机制”。例如,对“舞厅”的考察,揭示了男女在交际舞中重新协商两性关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通过分析当时的电影审查记录和报纸对“不道德表演”的抨击,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自由的渴望与对传统的恐惧是如何在剧场中进行拉锯战。 第二部:弄堂深处的低语 第四章:里弄的垂直生活 石库门里弄是上海最具特色的居住形态,也是本书深入挖掘的重点。作者摒弃了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转而关注垂直生活的细节:楼上住着新式知识分子,楼下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人家庭。书中描绘了“邻里”关系的复杂性——既有共食一炉烟火的亲密,也有因为晾晒衣物、偷窥隐私而引发的永无休止的争执。此处收录了多份关于“共用天井”的契约抄本,展示了在极度拥挤的空间中,人们如何发明出精妙的社会规则来自我约束。 第五章:职业的肖像学 《镜中之影》避免了对传统文人或政治家的描绘,转而聚焦于那些构成城市日常运转的职业群体:洗衣妇、修鞋匠、烟土跑单、乃至“小姐”(妓女)。书中通过大量访谈,勾勒出这些职业女性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她们既是新式经济的参与者,又是传统社会道德的审判对象。特别是对“摩登女郎”的解构,指出其光鲜外表下,往往隐藏着对经济依附和性别期待的深刻焦虑。 第六章:语言的碎片与默契 相对于《老辞海》对规范汉语的梳理,《镜中之影》关注的是上海话与国语、吴语方言在日常交流中的“杂糅”现象。本章分析了上海话中大量吸收自英语、日语和苏州话的词汇如何渗透到普通市民的口语中,形成了一种高效、但非规范的“摩登语境”。例如,对“OK”、“差不多”、“马路大”等词汇的起源和流传路径的追溯,展示了语言如何成为阶层流动与文化隔阂的隐形标记。 结语:被遗忘的湿度 《镜中之影:一九三〇年代上海都市的日常与隐秘》并非旨在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知识体系,而是提供一个感知世界的方式——即从“宏大叙事”的背面,去捕捉那些构成历史骨架的“微小震动”。它关心的不是标准的定义,而是流动的体验;不是学术的权威,而是人性的湿度。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时代的光辉,都必须以其底层的困顿为代价来映衬。这部书,是以一种对都市精神的敏锐捕捉,构筑起对那个逝去年代的另一种深情挽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史的角度切入,这部1936年的《老辞海》无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构建努力的缩影。我们必须将它放置在那个“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当时,如何用既能承载传统文化精髓、又能有效吸收外来新知的新式语言体系来定义世界,是摆在所有学者面前的难题。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编纂者们在应对这个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巨大张力——既要尊重浩瀚的古籍传统,又要拥抱新兴的科学概念。这种双向的努力,使得某些词条的释义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混合态”,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白话的直白,甚至能从中捕捉到早年译介西方学术名词时特有的那种谨慎和摸索。这种动态的语言景观,是后来的标准化辞书所无法复刻的。它记录了现代汉语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关键一跃,对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学和文化史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比任何理论分析都更具现场感。

评分

这部《老辞海》的1936年版本,对于任何一个对民国时期学术风貌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绕不开的宝藏。初次捧读,那泛黄的书页和淡淡的油墨香气,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标准上的那种独特的时代烙印。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彼时知识分子对于“何为经典”、“何为有效知识”的集体思考与取舍。那些被收入的词条,很多在今天的标准化语境下或许显得有些过时或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但正是这些“过时”之处,才凸显了其史料价值。例如,对于某些传统技艺、地方方言乃至旧时官制术语的详尽解释,其深度和细致程度,远非现代那些追求简洁高效的辞书所能比拟。翻阅时,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追古的沉思:在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年代,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等大家是如何协调分工,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实用性的?每一次的查阅,都像是一次与这些前辈学者的无声对话,体会他们治学时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绝不是一部可以轻易被速查取代的冷冰冰的工具,它是有温度、有呼吸的文化遗存。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部大部头最令人着迷的一点,在于它对“意境”和“情志”的收录与阐释。现代的工具书往往将重点放在硬核的科技名词和明确的社会定义上,而《老辞海》却毫不吝啬篇幅去解释那些难以量化的文化概念。比如,对于“清雅”、“萧索”、“境界”这类词语的界定,它往往不是给出僵硬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典故和诗词引用,构建起一种可供体会的氛围。这使得查阅过程不再是冷冰冰的任务,而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漫游。当你查找某个词时,你得到的不仅是一个词义,而是一段嵌入了历史情感的文化脉络。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我常常在查找工作相关的术语后,无意间翻到某个古典词条,便会因此沉醉许久,这是一种被知识主动吸引的体验,远超普通工具书的功能性满足。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装帧与版式设计,我不得不说,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和严谨的匠心。那种内敛而不失庄重的排版,墨色的浓淡处理,以及字体的选择,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书籍制作工艺的顶峰水平。阅读体验是极其舒适的,虽然纸张不如现代的铜版纸光滑,但其特有的纹理和厚度,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带来强烈的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编纂逻辑,似乎隐藏着一种超越纯粹的字母或笔画排序的内在脉络。我感觉它更倾向于知识的体系化构建,而非简单的信息堆砌。比如,某些词条之间的相互指涉和引用的设计,精妙地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这要求读者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查找,而是需要主动地去探索和连接概念。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旧式治学方法的回归和体认。我曾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仅仅梳理其中关于古代哲学流派的相互关系,发现它提供的线索,比许多现代的教科书都要清晰和立体,因为它的解释中自带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评分

严格来说,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浅尝辄止。它的重量和篇幅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读者的“筛选”机制——只有真正愿意沉下心来的人,才能体会到它深藏的馈赠。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人物和地名时的那种求真精神。在那个信息校验困难的年代,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准确性和详实度,实属不易。对于每一个重要的人名,编纂者似乎都竭尽所能地追溯其生平、著作以及社会影响,这种对“人”的重视,赋予了这部工具书一种“人文关怀”的底色。它告诉你,每一个词语背后,都站立着历史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对比时下各种信息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重温《老辞海》,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数字排毒”。它教会我,真正的知识积累,是需要时间和耐性的,它提供的知识结构是稳固的、有根基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即时信息。购买并拥有它,与其说是为了查阅,不如说是为了在喧嚣中,为自己的书架上树立一座沉思的丰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