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研究
定价:39.80元
作者:兰旭凌,沈霞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9013139
字数:
页码:3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研究》以购买公共服务为切入点,在风险管理的视角与思维框架之下,详细解读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在不同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风险产生的影响、风险的发生机理、风险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对购买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控制,为完善公共服务购买法律法规、规范公共服务购买程序、规避公共服务购买危境有重要的政策价值。
目录
章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政社合作
二、危境与危境规避管理
三、研究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意义
四、本书主要内容构成
第二章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现状
节 发达国家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状况
一、发达国家政社合作状况
二、发达国家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
第二节 中国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
一、我国政社合作的实践探索
二、政社合作的危境规避管理
三、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理论基础
节 政社合作的理论依据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合作治理理论
第二节 政社合作风险规避管理理论基础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风险治理理论
第三节 相关理论对深化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启示
一、完善法律与制度,降低政社合作中的经济危境
二、理性对待合作绩效评估,防止社会不公平危境发生
三、充分发挥公民在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中的主体价值
四、将公共利益实现作为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核心标准
五、强调并理性对待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中的责任性
六、加强危境防控,重点关注“经济人”理性下的自利行为危境
七、加强信息公开,减少政社合作中的委托-代理危境
八、构建完整框架,系统推进危境规避
第四章 公共性与公共危境
节 公共性内涵
一、什么是公共性
二、的公共性特征
三、政社合作中的公共性表征
第二节 公共性缺失带来的政社合作危境
一、什么是公共性缺失
二、公共性缺失下的行为偏差
三、公共性缺失带来的政社合作危境及其表现
第五章 政社合作的危境形成
节 政社合作危境形成的源点
一、政社合作的构成
二、政社合作主要环节中的危境源分析
第二节 政社合作危境形成的阶段
一、政社合作危境形成的节点
二、政社合作各环节的危境因素
第三节 政社合作危境的形成
一、政社合作危境形成的源头
二、政社合作危境形成的外部驱动力
三、政社合作危境的内部推动力
第六章 政社合作的危境识别
节 危境识别概述
一、何为危境识别
二、危境识别的程序
三、影响危境识别的因素
第二节 危境识别的基本方法
一、专家调查法
二、危境树分析法
三、危境与可操作性研究
四、情景分析法
五、流程图法
第三节 政社合作的危境识别
一、政社合作危境识别中的关键危境指标法及其运用
二、政社合作危境识别的主要层面
三、政社合作危境识别的基本流程
四、政社合作中的关键危境因素识别
第七章 政社合作的危境评估
节 危境评估概述
一、危境评估的概念
二、危境评估中的危境链
三、危境等级评定
四、危境评估的程序
五、危境评估的方法
第二节 政社合作危境评估框架
一、政社合作危境评估要以合同、责任、义务与协议作为切入点
二、政社合作危境评估要关注不同危境因素及其来源
第三节 政社合作危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政社合作危境评估指标设计的原则
二、政社合作危境评估指标选取的标准
三、政社合作危境评估指标的选择依据
四、政社合作危境评估指标筛选结果
第四节 政社合作危境等级与重要程度的评估
一、政社合作危境评估层次分解与判断矩阵建立
二、政社合作危境评估的模型构建与结果计算
第六节 政社合作危境评估的实证运用
一、实证数据来源与背景
二、四川省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危境识别分析
三、四川省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危境评价分析
第八章 政社合作的危境规避决策
节 危境规避决策概述
一、危境规避决策的概念
二、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的特征
三、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的分类
第二节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的程序与方法
一、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的模式
二、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程序
三、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方法
第三节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策略
一、危境的控制管理
二、财务型危境规避管理
第四节 完善我国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机制的思考
一、构建本土化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机制
二、完善政社合作危境规避决策机制的实施路径
第九章 政社合作的危境监控
节 政社合作危境监控概述
一、危境监控的含义
二、政社合作危境监控的原理与依据
第二节 政社合作危境监控流程
一、建立并完善政社合作危境监控的体制机制
二、对危境监控对象进行分类并确定监控对象
三、划分并明晰危境监控的责任边界
四、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危境监控方案
五、对危境监控方案的实施到位
六、危境监控结果的跟踪与反馈
第三节 政社合作危境监控的具体实施
一、政社合作危境监控的技术
二、政社合作危境监控工具
三、政社合作危境监控的措施
第十章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创新探索
节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反思
一、政社合作中的伦理失范与伦理危境
二、政社合作中的制度障碍与制度惯性危境
三、危境规避管理能力与政社合作的能力性危境
四、的协调和合作与政社合作的系统性、操作性危境
第二节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完善
一、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需要借助多学科合力
二、意识的改变是提升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前提条件
三、行政伦理与责任重构是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核心要素
四、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节 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技术创新与发展
一、信息化时代下政社合作危境识别技术与方法的创新
二、借助网络化优势创新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第四节 政社合作的社会合作实践路径创新
一、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土壤”
二、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合作的能力
三、增强社会组织担当社会责任的能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包装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简洁大方,但又不失专业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要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封面设计上,"满58包邮" 的字样虽然是促销信息,但巧妙地融入在整体风格中,显得毫不突兀,反而增添了几分亲切感。更吸引我的是书名本身——《政社合作危境规避管理研究》。这个题目一下子就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有效规避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书名中“危境规避管理”几个字,就充满了解决问题的力量,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在想,这本书会为我们揭示哪些政社合作中不为人知的“坑”,又会提供哪些切实可行的“避坑指南”呢?这种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本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是否能为正在摸索中的基层政社合作提供一些接地气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宏大的理论在实践中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来阐释如何识别政社合作中的潜在风险,并且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当一个社区项目因为政府政策微调而面临中断时,社会组织应该如何迅速调整方案?当两个合作的社会组织之间因为利益分配而产生矛盾时,应该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来解决?我更希望作者能够强调合作中的“人”的因素,例如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处理冲突。这些往往是理论框架难以完全涵盖,但却对合作的成败至关重要的方面。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那些在一线努力的实践者们,提供一盏指路明灯。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正在不断调整,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让政府和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加稳定、透明、互信的政社合作关系的思路。例如,在信息公开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应该共享哪些信息?在决策过程中,如何保证社会组织的合理诉求能够被听取并得到回应?在绩效评估方面,又应该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才能既体现合作的成效,又能有效避免形式主义?我相信,这本书的探讨,能够为我们在实践中提供宝贵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到政社合作的进程中去。
评分当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来自四川大学的学术底蕴。兰旭凌和沈霞这两位作者的名字,在学术界应该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四川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是有目共睹的。这本书出自这样一个学术背景,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有了很高的信心。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从理论层面界定“政社合作”的,这其中涉及到哪些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以及“危境”究竟包含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例如权力失衡、目标冲突、资源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称等等。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清晰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框架,能够指导实践,帮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合作中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从而促进政社合作的健康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许多书籍那样仅仅强调合作的好处,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危境规避”上,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可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而政社合作由于涉及到公共利益、资源调配以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其风险的复杂性和影响性更是不可小觑。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具体的政社合作项目中,可能出现哪些常见的“危境”,比如政策的不确定性如何影响社会组织的运作,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与政府的监管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以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避免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甩锅”现象。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成功的规避案例,让我们看到,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沟通,这些“危境”是可以被化解的,甚至能够转化为推动合作更加深入和高效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