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传统技艺卷(上):竹木工巧 9787562188063 黄亚玲 西南师范大学

满58包邮 传统技艺卷(上):竹木工巧 9787562188063 黄亚玲 西南师范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亚玲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工艺
  • 竹木工藝
  • 手工
  • 技艺
  • 文化
  • 艺术
  • 西南师范大学
  • 黄亚玲
  • 包邮
  • 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88063
商品编码:2980078028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传统技艺卷(上):竹木工巧

定价:25.00元

作者:黄亚玲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62188063

字数:

页码:1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生动记录重庆本土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88项(含国家44项),市级项目传承人533名(含国家40名)。丛书按照国家非遗名录类别分十大类别,每册选择代表性项目约30个作重点介绍。
  《传统技艺卷(上):竹木工巧》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技艺卷的上卷,记录整理了重庆地区列入国家以及重庆市市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26种。

目录


重庆传统技艺综述
一、重庆漆器髹饰技艺
二、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三、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
四、黄杨木雕刻工艺
五、奉节阴沉木雕刻技艺
六、谭木匠木梳传统制作技艺
七、夔梳传统制作技艺
八、木匾工艺
九、后坪木器制作工艺
十、垫江角雕技艺
十一、荣吕角雕
十二、重庆饶氏桃核雕刻技艺
十三、竹雕加工工艺
十四、艺庐微刻
十五、璧山微刻工艺
十六、大足铁山竹编
十七、秀山竹编制作技艺
十八、三合水竹凉席传统制作技艺
十九、包鸾竹席传统制作技艺
二十、龙灯彩扎工艺
二十一、偏岩唐门彩扎工艺
二十二、纸扎艺术
二十三、纸竹工艺
二十四、静观镇竹麻编扎技艺
二十五、静观花木蟠扎技艺
二十六、打牮拨正
附录1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附录2 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作者介绍


文摘


《传统技艺卷(上):竹木工巧》:
  重庆的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是巴渝的文化遗产。以渝中半岛为中心的重庆城一直有吊脚楼作伴。吊脚楼这一传统民居形式在重庆地区的发展,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晋朝常璩《华阳国志》载巴地“地势刚险,皆重屋累居”,说明吊脚楼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唐代元稹旅居巴蜀时曾有诗句描述吊脚楼:“平地才应一顷余,阁栏都大似巢居。”元稹自注:“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阁栏就是“干栏”,也是吊脚楼的别称。
  重庆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材。吊脚楼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虫、洪水。重庆吊脚楼被称为巴渝文化的“活化石”。
  渝中区的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的代表。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历史上的渝中区,城市即依山傍水而建,成为吊脚楼建筑的代表性起源地区。现在,该地区的山地建筑也保留了独特的传统建筑元素,故本地区自然成为中国西南传统民居形式——吊脚楼建筑的代表性地区之一。渝中区吊脚楼,房屋撑柱悬空不落地,因地制宜而多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长柱,上级竖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齐,形成半边楼。楼皆建于数米高的石堡坎上,房架高6至7米。每排柱的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吊脚柱,“吊脚楼”因此得名。
  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需选择合适的木材,凿眼削榫,运用独特的穿斗结构和倚岩斜撑技术,无论是房屋还是街巷,几乎都是顺山借势,沿江展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基面不定,山屋共融,形成了吊脚、筑台、悬挑、附岩等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远承古老的巴蜀文明,把先民创造的许多文化遗产继承了下来,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发展变化。由于长江、嘉陵江环绕重庆渝中半岛,造就了“两江四岸”的地理环境。因此,重庆渝中一带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杉木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
  目前,重庆市区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老重庆人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地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重庆的吊脚楼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清代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特之处。
  重庆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统器具主要有:斧、锯、刨、锛、凿子、墨斗、角尺、锤子等;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料、竹料、石料、泥瓦、石灰等。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
  吊脚楼有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吊脚楼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重庆吊脚楼多数建在江边山地,依岩层叠,临江一面悬出木质栏杆,为半干栏式建筑。
  ……

序言



《中国传统工艺集成:竹木篇》 卷帙浩繁,匠心独运——一部竹木工艺的百科全书 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传统工艺。它们如同中华文明的血脉,流淌至今,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记忆。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技艺中,竹木工艺以其独特的质感、广泛的应用和精巧的设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精神世界的情感寄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工艺集成:竹木篇》正是这样一部倾尽心力、力求完备的著作,它并非仅仅罗列技艺名称,而是深入肌理,剖析精髓,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传统竹木工艺画卷。本书力图还原这项古老技艺的真实面貌,从历史渊源、地域特色、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创新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和阐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鲜活的竹木工艺认知框架。 历史的回响:穿越千年的时光长河 竹木工艺的起源,几乎与人类文明的诞生同步。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利用竹木的天然属性,制作简陋的工具、器皿和居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审美意识的觉醒,竹木的利用逐渐从实用走向艺术,从粗糙走向精细。 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回溯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精美的竹木纹饰,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模仿的竹木结构,再到秦汉时期竹简的出现,以及明清时期家具、园林、宗教造物中竹木工艺的巅峰成就,无不彰显着这项技艺在不同时代的演变与发展。我们将探讨不同朝代的社会需求、文化思潮如何深刻影响着竹木工艺的风格与形态,以及技术革新如何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从最原始的劈、削、钻,到后来的榫卯结构、雕刻技法,再到如今的精密切割、组合设计,历史的脚步,在竹木的纹理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地域的风貌:一方水土养一方技艺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文风俗各不相同,这使得竹木工艺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同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些地域风貌。例如,江南水乡温润的气候孕育了细腻精巧的苏式家具,其线条流畅,雕饰典雅,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而北方地区的家具则往往以厚重、大气、实用著称,兼具北方人的豪迈与坚韧。南方山区盛产竹子,因此竹编工艺尤为发达,从精美的竹篮、竹席,到巧夺天工的竹楼、竹桥,竹的生命力在巧手中得以无限延伸。福建、江西等地的木雕艺术,则以其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在建筑、家具、佛像雕塑等领域大放异彩。本书将一一介绍这些区域性代表性的竹木工艺门类,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不同地域的竹木制品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基因。 材料的对话:认识竹与木的生命力 竹与木,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馈赠。它们不仅是建造房屋、制作工具的原材料,更是承载着生命信息和哲学意蕴的载体。 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认识竹与木的特性。《竹》篇将从竹子的种类、生长环境、生长周期、物理特性等方面进行阐述,例如,不同种类的竹子(如楠竹、毛竹、水竹等)在韧性、强度、柔韧性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工艺制作。同时,我们将探讨竹子的传统处理方法,如防虫、防裂、防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处理,却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实践经验。 《木》篇则将聚焦于各种常用木材的特性,如硬木(如红木、花梨木、紫檀木等)的质地坚硬、纹理美观,适用于高端家具和艺术品制作;软木(如松木、杉木等)则轻便易加工,广泛用于建筑和日用品。本书还会介绍木材的干燥、防腐、防虫等处理工艺,以及不同木材的天然色泽、纹理如何被匠人巧妙地运用到作品之中,赋予其独特的生命与灵魂。 技艺的传承:从指尖到心灵的触碰 中国传统竹木工艺的精髓,在于那些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它们是匠人们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对工具的熟练运用,以及对美学的独特感悟的结晶。 本书将重点呈现这些核心技艺。《竹编》部分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竹编技法,如平编、绞编、拉编、席编等,并配以精美的图例,清晰展示每种技法的步骤和要领,从最基础的起底、加筋,到复杂的造型变化,无不细致入微。对于竹雕,本书将梳理其从浅刻、深刻到浮雕、镂空等各种雕刻手法,并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竹雕的艺术风格差异。 在《木作》部分,榫卯结构将作为重点介绍。我们将深入解析各种经典的榫卯连接方式,如燕尾榫、格角榫、抱肩榫等,解释它们在家具结构中的作用,如何实现连接的牢固与美观的统一,以及榫卯结构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力学智慧。此外,本书还将详述各种木雕技法,如圆雕、透雕、线刻等,以及刮磨、上漆等表面处理工艺,如何赋予木制品温润的光泽和持久的生命。 创新的脉络:古老技艺的时代新声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竹木工艺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是每一个热爱传统工艺的人所思考的问题。 本书将关注传统竹木工艺的创新发展。我们将探讨当代设计师和匠人们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创造出既具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时尚感的竹木制品。从环保理念的融入,到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再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这些创新不仅让竹木工艺得以延续,更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将展示一些优秀的当代竹木工艺作品,分析其创新之处,为读者提供关于传统工艺未来发展的启示。 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集成:竹木篇》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致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竹木工艺的博大精深。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唤醒更多人对传统工艺的关注与热爱,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竹木的温润与坚韧,继续点缀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在了解一项技艺,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对话,与那份古老而隽永的匠心精神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的材质,摸上去触感温润,非常有质感。封面上的人物画像也很有年代感,仿佛是从久远的画卷中走出来的人物,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浓厚的历史韵味。书的整体尺寸适中,拿在手里非常舒服,无论是放在桌上还是随身携带,都显得恰到好处。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插图,每一幅都绘制得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书中提到的各种工艺品和制作过程。这些插图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信息。我特别喜欢那些细节处的处理,比如扉页的设计、目录的排版,都充满了匠心。这本书的视觉呈现,与内容本身一样,都散发着一种低调而高级的美感,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大部分书籍那样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详细的案例,娓娓道来。我感觉作者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在闲谈中分享着他所了解的那些关于竹木工巧的趣闻轶事。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情节而会心一笑,有时候,我又会因为某些技艺的精巧而惊叹不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的介绍,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面,让我不仅了解了技艺本身,更理解了它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喜欢这种不急不躁、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它让我真正地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些文字,那些描绘,仿佛将我带回到了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传统技艺深深的热爱和敬意。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对于细节的描述所吸引,比如那些关于如何选择竹材、如何处理木料的段落,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祖辈们世代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我能想象到,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凭借一双巧手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创造出如此精美的器物。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传承,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物件,背后承载了多少的心血和时光。它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仍然坚持传统技艺的人们。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非常朴实,看得出是很用心在对待每一本书,书的封面设计也十分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却有一种沉静的美感。打开书页,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光滑到有些廉价的纸,而是略带一些纹理,阅读的时候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排版疏朗,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拥挤。我特别喜欢它封底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寥寥数语却精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感觉到的是一种匠心,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这种体验是很多现在市面上浮躁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温度。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就散发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息,仿佛在低语着那些古老的智慧。

评分

对于我这个对传统工艺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扇开启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以为竹木工巧只是简单的雕刻或者制作,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其中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书中对于不同材质的特性、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都有非常细致的讲解,甚至包括一些非常细微的操作技巧,都描绘得非常到位。我感觉作者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看得懂,也能有所收获。书中没有太多艰涩的术语,即使有,也会配以通俗易懂的解释,这一点做得非常棒。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简单描述去想象,去实践,虽然不可能立刻做出什么,但已经让我对这些技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兴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点燃普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火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