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八辑
定价:78.00元
作者:刘一叶,钱君匋,等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2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粗略地读完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那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简直是排山倒海。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将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熔铸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尤其被其中几篇幸存老兵的回忆录深深打动。有一位当年在宝山前线担任机枪手的战士,他的叙述极其朴素,却字字泣血。他描述了如何在持续不断的炮火下,眼睁睁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坚守阵地的绝望与孤勇。那种对生命流逝的无力感,那种在绝境中迸发出的超乎寻常的意志力,透过泛黄的文字,依然能穿透时空,刺痛读者的心房。这种源自人性深处的真实叙事,远比宏大的战略分析更具力量,它提醒我们,战争的终极代价,永远是活生生的人。读完那几篇后,我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份沉重。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部丛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集合了多位资深研究者的心血,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令人赞叹。我注意到,它不仅包含了军事档案和官方文书,还特别注重搜集了大量地方志、家族信函乃至战地记者的通讯稿。这种跨领域的交叉引用和比对,极大地增强了史实的可靠性和丰富性。例如,在论述十九路军如何组织平民撤离和后勤补给时,书中引用了数家上海市民在战时互助的私人信件,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态图景,远非冰冷的军事调令所能涵盖。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精神,体现了编纂者对于历史的极度尊重,确保了所呈现的每一段记录都经得起推敲,是后世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时不可绕开的基础性资料库。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典雅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微粗砺却又韧性十足的触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丝毫不觉拥挤。更难得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手绘地图,虽然年代久远,但经过精心修复,图像清晰,细节丰富,为理解当时的战局提供了极直观的视觉参考。比如其中一张淞沪会战外围战场的俯瞰图,通过细致的标注,我能清晰地勾勒出日军和国军的兵力部署和机动路线,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单纯文字描述难以企及的。可以说,光是这份对史料保护和呈现的匠心,就足以让所有对那段历史心怀敬意的读者感到满足。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那些沉默的遗物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份铭刻在土地上的集体记忆。
评分这部史料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的年代顺序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多线索并行的叙事策略。你会发现,其中一篇可能聚焦于高层将领的决策博弈,而紧接着的下一篇,视角就立刻转向了后方民众如何躲避空袭、组织医疗救护的小单元故事。这种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快速切换的能力,使得整本书的张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它成功地平衡了“大历史”叙事和“小人物”命运的刻画,避免了任何一方的失重。读起来,既能把握到淞沪会战在整个抗战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又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奉献。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无疑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这段沉重的历史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温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更像是一次对“时间流逝”的重新体验。它不像那些经过高度提炼和现代解读的历史读物,读起来酣畅淋漓,它更像是挖掘古墓,需要耐心拂去尘土,才能看到真相的全貌。有时候,为了理解某个特定的军事术语或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不得不停下来查阅其他参考资料,这使得阅读的节奏变得缓慢而曲折。但这慢,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迫使读者放慢脚步,去沉浸式地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那种在现代化都市的繁华之下,潜藏着的山雨欲来的紧张感,以及炮火响起后,人们从迷茫到坚韧的心理转变过程。这种对时间厚度的捕捉,使得这段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新闻标题,而是成为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有气味的、有温度的“在场”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