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战风云人物丛书:赫鲁晓夫(上下)
定价:99.80元
作者:余才华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8060084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八九四年四月十七日生于俄国库尔斯克省卡利诺夫卡村,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一日逝于苏联莫斯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目录
上册
章 从矿山到克里姆林宫
第2章 肃反年代
第3章 主攻乌克兰
第4章 卫国战争
第5章 重返乌克兰
第6章 伴君如伴虎
第7章 拔掉眼中钉处决贝利亚
第8章 排斥马林科夫
第9章 初登国际舞台
0章 向斯大林下手
1章 铁腕扫东欧
2章 挫败宫廷
3章 破灭的海上强国梦
4章 让人民得到实惠
下册
5章 认识毛
6章 和隔壁中国决裂
7章 艾森豪威尔发出邀请信
8章 戴维营精神
9章 和平计划的破产
第20章 咆哮联合国
第21章 与肯尼迪交手
第22章 柏林——美苏争霸的桥头堡
第23章 一触即发的核大战
第24章 政治生涯的终结
第25章 下台
第26章 “我准备上十字架”
第27章 墓志铭
附录 赫鲁晓夫年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与其说是单一作者的作品,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历史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描述宏大的政治斗争和军事部署时,文字显得凝练、精准,充满了一种硬朗的力量感,如同当时的电报文稿一般直接有力。然而,当笔锋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描绘其晚年的反思或是家庭生活中的温情瞬间时,文字的笔触又变得细腻而富有诗意,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哲思的深度。这种风格上的交替使用,有效地避免了长篇传记可能带来的阅读疲劳。我发现自己会在不经意间被一些精妙的比喻或准确到位的形容词所吸引,它们像是为平淡的历史场景重新注入了鲜活的色彩。这种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史料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油墨质感和沉稳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我尤其喜欢封面设计上那种简洁却又不失力量感的排版,虽然是历史人物传记,但却丝毫没有刻板的教科书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阅读起来手感极佳,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历史图片和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的复刻版,虽然是黑白影印,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翻阅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泛黄的照片,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这对于深度理解人物的时代背景实在是大有裨益。可以说,光是这份对外在形式的打磨,就已经超越了许多同类传记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有温度的收藏品,让人愿意珍藏并反复品味。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高水准,为接下来的内容阅读建立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基调。
评分我对这类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叙事总是怀有一种莫名的着迷,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到位。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而是非常耐心地从人物早年的经历、家庭环境以及早期政治生涯的细微处着墨,这种“慢热”的开篇方式,反而让我更容易代入角色的心理成长轨迹。随着情节的推进,那种历史洪流不可逆转的压迫感逐渐增强,但叙述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近乎冷静的笔调,避免了过度煽情或主观臆断。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他们并非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与挣扎。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重大的决策节点时,作者展示了对当时政治博弈和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力,使得每一次转折都显得合乎情理,引人深思。整个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像剥洋葱一样,每揭开一层,都能看到更深层次的动机和更广阔的历史图景。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任何关于那个时代人物的著作,最终目的都是想探寻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下做出选择,并最终影响了世界的走向。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生平的简单记录,更像是一次对特定政治生态下权力运作逻辑的深度剖析。我从中看到的,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求生存、如何平衡意识形态的束缚与实际治理的需要。书中对各种复杂的派系斗争、权谋博弈的解析,清晰地揭示了“大人物”背后的权衡与取舍,这些“幕后”的运作逻辑,远比公开发表的宣言来得真实和具有指导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理解冷战思维的形成以及某些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制定的内在逻辑,有了一种更为透彻和立体的认识,这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在史料的考据和引用的严谨性上,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高度。我注意到许多关键情节和对话都不是凭空构建的,而是有明确的文献来源标注,这极大地增强了传记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比较挑剔的读者,我欣赏这种对事实负责的态度。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历史小说”那样为了追求戏剧性而牺牲真实性,而是将“真实”本身作为最强大的戏剧张力。在阅读某些涉及敏感或争议性议题的部分时,作者的处理方式也显得非常老练和平衡,尽可能地呈现了多方观点,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尊重历史事实、不轻易下定论的写作态度,是我认为一本优秀传记作品的核心要素,而这本书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每次我带着一个疑问去查证时,都能在书的注释或正文中找到相应的佐证,安全感十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