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核辐射安全防护知识问答 | 作者 | 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 |
| 定价 | 15.00元 | 出版社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954763 | 出版日期 | 2011-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159Kg |
| 内容简介 | |
《核辐射安全防护知识问答》是针对日前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由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专家紧急指导编写,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科技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一本详细介绍核辐射安全防护知识的科普图书。 |
| 作者简介 | |
| 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于1989年5月成立,是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直属的公益业单位,现有正式编制人员4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核物理、环境科学、环保工程、环境监测、放射化学、核电子学、计算机等专业3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2人、教授级高工2人、高级工程师12人、工程师12人、初级职称8人。 |
| 目录 | |
| 回顾核事故历史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核能发电的安全性与挑战”章节,无疑是解答许多公众疑虑的核心部分。对于核能发电,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其安全性。书中并没有回避历史上发生的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些事故对全球核能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教训。作者详细介绍了现代核电站所采用的先进安全技术和设计理念,例如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统、被动安全设计等,并解释了这些设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我了解到,与过去的设计相比,现在的核电站拥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更可靠的冷却系统,以及更完善的应急预案。书中还重点阐述了核电站运行过程中的严格监管机制,包括定期的安全检查、独立评估以及公众参与等环节,这些都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虽然核能发电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核废料处理、核扩散风险等,但本书通过详细的解释,让我对核能发电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认识到,在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核能发电是具备安全性的。
评分最后,这本书的“核安全教育与公民责任”章节,让我意识到,核辐射安全防护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职责,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作者以一种启发性的方式,强调了普及核安全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公民的核素养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意义。书中详细阐述了核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包括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核安全意识,如何在社区开展核安全宣传活动,以及如何利用媒体平台传播科学的核信息。我了解到,一个具备良好核素养的公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核技术,更有效地应对核风险,并在核事故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书中还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核安全相关的讨论和监督中来,例如关注核设施的运行信息,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这种对公民参与的倡导,让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一个社会责任的承担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问答手册,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成为负责任的核时代公民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书名“核辐射安全防护知识问答”直观地传达了其核心内容,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印象。作为一名对核技术和潜在风险一直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部分,作者以一种极其负责任的态度,阐述了编写本书的初衷和目标,强调了在核能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普及核辐射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文中没有冗余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传达了核辐射的基本概念、来源、以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关于“什么是核辐射”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会接触到核辐射”的解答,让我对这个曾经觉得神秘而遥远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比如土壤、矿石、甚至医疗检查中都可能存在的微量辐射,消除了我对核辐射的过度恐惧,也让我意识到,科学认识和理性对待才是关键。书中对不同类型核辐射的区分,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性和防护措施,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文中对α、β、γ射线的穿透能力和电离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护建议。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生活在核设施周边或者需要接触放射性物质的特殊人群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指导。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引导读者建立正确核辐射认知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翻阅至“核辐射防护措施”这一章节,我感到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将防护措施具象化,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工作场所,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对于我这样普通家庭的读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如何在家中有效防护。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室内氡气的影响,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微量放射性物品,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采取临时的防护措施,例如关闭门窗、疏散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特别强调了“源、途径、受体”的防护原则,并以此为基础,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场景下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策略。例如,在谈到辐射源的屏蔽时,书中给出了不同材料对不同类型射线的衰减效果的对比数据,并解释了为何铅和混凝土是常见的屏蔽材料。在讲解防护距离时,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距离衰减的原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更让我觉得贴心的是,书中还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如医务人员、核工业从业者等,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防护指导,这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和周全。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辐射剂量”的解释,以及如何理解和评估辐射剂量对健康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打破了我之前对辐射的笼统概念,让我明白“剂量决定毒性”这一关键原则。书中还包含了非常实用的信息,比如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在接触辐射源后如何进行自我监测等。
评分书中对“核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与辐射”的阐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一直以为核技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其实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大多数应用都是以积极和有益的方式存在的。例如,在医疗领域,核医学成像技术(如PET-CT)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放射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些我都已经有所耳闻,但本书通过问答的形式,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这些技术的原理,以及其所涉及的辐射安全性问题。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应用可能存在的辐射风险,而是通过科学的解释,说明了在严格控制下,这些辐射的剂量是安全的,并且其带来的治疗效益远远大于风险。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核技术在工业、农业、考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材料辐照、食品辐照保鲜、以及利用碳-14进行年代测定等。我特别对食品辐照这一部分很感兴趣,书中解释了辐照如何有效杀灭食品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延长保质期,同时并不会改变食品的营养成分,也不会使其产生放射性。这种基于事实和科学的解释,让我对这些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技术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核辐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一部分,则让我窥见了核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巨大贡献。我之前对科学研究的印象,更多集中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核辐射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这些领域以及更广泛的学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物理学领域,利用粒子加速器和核反应堆产生的高能粒子和射线,科学家们能够深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化学领域,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分析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在生物学领域,辐照技术被用于诱导基因突变,培育新的农作物和微生物,同时,放射性同位素也用于研究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等生命过程。书中还介绍了核技术在材料科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比如利用放射性测年法确定岩石的年龄,利用核探测器研究宇宙射线等。这些应用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评分“核废料处理与核安全文化”这两个主题,是很多人谈“核”色变的关键点,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深刻思考的部分。关于核废料处理,作者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和挑战性,而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介绍了当前国际上主流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包括低、中、高放射性废料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长期储存的选址原则和安全保障措施。书中强调了“多重屏障”的概念,即通过物理、化学、地质等多方面的措施,确保核废料在漫长的时间内都能得到安全隔离。虽然这些技术听起来非常复杂,但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原理一层层剥开,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逻辑。更重要的是,书中传递了一种对后代负责的态度,即我们今天处理核废料,是为了不给未来的世代留下负担。在核安全文化方面,这本书不仅仅是科普,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倡导。作者强调了“安全第一”的理念,以及在核领域,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文中列举了一些历史上发生的核事故,并分析了事故发生背后的人为因素和管理漏洞,这对于我们理解建立健全的安全文化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技术本身是重要的,但人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样不可或缺。
评分当我翻阅到“核辐射的健康影响与防护误区”这一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之前的很多模糊认知都被一一澄清了。过去,我对“辐射”这个词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致癌”、“伤害DNA”等比较片面的印象中。这本书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解释了低剂量辐射和高剂量辐射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作者详细阐述了辐射致癌的概率模型,并强调了“剂量决定毒性”这一核心原则。我了解到,并非所有的辐射都会立即对人体造成伤害,很多时候,身体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文中还对一些常见的关于辐射的误解进行了辟谣,比如“手机辐射致癌”、“微波炉辐射会泄漏”等等,用科学证据和数据说话,让我对这些信息有了更清晰的判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区分了“随机效应”(如癌症)和“确定性效应”(如急性辐射损伤),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发生的剂量阈值和影响机制。这让我明白,我们对辐射的担忧,需要基于科学事实,而非道听途说。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自我监测和保护的建议,比如在进行X光检查时,如何与医生沟通,以及如何选择合格的防护用品等,这些都非常实用。
评分“核技术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作用”这一部分,则展现了核技术积极的一面。我一直认为核技术主要与能源和军事相关,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如何追踪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从而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污染源,并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我了解到,这种技术在监测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利用核技术对土壤和水源进行检测,以评估其放射性水平,确保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我尤其对利用伽马能谱分析技术,对环境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介绍很感兴趣,这能够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放射性污染源,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书中还探讨了利用辐照技术处理工业废水和医疗废弃物,以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这种将核技术应用于环保领域的思路,让我感到非常新颖,也让我对核技术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立体。
评分在探讨“核事故应急响应”的部分,我读到了许多令人警醒却又充满实用性的知识。面对潜在的核事故,普通民众最担心的莫过于自身安全和家人的安危。这本书以一种冷静且负责任的态度,详细阐述了在不同等级的核事故发生时,政府、社区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作者首先明确了不同事故等级的定义和潜在风险,然后分步骤地讲解了应急响应的流程,包括信息获取、疏散指令、避难场所的选择、以及必要的物资储备等。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官方发布的核事故信息”的章节,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被谣言误导。文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的避难方式,比如就地避难和疏散避难,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例如,在就地避难的情况下,书中指导如何加固房屋,如何利用现有材料进行防护,以及如何处理饮用水和食物的污染问题。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核事故后的环境监测和个人健康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事后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和心理疏导。这部分内容虽然听起来有些严肃,但正是这种详尽的指导,让我在面对未知的风险时,内心不再感到全然的恐慌,而是多了一份应对的底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