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一个人的绘画之旅-游画港澳台 | 作者 | 杨云平 |
| 定价 | 52.0元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 ISBN | 9787547307700 | 出版日期 | 2015-04-06 |
| 字数 | 253千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这是一本将景物和钢笔淡彩糅合在一起的速写集,更是一部港澳台旅行文化随感录。本书描写了当地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经典景物和风景背后的故事。作者在旅行的同时看到了风景背后的风景,并配以钢笔淡彩手绘图,细腻秀丽的画风在如实的记录中包含了作者的喜好和取舍,其构图也极为讲究画面的美感。本书集知识性(当地文化特色)、趣味性(旅途所见所闻)、技巧性(游画的角度)为一体,是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原创旅行图文书。 |
| 作者简介 | |
| 杨云平,画家、诗人、美术高级教师,被誉为中国“环球游画人”。酷爱旅行,在周游世界的同时用画笔将世界美术史中所提到的景物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画个遍。现已自费到过五大洲66个国家与地区,完成了近百万字的随感录和近千幅游画作品。已出版《一个人的环球游画》、《跟着环球游画看世界》、《游画上海》、《钢笔淡彩画教程》等著作。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亮点:裸脊锁线装,钢笔淡彩手绘插图,一册在手,赏心悦目! 钢笔画是一种具有表现力的绘画艺术,起源于欧洲。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许多欧洲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插画都采用钢笔画。 画家杨云平被誉为中国“环球游画**人”,他在港澳台旅行途中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优美清新的钢笔绘画作品,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风格。秉承一贯的文风和画风,本书中的人物、背景通过杨云平朴实而细腻的描写,文字真实而富有生活情趣;在绘画技巧上也显示出他娴熟的功底,充分表现出钢笔画的艺术韵味。这些线条流畅的钢笔淡彩可作为范画,供绘画爱好者直接临摹。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一个人·绘画·旅行(代序) 杨云平 独自旅行是伸展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一直酷爱旅行,从小就幻想周游世界,更想用画笔将美术史中所提到的景物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画个遍,并以中国人的视角来审视与传播“地球村”的各类文化。在“全民下海”的那些年,我选择了做美术教师;当大多数人刚去东南亚转悠时,我已飞出亚洲。自由行是我选择多的出行方式,即便是跟团,每到一处我也总是离团独行。这些年来我利用各种节假日自费到过五大洲66个国家与地区,完成了近百万字的随感录和近千幅游画作品。我想,这是我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追求,一边旅行一边画画(我称之为“游画”),画出眼中心中世界。 在我的游画作品中采用的是钢笔淡彩。钢笔画起源于欧洲,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许多欧洲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插画都采用钢笔画,而加上水彩,就更具有表现力了。生命如彩虹,有不同的颜色,但时间有限,让我们无法一一体验别人的活法,感谢前人留给我们语言、文字,发明拾取瞬间的画笔,让我们得以伸展到别人的体验中去。 去旅行,一路走来一路看,看风景当然是每个旅者津津乐道的所在。可是,这世间的大多数风景已经被异化成了一种障碍,而那些总是在“赶”的游客除了“旅行指南”上的“风景”外,其他的似乎什么也看不见了,然后,回家就可以对自己或对他人宣称“我去过××了”。这,显然不是我喜欢的旅行方式。所以,当别人把去港澳台旅游当作购物、娱乐和猎奇,而我却选择了在不同的城市中悠闲漫步,不断地挖掘行走中的美好,在街道上停停走走,观察身边的一切,用钢笔拾取简单的乐趣。我很想知道我到底可以走多远…… 在港澳台旅行的日子,有条不紊,没有误车,也没有丢失物品,途中遇到一些人和事,留下若干思绪和感受。大的收获是学会享受孤单,以及如何和陌生人建立善意的连接。 一个人旅行,和陌生人聊天,孤单时绘画,在笔记中和自己对话。记着记着,画着画着,便呈现了这本小书。你所看到的不仅是一本将景物和钢笔淡彩糅合在一起的速写集,更是一部港澳台旅游文化随感录。 欢迎你,走进我的游画世界。 |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感到一种对艺术的尊重。封面选用的那种哑光处理,让色彩的饱和度显得既低调又高级,尤其是那几笔随性的线条勾勒出的城市剪影,寥寥几笔,却充满了故事感。我本来对旅行画册这类东西抱着很高的期待,但很多时候它们只是机械地记录“我去了哪里”,而这本书明显更注重“我看到了什么”以及“我感受到了什么”。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墨色的晕染效果在上面呈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水彩作品,那种透明度和层次感,简直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在下笔时的心境波动。翻阅的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那些异国街角,迎着海风或沐浴在暖阳下,快速捕捉光影变化的瞬间。整体来说,这是一次从触感到视觉上都非常愉悦的体验,对于那些对手工艺感和细节品质有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拥有它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批量生产的印刷品,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极其深入的、没有语言障碍的文化漫游。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熟悉的异域风光,用一种既陌生又亲切的视角重新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日常”瞬间的捕捉,比如一个在街角等红灯的行人,或是咖啡馆里一束斜射进来的光线,这些原本很容易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忽略的微小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永恒的意义。它不仅仅是风景速写,更像是一种对生活哲学的高效提炼。读完之后,我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冲动,想要背起画板,去捕捉自己身边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这种激发行动力的作品是极其难得的,很多旅游书籍只是让你“看过”,而这本书会让你想要“参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体验,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需要我们慢下来,用心去雕刻时间。
评分我一直觉得,优秀的旅行日记或画册,应该像一位真诚的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一段精彩的经历,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景点列表。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有时候是细腻到近乎自言自语的内心独白,有时候又是对色彩和构图的精准分析,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立体且富有层次感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美化旅途中的困难或琐碎,反而坦诚地展示了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喜悦,这种真诚是极其打动人的。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画,更像是在偷窥一位创作者的“创作工坊”,看到了从灵感到成品之间那些必要的“打磨”。对于那些对艺术创作流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成品展示,更是一份宝贵的“幕后花絮”。
评分这本书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与克制,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很多描绘港澳台地区的作品,往往会陷入那种过度饱和的、偏向于明信片式的艳丽。然而,作者似乎更偏爱捕捉光线变化下物体真实的“气质”。比如,在描绘某些老旧建筑时,他没有选择高对比度的阴影来增加戏剧性,而是用了一系列极其微妙的灰调和暖色过渡,让建筑散发出一种历经风霜后的温润感。这种对“氛围感”的营造,是机器或普通摄影难以企及的。它考验的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观察力的深度。读到那些展现黄昏或清晨光线的篇章时,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湿气和尘土的味道。这种高阶的艺术表达,让这本书完全超越了普通旅行记录的范畴,具备了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评分最让我称赞的是,作者似乎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些地方的“时间感”。并不是指历史的厚重,而是那种特有的、混合了东方与西方文化冲击后所形成的独特韵律。当你看到那些快速移动的交通工具和旁边静静伫立的百年老树同框出现时,你立刻能感受到那种时空交错的奇妙体验。这种观察力,需要创作者本身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这本书并非只是把风景“复制”下来,而是将作者的生命体验“嵌入”到了那些风景之中。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新的时空跳跃,从一个喧嚣的夜市瞬间切换到一处宁静的海湾。它给予读者的,远不止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重新校准自身对“在场感”的理解,让人读完后,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力都提高了好几个档次,非常推荐给那些追求精神丰盈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