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极旅行指南
定价:68.00元
作者:耿扬名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08638522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宁静的世界里,聆听巨大冰川崩裂的轰鸣
在*纯洁的大陆上,体味企鹅与海豹的自由自在
这是一片世外之地,是远离人世的冰雪天堂
南极——*梦幻的旅行目的地
这里是旅行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它带给你***的旅行体验,让你随手拍下*的风景
本书作者是全球华人里*了解南极邮轮旅行的专业人士,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除了旅行线路和景点介绍等重要信息外,本书还有详细的南极动物介绍并配有大量彩色图片;南极的探险历史和科研情况;详细的邮轮信息展示;南极自助旅行信息提供;专门的南极摄影知识指导——所有这些,让你的南极之旅更加
内容提要
这本书以作者多年组织南极邮轮旅行运营的经验为基础,详细地介绍了南极的地理、气候、生物,南极探险和科研,南极经典旅行线路,完善的行前准备和常见问题,南极热门登陆点,并提供南极自助旅行、南极摄影攻略等全面的南极旅行信息,为想去南极旅行和想要了解南极的读者,提供全面的*手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耿扬名
旅美华侨,在台湾获得交通工程硕士,后赴美深造,获得纽约州立大学航运管理硕士,进入国际旅游业工作。曾担任副总裁、美国夸克()船队运营总经理等职务。年创立美国奇航旅游公司。作者在南极旅行方面,已有几十年的运营经验,对南极的地理、气候、历史及生态环境有着广博的知识,次深入南极探险,有着极区手的实地旅行经验。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出人意料的一点是,它对“沉默”的描绘达到了近乎哲学的深度。在城市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寂静,总有背景噪音存在。而南极,被描述成一个声音被“吸收”的地方。作者花了近一百页的篇幅,来捕捉和记录那些“不存在的声音”——风声停止时,那种压倒性的虚空感。他将这种寂静与人类文化中对“永恒”的追寻联系起来,暗示了许多伟大的发现或顿悟,往往发生在这样绝对安静的环境中,因为外界的干扰被彻底移除,只剩下思维本身在回响。书中引用了一些极地探险家在长夜中写下的日记片段,这些文字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困惑和对宇宙尺度的敬畏。这种对“非语言体验”的捕捉和转译,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地理游记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意识在绝对荒野中如何重构自身的冥想录。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让你在读完之后,会不自觉地想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寂静之地”。
评分我收藏了许多探险文学,但这本书在处理“装备”这件事上,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幽默感和务实精神。它没有大肆渲染高科技材料的优越性,反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那些“被忽视的”小物件的价值。比如,作者详细描述了为什么一副质量上乘的、带有防雾涂层的滑雪镜,比任何昂贵的相机镜头都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在暴风雪中能否看清脚下的每一步路。他甚至开玩笑地说,在南极,你的袜子比你的信用卡管用得多。这种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使得全书的基调既严肃又亲切。更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在极端寒冷环境下,人类的感官是如何被欺骗和重塑的。听觉被削弱,因为空气过于稀薄和干燥;味觉变得迟钝,以至于食物尝起来都像冰块本身的味道。通过对这些生理反应的细腻描述,读者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在精神上同步经历了一次对感官的“重新校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任何形式的“攻略”都抱有高度怀疑态度的读者,我总觉得详尽的计划会扼杀掉旅行中所有突如其来的惊喜和魔力。然而,这本关于南极的“指南”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玩”的指南,而是一本教你怎么“融入”环境的说明书。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于“环保责任”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写得极其有力,却又完全不给人说教的感觉。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某些站点与研究人员的交谈,引出了对微塑料在冰盖深处残留的忧虑,以及我们每一个“游客”在不经意间可能造成的破坏。他非常坦诚地剖析了“生态旅游”的悖论——我们渴望看到未被污染的自然,但前往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的开始。书中提出的“最小足迹原则”被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可执行的建议,比如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呼吸水汽,如何确保船只航线避开特定区域的浮冰。这些细节的堆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道德约束力,让你在想象自己站在那片土地上时,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和保护欲,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炫耀资本的背景板。
评分这本关于南极的“指南”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冰雪世界充满浪漫想象,但又对实际操作一窍不通的“准探险家”量身定做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行前准备清单,罗列着需要购买的羽绒服的克数和签证的复杂流程,但事实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跳入“如何预定船只”这类实用信息,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南极半岛初见时的震撼景象。作者似乎对光线有着近乎偏执的捕捉欲,对于不同时间段阳光折射在冰山棱角上产生的蓝、白、灰乃至淡紫色的微妙变化,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寒冷和随之而来的,内心深处的宁静。书中关于野生动物的部分尤为精彩,它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的物种介绍,而是更像是一场场生动的“动物行为观察日记”。比如,描述企鹅求偶仪式时的那种笨拙而又坚定的执着,或者虎鲸捕食海豹时展现出的令人敬畏的团队协作能力,都让我感到自己仿佛就站在那片冰封的甲板上,屏住呼吸,见证着生命的原始力量。它成功地将一次地理上的旅行,转化成了一次对自然哲学的深度思考,让我对“纯净”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绝非一本简单的旅游手册,更像是一本引导心灵回归荒野的邀请函。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翻开这本书的,当时我正为一次完全不搭界的商务会议焦头烂额。原本只打算快速浏览一下,权当是逃避现实的五分钟休憩,结果却被它那独特的叙事结构牢牢吸住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等待”的艺术的探讨。在描述穿越德雷克海峡那段臭名昭著的颠簸时,作者并没有抱怨晕船的痛苦,而是将这种漂浮在未知之海上的状态,比喻成一种对现代社会急躁心态的“强制排毒”。他详细描述了船上乘客从最初的焦虑、频繁查看手机,到最后不得不放下一切,开始真正“观察”海浪的纹理、云层的变化的过程。这种心理上的转变,比任何风景描写都更具穿透力。书中穿插了大量历史人物的轶事,比如斯科特和阿蒙森的竞争,但切入点非常新颖——不是去评判谁的探险更成功,而是探讨他们在极致孤独下如何与自己的心魔共处。这种将个人内心挣扎与宏大的地理背景相结合的手法,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出了旅行文学的范畴,它触及了人类面对极端环境时,精神韧性的极限,读起来让人深思,也让人在日常的琐碎中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