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跟著本書遊天下 跋涉集
定價:29.80元
作者:程紹國
齣版社:吉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2060931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跋涉集》是《跟著本書遊天下》係列叢書之一,是作者(程紹國)的隨筆遊記。《跋涉集》是記行,較少純粹的遊記,所多把遊記當軀殼。寫中國的天南地北,山海戈壁,城市鄉村,自然人文,春夏鞦鼕……寫西歐多國,寫北大西洋邊的加拿大和赤道邊的斯裏蘭卡。筆下豐富而多彩,行文簡潔而雋永,而*為醒目的是作者思考的火花,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的思考,對祖國命運的思考。這火花是親切的,新鮮的,醒目的,美麗的。可見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批判精神,普世取嚮。
內容提要
《跋涉集》是記行,較少純粹的遊記,所多把遊 記當軀殼。寫中國的天南地北,山海戈壁,城市鄉村 。自然人文,春夏鞦鼕……寫西歐多國,寫北大西洋 邊的加拿大和赤道邊的斯裏蘭卡。筆下豐富而多彩, 行文簡潔而雋永,而為醒目的是作者思考的火花, 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的思考,對祖國命運的思考。
這火花是親切的,新鮮的,醒目的,美麗的。可見作 者強烈的憂患意識,批判精神,普世取嚮。
《跋涉集》由程紹國編著。
目錄
作者介紹
程紹國,1960年1月生於溫州。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溫州市作傢協會副主席。前後教書19年,1996年調入報社編輯副刊至今。1984年開始文學創作。齣版有長篇小說《九問的歌》、散文集《雙溪》、散文體長篇傳記《林斤瀾說》。1993年《逝者如斯》獲《中國作傢》“199l——1993年度短篇小說奬”。2004年獲中國作傢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奬”。《林斤瀾說》是程紹國代錶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坦白說,初看時略感陌生,因為它帶著一種老派的、經過打磨的沉澱感,不同於時下流行的那種直白與戲謔,這裏的文字是內斂的,甚至是略帶疏離的剋製。然而,正是這種剋製,在關鍵時刻爆發齣驚人的力量。作者似乎深諳“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他懂得在描述壯闊景色時,不必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反而用精準的動詞和名詞來構建場景的骨架,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份磅礴。更令人欣賞的是,他對於環境的描摹,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麵,還深入到瞭聽覺、嗅覺,甚至是一種觸覺上的體驗。比如描述某地氣候時的“空氣裏有鬆針燃燒後的微澀和苔蘚散發齣的濕冷氣息”,這種細膩的感官捕捉,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感官劇場。這種文字的質地,使得閱讀體驗有瞭一種近乎儀式化的莊重感,它要求讀者放慢速度,去咀嚼每一個詞語背後的重量,它不是用來“刷”完的,而是需要被“品嘗”的,這對於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當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小小的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心靈洗禮。
評分這本書所展現齣的那種對“他者”文化的敬畏與好奇心,是真正打動我的一點。作者並非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審視者姿態去記錄異地風物,他更像是以一種謙卑的學徒姿態融入其中。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鮮為人知的偏遠社群時,他沒有使用任何獵奇或標簽化的語言,而是極其尊重地記錄瞭他們的生活習俗、信仰體係乃至日常的煩惱與歡笑。這種深入骨髓的共情能力,使得書中的人物形象立體而鮮活,他們不再是模糊的背景闆,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種心與心之間的跨越與理解。作者在記錄那些看似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時,始終保持著一種理性的批判和溫和的欣賞,他讓我們看到,所謂的“現代化”並非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生命力與智慧在不同的土壤上依然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蓬勃生長。這種文化上的包容與深度探索,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旅行文學,更接近於一份人類學式的田野觀察筆記。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他並非急於展示那些光鮮亮麗的風景名勝,而是更熱衷於挖掘隱藏在日常肌理下的生命紋路。敘事節奏的處理非常精妙,它不是那種馬不停蹄的流水賬,而是懂得收放自如的張弛有度。有時,作者會用極簡的筆觸,寥寥數語勾勒齣一個偏遠村落的清晨景象,那種光影的變幻和空氣的濕度,幾乎要從紙頁間溢齣來,讓人屏息凝神;而有時,他又會突然停下腳步,沉浸在一場與當地老者的漫長對談中,那些看似瑣碎的對話,卻蘊含著對生活哲學的深刻洞察,每一次對話的轉摺都充滿瞭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這種敘事上的“留白”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它給予讀者足夠的空間去填補想象,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畫麵和情感共鳴。不同於那種強行灌輸觀點的遊記,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共享的冥想,我們一起走過,一起感受,最終的收獲並非是地點本身,而是心境的轉變與視野的拓展,讀完後會有一種被溫柔地引導著去重新審視自己周遭世界的衝動。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就眼前一亮。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摸上去有一種時間的厚重感,仿佛能從中嗅到遠方塵土的氣息。封麵設計非常簡潔,但用色大膽而剋製,黑白灰的主色調下,點綴著一抹難以言喻的赭石色,恰到好處地平衡瞭硬朗與人文的韻味。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瞭,字號的設置,行距的調整,都透露齣一種尊重閱讀體驗的匠心。特彆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和手繪地圖,雖然分辨率不是那種數碼時代的完美清晰,卻有著一種膠片褪色後的迷人質感,每一張都像是一個沉默的見證者,訴說著那些被時光衝刷的旅途片段。裝幀的細節處理上,比如書脊的綫裝方式,雖然不是最奢華的精裝,卻有一種質樸的耐用感,讓人感覺這本書是為真正行走的人準備的,而不是僅僅陳列在書架上觀賞的物件。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邀請,一種對“在路上”狀態的審美前奏,它在尚未翻開第一頁之前,就已經成功地將我帶入瞭一種沉靜而充滿期待的氛圍之中,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在如今追求快速消費的齣版市場中,實屬難得的堅持。
評分整本書讀完之後,留下的是一種久久無法散去的“迴響”,這種感覺非常奇特,它不是一種興奮或激動,而更像是在心中留下瞭一片寜靜而廣袤的空地。它沒有給我提供現成的答案或旅遊攻略,相反,它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瞭一顆種子——關於“為什麼要去”以及“如何去麵對未知的”的疑問。作者在旅途中的自我反思和精神探索部分,處理得尤為深刻。他並沒有將旅途視為逃離現實的避難所,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麵對”——麵對自己的局限、麵對世界的復雜與美麗。每一次停下來觀看日齣或攀登山頂時,他總能將外部的壯麗景象,巧妙地引嚮內心的自我審視,這種內省的深度,使得這本書擁有瞭超越時間性的價值。它不是一本關於“去過哪裏”的記錄,而更像是一部關於“成為誰”的探索錄。閤上書捲,我沒有立刻想去收拾行囊,而是靜靜地坐著,感受那種被知識與經驗潤澤後的沉靜感,那種感覺,如同經曆瞭一場洗禮,精神上的輕盈感油然而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