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通往印度次大陸/大師旅行文叢
定價:35.00元
作者: 赫爾曼·黑塞,張蕓 孟薇
齣版社:浙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3946951
字數:
頁碼:2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生欽慕東方文化的赫爾曼·黑塞終於來到瞭亞洲。熱氣騰騰的東南亞大陸,魚龍混雜的殖民地生活,讓他一次又一次發齣驚嘆。黑塞敬畏於原始雨林的蒼莽,也對苦力在林中勞動的畫麵感到震撼;他既稱贊瞭東南亞的華人、印度尼西亞人、馬來人沒有染上西方的現代病,也鄙夷他們對歐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從文獻中汲取的古老哲學與旅行中的見聞摻雜在一起,使這些旅行隨筆呈現齣一種彆樣的風貌,重新嚮世人勾勒齣一個黑塞眼中的東方世界。
內容提要
《通往印度次大陸》收錄的文字都是黑塞在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旅行時的見聞與感悟。這一係列隨筆加上後麵的旅行日記基本按照時間的綫性順序排列,期間有詩夾雜,基本勾勒齣瞭一個黑塞眼中的東方世界。他既描寫瞭所到之處的自然風光,也瞭十分細緻地刻畫瞭當地的風土人情,書中充滿瞭對於東方世界的好奇與驚嘆。黑塞敬畏於原始雨林的蒼莽,也對苦力在林中勞動的畫麵而感到震撼;他既稱贊瞭東南亞的華人、印度尼西亞人、馬來人沒有染上西方的現代病,也對被西方人殖民之後,他們對歐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心生鄙夷。熱氣騰騰的東南亞大陸,魚龍混雜的殖民地生活,黑塞從東方汲取的對於自然、樸素之物的追求以及德國文學中深刻的哲思摻雜到瞭一起,使得這些隨筆呈現齣一種開放卻並不和諧的樣貌,而這也與黑塞小說中,現代社會的人時刻處於一種分裂狀態的主題相符閤。
n目錄
麵對非洲
蘇伊士運河之夜
紅海的夜晚
抵達锡蘭
尼科巴群島
船艙之夜
亞洲的夜晚
醜角
橫渡
原始森林中的河
佩萊昂
叢林之夜
佩萊昂
甲闆之夜
巨港
絕望
建築
水上童話
巨港的陵墓
社交所
“馬拉斯”號
馬來群島
觀之趣
新加坡華人的節日之夜
兜風
新加坡之夢
夜
印度蝴蝶
康提日記
漫步康提
皮杜魯塔拉格勒山
科倫坡城外
返鄉
亞洲的旅行者
三封信
印度尼西亞之旅
作者介紹
赫爾曼·黑塞(1877—1962),齣生於德國南部的小鎮卡爾夫,曾就讀墨爾布隆神學校,因神經衰弱而輟學。1899年,自費齣版瞭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未獲得公眾承認;1904年,以部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轟動德國。後來,他辭去工作,專事寫作,先後完成《在輪下》(1906年)《蓋特露德》(1910年)《羅斯哈爾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並在1923年加入瑞士國籍。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黑塞的創作發生瞭明顯的變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麵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主要長篇小說有《德米安》(1919)、《悉達多》(1922)、《荒原狼》(1927)、《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1930)和《玻璃球遊戲》(1943)等。其中《荒原狼》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奬。
文摘
n
蘇伊士運河之夜
n郵輪飽受蚊子騷擾已有兩個小時,天氣很熱,航行在地中海上時洋溢著的歡快氣氛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殆盡。許多人對紅海臭名昭著的酷熱著實心存畏懼,他們中的大多數要麼剛剛結束短暫的休假和遊覽返迴傢鄉,要麼次齣國遠行。對後者來說,傢鄉現在纔開始遠去。東方突然齣現在他們麵前,這裏天氣炎熱,遍地沙丘,太陽總是早早升起,還有蚊蟲肆虐,雖然要去掙錢並且因為要去掙錢,他們沒有人喜歡這個地方。隻有在二等艙的餐廳裏,幾個年輕的德國人暢懷痛飲,其他乘客大多都已待在船艙中。塞得港登船後便一路隨行的埃及檢疫官情緒低落地走來走去。我嘗試著睡覺。船艙很袖珍,我躺到床上,頭頂上方電風扇嗡嗡作響,藍黑色的夜熱辣辣地透過圓形的小窗洞灑瞭進來,蚊子嚶嚶嗡嗡地唱著歌。自從駛離熱那亞,船上沒有一夜如此安靜,幾個小時沒有噪聲,除瞭一列火車漸漸遠去傳來微弱的滾動聲,它從開羅駛來,齣現在荒涼遙長的路堤,幽靈般呼嘯著從近旁駛過,奇異地消失在這廣袤無垠不見樹木之地的蘆葦叢中。
n發動機突然停止瞭轟鳴,這時我尚無睏意,不由得心中一驚。大傢都靜靜地躺著。我穿上衣服,嚮上甲闆走去。四下裏寂靜無聲,從西奈山以來,月亮日益虧缺,遠處的探照燈掠過,蒼白的沙堆在它的目光下沒有生氣、黯然無光地仰望著,一望無際的黑色海麵反射著耀眼刺目的光芒,沉重暗淡的月亮下麵,無數湖泊、沼澤、水坑和草塘在憂傷的平原上閃動著黃色的冷冽的光。我們的船停瞭下來,沒有呼喊聲,也沒有汽笛聲,一動不動地泊在那裏,著瞭魔似的,而這荒漠則充滿瞭慰藉人心的現實。我在後甲闆上遇到一個身材不高、舉止優雅的中國上海人。他身體筆直地倚著欄杆,一雙聰慧的黑眼睛追隨著探照燈,麵露微笑,一如既往地迷人。他熟諳整部《詩經》,已經通過瞭各種中國的考試,現在還通過瞭好幾門英文考試。他用流利的英語溫柔而親切地談論著水上的月光,嚮我恭維德國和瑞士風光旖旎。他毫無贊美中國之意,可是當他對歐洲不吝溢美之詞時,彬彬有禮的語氣聽起來充滿瞭優越感,就像是大哥哥善意地祝賀小弟弟擁有強健的臂膀。我們所有人都知道,這些日子裏一場新的大革命正在中國蓬勃興起,這革命或許會推翻皇帝的統治。矮小精緻的上海人對此知道的肯定比我們多,他此時身在旅途或許也絕非偶然。可是他像陽光下的山峰一樣平和明朗,齣於禮貌錶現得興高采烈,用愉悅的態度應對任何難堪的問題。我們大傢都感到不解,而我也為之吸引。岸邊齣現瞭一個小小的亮影。那是一條白狗,它沿著河灘跑瞭一小段路,伸長瘦削的脖子,嚮我們這邊張望。它並沒有叫,而是怯生生地靜靜地看瞭一會兒,聞聞混濁的水,隨後悄無聲息地沿著筆直的河岸跑走瞭。中國人談到瞭歐洲的語言,他誇贊英語方便易學,法語悅耳動聽,同時也深錶遺憾,自己隻學過一丁點兒德語,從未接觸過意大利語,說話時,他親切地微笑著,情緒不錯,聰慧的眼睛有些濕潤,目光緊緊追隨著錨燈。這期間,兩艘大汽輪緩慢而異常謹慎地從我們旁邊駛過。我們的船舶靠在岸邊。這條大運河彌足珍貴並脆弱,如金子般備受保護。
n一位來自锡蘭的英國官員嚮我們走來。我們久久站在甲闆上,看著這死寂的河水,月亮已經開始西沉。我恍然覺得自己已離傢多年。身邊沒有同我說話的,沒有讓我覺得親近和喜歡的,除瞭我們這艘還不錯的郵輪,沒有什麼東西能帶給我安慰。眼下我身邊的一切,不過是些船闆、夾具和燈光。航行瞭這麼多天,突然聽不到、感覺不到輪船那熟悉的心跳,讓我心中惴惴不安。
n中國人跟英國官員聊起橡膠的價格,我不時聽到“橡膠”一詞,十天前我還不知道這個詞,現在卻如此熟悉,它是目前東方流行的詞匯。中國人說話時客觀冷靜,保持著優雅和禮貌,蒼白的燈光下他一直在微笑,仿佛一尊佛像。月亮宛如一張小小的彎弓,它傾斜著,墜落在灰濛濛的山麓背後,沼澤和湖泊閃爍著的無數清冷、不懷好意的幽光也隨之消失,夜色濃重黑暗,探照燈發齣的光如利刃般將它割裂,光柱同這條可怕的運河一樣,陰森駭人,無聲無息,看不到盡頭。
n序言
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極妙,讀起來就像是聽一首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開篇鋪陳緩慢,帶著一絲初入異域的迷惘和審慎,猶如引子部分,將讀者緩緩引入那片神秘的土地。隨著旅程的深入,敘述的節奏明顯加快,尤其在描述穿越沙漠或攀登山脈的艱險路段時,那種緊張感和對未知的期待感,幾乎要從紙頁中溢齣來。作者擅長運用對比手法,上一章還在描寫熱烈喧囂的集市生活,下一章可能就轉入瞭幽深寺廟中僧侶的靜默冥想,這種強烈的反差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幽默感把握得恰到好處,總能在緊張或沉重的情節之後,用一句不經意的自嘲或對當地奇特風俗的詼諧解讀,瞬間放鬆讀者的心弦,使得即便篇幅不短,也完全沒有拖遝之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也值得稱贊,這使得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但我最愛它的地方,還是作者那種近乎“隱形”的敘事方式。他很少直接對讀者說“你應該這樣想”或者“這裏很美”,而是通過一係列精準的畫麵和對話來引導我們自己得齣結論。比如,他記錄瞭一段與一位老工匠的對話,那位工匠對自己的技藝有著近乎偏執的堅守,這種堅守本身就比任何關於“匠人精神”的論述都來得有力。我能感覺到作者在記錄這一切時,既保持瞭觀察者的距離,又付齣瞭極大的同理心。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力量,讓書中的人物和場景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仿佛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呼吸著,這種真實感是很多浮光掠影的遊記所無法企及的。
評分這本旅行文學作品簡直是一場嗅覺和視覺的盛宴!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讓人仿佛能聞到那些異域香料混閤著塵土的味道,看到陽光穿過斑駁樹葉灑下的光影。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景點和曆史事件,而是將自己完全沉浸在那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次大陸之中。讀著他的文字,我仿佛搭上瞭那趟搖晃的火車,看著窗外飛速後退的田野、簡陋的村莊,以及偶爾齣現的宏偉寺廟剪影。那種深入肌理的觀察力,捕捉到瞭城市與鄉村之間微妙的張力,以及現代性與傳統信仰之間復雜糾纏的絲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當地人生活細節的描繪,那種在睏境中依然保持的樂觀與堅韌,通過作者充滿同理心的記錄,深深觸動瞭我。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印度次大陸塑造成一個扁平的、刻闆印象的旅遊地,而是呈現齣一個立體、矛盾、充滿生命力的復雜世界,讓人在掩捲之後,依然能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永不落幕的喧囂與寜靜。
評分我通常對“大師旅行文叢”這類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遊記持保留態度,總擔心會充斥著作者過度的哲學思考而忽略瞭實際的見聞。然而,這本書意外地平衡瞭感性與理性。作者在敘述穿越不同地區時的心路曆程時,保持瞭一種難得的剋製。他對曆史背景的梳理非常紮實,引用瞭恰當的典籍和史料,使得每一次駐足考察都顯得有根有據,絕非走馬觀花。比如,他對某座失落古城遺址的描述,不僅僅是建築規模的贊嘆,更結閤瞭當時的政治氣候和宗教變遷進行瞭深入剖析,使得讀者能夠理解為何這些輝煌會化為黃沙。這種學術性的深度,結閤瞭散文般的優美文字,讓閱讀體驗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它不再是簡單的遊記,更像是一份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化考察報告,引人深思,讓人對人類文明的興衰無常有瞭更直觀的體會。
評分作為一名對文化人類學有興趣的讀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宗教衝突和文化融閤議題時的細膩與敏銳。他沒有采取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視角,而是深入到民間信仰的細枝末節中去觀察不同信仰體係是如何共存、滲透和相互影響的。讀到他描述在邊境地區觀察到的融閤儀式時,我仿佛看到瞭人類精神需求是如何超越人為的界限。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尊重,去解讀那些外人看來或許難以理解的習俗。這種深度的挖掘,讓我對這片土地的文化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遠比新聞報道中描繪的要豐富得多。這本書無疑是旅行文學中關於文化理解與包容的典範之作,值得反復閱讀和深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