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探访——中国度假天堂
定价:18.00元
作者:闫琴 付尧 尹桂淑 张一玲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640371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既可以作为旅游爱好者的旅游指南,也可以作为一些想旅游但没有时间去而在家通过阅读来获取相关信息的旅游类读物。同时也可以作为中小学上课外读物用以丰富室外知识,世界知识等!
内容提要
《文化探访》系列图书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旅游等各个不同角度展开丰富多彩的内容,包含了各国范围内热门的旅游景点、知名的文化古迹、受关注的热点人文旅行话题,从丰富的文字和画面中轻松获得地理知识。
本套图书将带着朋友们去往集梦想与希望,激情与热情交织而成的旅行天堂。在这里你可以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可以感受大自然的芬芳,可以聆听万物的细语,可以畅游自由的海洋,可以驰骋茫茫的草原……给自己的心灵放个悠长的假期,跟随着这些美好去游荡。
目录
章山清水秀之魅力城市
香港——“东方之珠”
大理——梦想开始的地方
苏州——人间天堂
杭州——忆江南,忆是杭州
绍兴——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烟台——风光绮丽的宜居城市
成都——休闲悠哉的城市
拉萨——日光之城
第二章阳光沙滩之美丽海滨
亚龙湾——跌落在地上的天空
鼓浪屿——天风海涛,鼓浪洞天
青岛海滨——美丽的北国之滨
大连金石滩——金色的东北小江南
——旅游度假胜地
深圳大梅沙——都市海滨“美中城”
昌黎黄金海岸——天风海涛,鼓浪洞天
第三章人间花园之浪漫乡野
丽江古城——世外桃源的追寻
古镇阳朔——悠悠山歌,柔情漓江
罗平油菜花——梦幻的罗曼蒂克
龙胜梯田——盘旋的龙之脊
凤凰古城——水墨山水里的小城
周庄——梦里水乡
宏村——古墨飘香,画里乡村
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历史博物馆
荔波——地球腰带上的绿色宝石
乌镇——花样年华,水样古镇
第四章仙风道骨之名山大川
华山——奇险秀丽的西岳
泰山——天下山
丹霞山——万古丹霞冠九州
峨眉山——天下秀奇在此中
阿里山——云雾中的仙境
武夷山——九曲溪流青嶂里
黄山——天下奇山
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
三清山——江南仙峰
长白山——关东山
第五章灵动清澈之江河湖泊
青海湖——色彩斑斓的圣湖
太湖——水光山色
日月潭——万山丛中,突现明潭
喀纳斯湖——上帝的后花园
纳木措——奇异多彩的神湖
第六章净化心灵之人间仙境
香格里拉——心中的日月,梦想的天堂
神农架——中华屋脊
西双版纳——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张家界——三千翠微山,八百琉璃水
九寨沟——景观五绝演绎童话世界
天山天池——美丽的天山明珠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哎呀,终于把手头这本厚厚的书啃完了,说实话,感受挺复杂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抓人眼球,那种带着点复古又透着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冲着那些精美的插图去的,果不其然,内页的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精心构思过的摄影作品,光影、构图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行程记录,更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人光是翻阅就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异域风情。我记得有几页专门讲了某个小镇的传统手工艺,那细腻的纹路和匠人的专注神情,真的让人屏息凝神,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木头的温度和颜料的芬芳。这本书在叙事上非常注重氛围的营造,它不是在告诉你“你该去哪里”,而是在引导你“去感受那里是什么样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沉淀感,透过文字和图像交织出的画面,让我这个常年宅在城市里的人,都仿佛闻到了远方山野特有的泥土和草木的气息。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很有意思,大量留白的处理,让每一部分内容都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体验极其流畅,简直是为深度阅读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本“慢读”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一开始让我有点不适应,它用词非常古典和考究,初读之下需要适应作者那种略带疏离感的叙事腔调。然而,一旦进入状态,你会发现这种独特的文风恰恰是它魅力的来源。它有一种“时间感”,仿佛作者是在用一种非常缓慢、近乎于怀旧的笔调,去描绘那些正在快速消逝的场景。作者在描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交融时,尤其擅长运用比喻和通感,比如他形容某地清晨的雾气是“带着远古潮湿气息的记忆碎片”,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远超出了普通游记的范畴。我感觉作者本身就是一位极富情感的艺术家,他不仅仅在记录,更是在“重构”一种属于那个地方的感官世界。这本书的行文流畅性是建立在扎实的文学功底之上的,读起来像是在欣赏一篇长篇散文诗,每一个句子都值得细细咂摸,回味无穷。它教会我,观察世界,需要更细腻的词汇和更专注的内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就是一种极其克制而又饱满的知识密度。它绝对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打卡”手册,而是深入到了骨髓里的文化剖析。比如,它对某个特定地区历史变迁的梳理,引用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考据之扎实,让我这个历史盲都看得津津有味。作者显然花了很多时间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官方史书之外的民间传说和家族记忆,那些小故事的穿插,极大地丰富了冰冷的历史框架。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批判性的眼光,它不回避特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冲突,反而将其作为探讨文化韧性和生命力的切入点。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因为作者在引述一些典故时,默认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这恰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主动去构建一个更宏大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既能让专业人士感到信服,也能让普通读者在不感到枯燥的前提下,获得深层次的认知提升。它更像是一本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的艺术化呈现,严谨而不失温度。
评分说实在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深度确实配得上它相对较高的定价。我特别喜欢它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方式。它不是按照地理位置来组织章节,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文化主题展开,比如“信仰的物质化”、“节庆的周期性”或者“劳作的仪式感”。这种非线性的结构,迫使读者必须跳出传统的线性阅读思维,去建立自己对于各个文化片段之间的联系和关联。书中穿插的那些手绘地图和路线图,也摒弃了现代地图的精确性,反而更注重于描绘人们在特定空间内的心理感知和移动轨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迷失”的美感,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到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又能在作者的引导下,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这本书与其说是带你去看风景,不如说是带你进行一场深层的自我对话,让你反思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我们是如何被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定义和塑造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地方感”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现在的旅行读物,如果不能提供全新的视角,那和网络上的攻略有什么区别?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几乎完全避开了所有主流的“必看景点”的介绍,转而将笔墨集中在了那些鲜为人知、但又极具代表性的“活态文化遗存”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个偏远山村祭祀仪式的记录,作者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绘那种仪式感和参与者的心境变化,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对传统的世代坚守,读起来让人心头一震。它没有去评判这种文化的优劣,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和敬畏之心去记录。文字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急促如鼓点,描绘庆典的热烈;时而舒缓如溪流,描述日常生活的缓慢与沉静。这种对比处理,使得文化体验的层次感极其丰富。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过多少地方”,而在于“理解了多少不同的生存方式”。这本书无疑是帮助我打开了这扇理解之门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