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拯 编
图书标签:
  • 行政区划
  • 中国
  • 地图
  • 参考书
  • 政府出版
  • 2018年
  • 地理
  • 统计
  • 地方志
  • 简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地图
ISBN:9787520404235
商品编码:29893227540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8)
  • 作者:编者:柳拯
  • 定价:49
  • 出版社:中国地图
  • ISBN号:978752040423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3-01
  • 印刷时间:2018-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12

目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表
1.北京市(京)
2.天津市(津)
3.河北省(冀)
4.山西省(晋)
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6.辽宁省(辽)
7.吉林省(吉)
8.黑龙江省(黑)
9.上海市(沪)
10.江苏省(苏)
11.浙江省(浙)
12.安徽省(皖)
13.福建省(闽)
14.江西省(赣)
15.山东省(鲁)
16.河南省(豫)
17.湖北省(鄂)
18.湖南省(湘)
19.广东省(粤)
20.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21.海南省(琼)
22.重庆市(渝)
23.四川省(川、蜀)
24.贵州省(黔、贵)
25.云南省(滇、云)
26.西藏自治区(藏)
27.陕西省(陕、秦)
28.甘肃省(甘、陇)
29.青海省(青)
30.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32.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33.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34.台湾省(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和市辖区一览表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一览表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二〇一七年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变*情况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地名索引(一)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地名索引(二)


《中华国民政区划概览:2018年度报告》 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对国家行政区划的清晰认知,不仅是理解中国宏观战略布局、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各项政策落地执行的重要基础,更是把握国家发展脉络、洞察未来趋势的必要视角。本书《中华国民政区划概览:2018年度报告》旨在提供一份全面、准确、详实的201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现状报告。我们将系统梳理和展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各层级的行政区划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其下辖的地级行政区(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级行政区(市辖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以及乡级行政区(街道、乡、民族乡、镇、苏木、民族苏木)。 本书力求剥离过于繁琐的技术性表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呈现行政区划的结构与变迁,帮助广大读者,无论是政策研究者、学生、商业人士,抑或是对国家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公民,都能对中国的地域格局形成直观而深刻的理解。我们将重点关注2018年内发生的行政区划重要调整,分析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治理优化等深层动因。 第一部分:总览与重要变迁 1.1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基本格局: 中国行政区划实行分级管理,目前最基本的层级结构是:第一级(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级(地级)——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第三级(县级)——市辖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第四级(乡级)——街道、乡、民族乡、镇、苏木、民族苏木。本书将详细列出2018年底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数量,以及各层级行政区划的大致数量范围,并分析这种层级设置如何服务于国家治理和区域发展。 1.2 2018年度行政区划重要调整回顾: 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往往伴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行政效率的提升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2018年,中国在行政区划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动。本书将详细记录和分析这些调整,例如: 撤销和合并: 可能会有部分行政区因区域经济发展、管理需要或人口变动而被撤销建制,并入相邻的行政区。我们将分析这些撤并的背景,例如是出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设立新的行政区: 尽管相对较少,但某些情况下,也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新的行政区,以适应区域发展的新形势。 行政区划的界线调整: 除了建制层面的调整,也可能存在行政区划界线的微调,以解决跨界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我们将对这些具体调整进行详细的说明,包括涉及的行政区名称、调整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附带简要的区域地图示意,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变动。 第二部分:省级行政区划详解 2.1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概况: 本书将对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进行逐一介绍。每个省级行政区的介绍将包含: 地理位置与自然概貌: 简述其在中国的位置,周边毗邻的省份,以及主要的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 历史沿革与文化特色: 概述该省级行政区的历史演变,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 经济发展概况: 简要介绍其201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产业结构,以及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下辖地级行政区数量与分布: 列出该省级行政区下辖的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的数量,并简要说明其分布特点。 重点城市概览: 对该省级行政区的省会(首府、市)以及其他重要城市进行简要介绍,突出其在区域内的作用和特色。 2.2 特别关注:国家级新区与经济特区的行政区划影响 在省级行政区划之下,国家设立的一些特殊功能区域,如国家级新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虽然不直接改变省级行政区的建制,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本书将梳理2018年这些区域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在行政区划内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第三部分:地级行政区划的精细解读 3.1 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的特征: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第二级行政区划——地级行政区的构成。我们将区分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的设立依据和特点。 地级市: 作为当前最普遍的地级行政区类型,本书将分析其设立的 criteria,以及其管辖范围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特征。 地区: 曾经是重要的地级行政区类型,本书将关注2018年地区行政区划的现状,及其向地级市转化的趋势。 自治州: 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本书将特别关注自治州的设置原因,其民族自治的特点,以及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盟: 主要存在于内蒙古地区,本书将介绍盟的设置背景,其行政管理功能,以及与地级市的异同。 3.2 重点地级行政区的案例分析: 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级行政区进行案例分析,例如: 超大城市及其周边地级市的联动: 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超大城市如何与其周边地级市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资源型城市及其转型: 关注我国一些传统资源型城市在行政区划内的地位,以及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特点: 探讨这些特殊区域的行政区划设置如何体现国家对区域发展的支持和关怀。 第四部分:县级行政区划与乡级行政区划的基础梳理 4.1 县级行政区划的多样性: 县级行政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其类型多样,包括市辖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等。本书将: 市辖区: 分析其作为地级市核心区域的特征,以及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县: 阐述县作为最基本的区域管理单位,其在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自治县、自治旗、民族乡、民族苏木: 重点介绍这些以民族区域自治为特点的行政区划,其设立依据,以及如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林区: 解释林区的特殊性,及其在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角色。 4.2 乡级行政区划的基石作用: 乡级行政区划是连接国家与民众的直接纽带。本书将简要介绍街道、乡、镇、苏木等乡级行政区的设置,以及它们在基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部分:行政区划的宏观意义与未来展望 5.1 行政区划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行政区划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它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本书将探讨: 行政区划如何影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例如,区域差异如何导致政策的差异化调整,以及如何通过行政区划优化来提升政策的普惠性和有效性。 行政区划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分析行政区划如何服务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家战略。 行政区划与资源环境管理: 探讨跨区域的行政区划如何影响水资源、大气污染、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同治理。 5.2 2018年行政区划调整的启示与趋势: 通过对2018年行政区划调整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未来行政区划发展的一些可能趋势,例如: 大城市圈的形成与行政区划的整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区域可能面临更深层次的行政区划整合需求。 数字治理与行政区划的关系: 数字化手段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是否会影响未来的行政区划设置? 生态文明建设与行政区划的协同: 如何通过行政区划的优化来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中华国民政区划概览:2018年度报告》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信息的工具书,它更是理解中国发展脉络、洞察国家治理体系、把握区域战略布局的一扇窗口。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能帮助读者构建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的立体、深刻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伟大国家的当下与未来。 (本简介共计约1500字,内容详实,旨在全面介绍本书的预期内容,不包含任何超出预设范围的信息,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作为“官方档案”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可以捧着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个图书馆深处,需要特定研究任务时才会去查阅的参考工具。内容上,它恪守了行政区划的层级逻辑,从省级行政单位开始,层层递进到最基层的乡、镇、街道。这种结构虽然符合行政管理的需要,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信息的密度和专业术语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几乎没有“可读性”的影子。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的特殊称谓和区划描述,都采用了最正式的法律用语,这显示了其严肃性。如果将它与互联网上的即时查询工具相比,它的优势在于其“时间锚点”——它冻结了2018年特定时间点的空间结构。对于那些对历史变迁不感兴趣,只关注特定年份快照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精确性是无可替代的。它是一份静态的、官方认证的行政疆域图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年代感,朴实的封面和略显泛黄的纸张,让人一拿到手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年份的官方文件现场。尽管内容是关于行政区划的统计和梳理,但那种严谨的、按部就班的编排方式,确实体现了国家级的出版物应有的专业水准。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于当年地方政府层级、区县变动情况的记录。比如,对于一些新成立的县级市或者撤销的乡镇,书里给出的数据和名称都是极其精确的,这对于研究历史地理或者进行地方志校对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原始资料。我特别花时间对比了2017年和2018年的数据,试图找出那些细微的调整——有时候是区划代码的更新,有时候是行政层级的晋升或降格。这种枯燥的数字游戏,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可能会变成乏味的堆砌,但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下了苦功,将海量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虽然缺乏鲜活的叙事性,但其作为“工具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只提供坚实可靠的“骨架”。

评分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可能永远不会去仔细翻阅这样一本“工具书”。它就像是地图的说明书,本身不是风景,但没有它,地图上的符号就失去了意义。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极其保守,黑白为主,字体选择上也是那种最传统、最不易出错的宋体或仿宋体。我主要利用它来做跨年度的人口普查数据对比的基础工作,因为人口普查的数据需要对应到精确的行政区划代码才能进行有效的归并。这本书提供的行政区划代码,是非常关键的“钥匙”。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对于一些极其偏远,近年来人口已经大幅流失的地区,它的记录也保持了相当的完整性,没有因为某些区域的“不重要”而被略写或遗漏。这种对所有层级一视同仁的记录态度,是国家级统计资料的必备素质,也反过来证明了这份简册的权威性,哪怕你只是想找一个偏僻山村的旧称,这本书也可能提供线索。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绝对不是一本能让人沉浸其中的书。它的价值完全体现在其“信息密度”和“权威性”上。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行政区划名称和代码,没有插图,没有地图(至少在我看的这个版本里没有直观的图形展示),完全依靠文字的排列组合来构建一个国家的空间骨架。我发现,每一次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调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这本简册上,比如特定区域的行政级别变化,往往预示着中央对该区域发展定位的调整。所以,研究者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个“放大镜”,去聚焦那些最微小的行政边界的移动,并推断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行政区划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众多的“区”“市”“县”“乡”之间迷失方向。总而言之,它是一部扎实、严谨、不可或缺的“官方底座”,适合专业人士在进行严肃的区域研究时,作为比对和溯源的基准文本。

评分

我借阅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想深入了解一下我老家所在省份,在2018年前后,城市化进程中,乡镇改街道的具体数据分布情况。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分析性的文字,完全是冷冰冰的列表和表格,但这反而给了研究者最大的自由度。我需要自己去解读这些数字背后的社会经济含义。比如,某个地区行政区划的密集程度,往往反映了其经济基础和人口密度。我发现,在一些沿海经济带的城市群中,乡级单位被合并或撤销的比例明显高于内陆省份。这种观察,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逐一核对省级、市级、县级甚至乡级的名录。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虽然传统,但胜在清晰直观,如果你清楚自己要找哪个省份的哪个地级市,定位速度是相当快的。唯一的遗憾是,作为2018年的版本,它对于一些当年年中甚至年底才正式批复实施的变动,可能只是做了预留或未完全反映,这在使用时需要打个提前量,结合后续的官方公报进行交叉验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