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私人轿车与中国
定价:88元
作者:中国工程院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111119289
字数:339000
页码:508
版次:11次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研究报告没有阐述世界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可能带来的所有全球问题,不过委员会强烈感到,对此种提高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应该进行深入探讨。从根本上来说,本报告中提到的所有对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都将在全球范围内出现,而且会更加难以应对。因此我们强烈呼吁尽早开展此项研究。
内容提要
汽车工业对社会的影响与任何其他工业对社会的影响不同。汽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交通方式,它还是整个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决定因素,它还在改变着整个国家经济以及就业结构。中国是世界上汽车增长速度快的国家之一。
1999年,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工程院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中一半选是由中国工程院提名,一半人选是由美国国家学会提名,该委员会的两主席之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另一名是美国国家工程院的Dale Comptom。该委员会分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长春和美国的化盛顿特区、加利福尼亚的戴维斯举行了五次会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私人轿车与中国》这本书名,勾起了我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浓厚兴趣。我设想,它或许会详细描绘出中国私人轿车市场从零开始,逐步成长壮大的复杂过程。这本书会否深入剖析那些早期阻碍私人轿车普及的社会经济因素,例如高昂的价格、有限的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大众观念上的“公车私用”等思维定势?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背景,又让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包含大量的技术细节和行业分析,比如,中国汽车制造业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是如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生产体系的?或者,它会否探讨在那个时代,零部件供应、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如何一步步跟上汽车普及的步伐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来展现中国人在面对新的交通工具时,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这些努力如何共同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腾飞。
评分这本书的主题听起来非常新颖,我一直对汽车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充满好奇。9787111119289 这个书号,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本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亦或是对特定时期中国私人轿车发展的一次全景式梳理。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私人轿车是如何从一个奢侈品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当时的技术瓶颈、政策导向、以及市场接受度等方面的问题?比如,那些最早的“万元户”是如何购得他们的第一辆车的?他们面临着怎样的使用困境,比如加油站的稀缺、维修保养的困难,甚至是牌照和停车位的难题?而“私人轿车与中国”这个书名,又暗示着它不仅仅是关于汽车本身,更可能将汽车的普及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城市化进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许,它会讲述一些普通家庭拥有第一辆轿车后,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佐证这些观点,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私人轿车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
评分一本名为《私人轿车与中国》的著作,其标题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个充满时代印记的画面: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私家车还只是少数人梦想时,它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那些被大众所忽略的细节?比如,它是否会追溯那些早期进入中国的外国品牌,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生产和营销的?或者,它是否会探讨当时国产汽车品牌的发展困境与机遇?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描绘出私人轿车进入中国后,对城市交通格局、道路建设、以及配套服务产业(如4S店、二手车市场)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出版方是机械工业出版社,这通常意味着其内容会更偏向于技术和行业分析。我个人非常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汽车制造业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的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突破。或许,它还能分析不同时期政府在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塑造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
评分《私人轿车与中国》(9787111119289)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段关于梦想与现实交织的时代故事。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是多么令人艳羡的事情。这本书会不会聚焦于那些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留下印记的人物和事件?例如,那些敢于吃螃蟹的先行者,他们是如何打破观念的束缚,将目光投向了更加自由的出行方式?又或者,它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车型,它们是如何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并逐渐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经典?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私人轿车的普及,是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交方式。比如,周末全家出游的可能性,以及拜访亲友的便利性,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是否隐藏着社会结构的悄然调整?而且,“中国”这个词的加入,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汽车的技术或市场,更是一次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宏观审视,将汽车的引入视为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视角。
评分读到《私人轿车与中国》这个书名,我立刻被一种怀旧的情绪所吸引。我开始想象,这本书是否会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还在摸索中前行的年代。是否会采访那些早期的汽车拥有者,倾听他们讲述拥车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或者,它会聚焦于那些早期汽车制造厂的工人和工程师,了解他们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研发中的辛勤付出?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比如,它是否会从一个更加人文的角度,探讨私人轿车在中国社会中象征意义的变化?从最初的身份地位的象征,到后来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演变,这种转变背后是否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披露一些关于汽车文化在中国萌芽和发展的过程,比如,早期关于汽车的宣传、广告,以及人们对汽车的认知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9787111119289这个书号,又让我感觉这可能是一本内容扎实、信息量巨大的作品,值得我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