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崇圣寺三塔/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定价:14.80元
作者:张广济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463296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丛书文字优美生动,图文并茂,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囊括内容之广泛、出版规模之巨大,在国内罕见。由张广济编著的这本《崇圣寺三塔》就是该套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崇圣寺三塔的由来、美景与重器、相关背景、形制与结构、轶事与传说。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张广济编著的《崇圣寺三塔》,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崇圣寺三塔的简介如下: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宋时期,是我国古老的塔群之一。千百年来,三塔鼎立于苍山洱海之间,成为大理的标志和白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崇圣寺的三大奇观:奇观之一——抗震奇迹。大理属地震多发带,三塔建成后,历经30余次强烈地震而不倒。奇观之二——神秘的天宫。三塔没有地基,在塔顶巧设天宫珍藏文物,迥异于其他地宫藏宝的建筑格局。奇观之三——偶数佛塔。我国佛教多为奇数塔,而三塔却为偶数塔。《崇圣寺三塔》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目录
崇圣寺三塔的由来崇圣寺三塔的美景与重器三塔的相关背景三塔的形制与结构崇圣寺三塔的轶事与传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选》的书籍,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当我翻开它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和玉器,每一件都凝聚着古代匠人鬼斧神工的技艺。那些青花瓷上的山水纹饰,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人闻到那穿越千年的墨香;而那些温润的和田玉摆件,温婉的光泽下,似乎诉说着王朝兴衰的无声历史。书中的图文介绍详略得当,既有宏观的背景介绍,又不乏对细节纹饰的深度剖析,即便是对历史文物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知识的满足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图片的印刷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极佳,仿佛文物就置于眼前,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鉴赏指南,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的宝库之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历史和艺术的朋友。
评分另一本我最近拜读的《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带给我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它不侧重于展示单一的艺术品,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上。作者以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如何碰撞、融合,最终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书中对于沿线国家的宗教传播、贸易往来的影响,分析得极为透彻,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述中穿插的那些生动的小故事和历史片段,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鲜活起来,仿佛置身于大漠驼铃声声的商队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开放与交流的基础上的。读完之后,对“全球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历史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对《唐诗宋词鉴赏辞典》这种工具书一向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灵气。然而,这本辞典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排匠心独运,不仅收录了大量的经典篇目,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释和赏析部分写得极为精妙且富有文学性。它不像某些辞典那样堆砌生僻字词的解释,而是深入到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挖掘。比如,对苏轼某首词的解读,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与洒脱,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对诗词的感悟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对于想要提升文学素养,又苦于找不到好的入门向导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既有严谨的学术支撑,又不失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评分我最近看了一本名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奥秘》的书,它完全是技术层面的震撼。这本书的图解部分做得极其出色,那些复杂的榫卯连接方式,用三维透视和分解图的方式展示出来,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理解其力学原理。那些古代工匠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仅凭智慧和经验,就能构筑出如此坚固、美观且具有弹性的建筑体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书中详细解析了斗拱的层层叠叠如何分散屋顶的重量,以及木材之间的咬合如何抵御地震的破坏力。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智慧中蕴含的科学精神,远超乎我们一般人想象的“古老”和“原始”。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古老的牌楼和寺庙,不再仅仅是看它们的造型,而是开始去“解读”它们的构造。
评分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入门导读》这本书,我必须强调它在梳理复杂思想体系方面的卓越能力。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初学者常常被“百家争鸣”的局面搞得晕头转向,分不清儒、道、法、墨的核心区别与联系。然而,这本书以极其清晰的脉络图和对比分析,将先秦诸子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来,并通过现代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类比,使得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它用很巧妙的方式解释了“中庸之道”与“无为而治”在实际治理中的侧重点差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建立起了一个可以安放和比较各种哲学观点的“思维框架”。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思想家是谁,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用这些思想去审视当下的世界,极具启发性和实践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