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国学(第十一卷)
定价:24.00元
作者:周裕鍇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61485828
字数:
页码:2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国学(第十一卷)》为学术研究论文集,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相关论题,具体涉及语言学研究(如语音考古、训诂考证等),文学研究(如古代作家作品研究),文献学研究(如目录学考证),文化研究(如中国古代风俗),以及海外汉学的近成果介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论上古歌谣的韵律问题——《诗经》声母的和谐现象
赵州从诠《十二时歌》中的“漏逗”
《书断》“神妙能”三品的意义
论白居易的卯饮
欧阳修词与早期高丽词关系三议
苏轼与临济宗禅僧尺牍考辨
读苏轼《赠虔州术士谢晋臣》
抗拒性阅读:“三言”科举书写中的女性
从神仙到圣人——罗念庵的修持经验、文学表达与身份认同
明末清初唯识学在杭州的传衍——以绍觉广承法系为主的考察
《洛阳缙绅旧闻记》版本与整理琐议
释明本《梅花百咏》考辨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商说举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原本对“新国学”这类带有时代标签的著作抱持着一丝警惕,总觉得容易流于表面化或空泛的概念炒作。然而,这本《第十一卷》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深度是扎实的,其广度更是惊人。作者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脉络梳理,精准得令人咋舌,特别是对墨家“兼爱”思想的现代经济学诠释,角度之刁钻,论证之有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我注意到,书中对传统概念的重新定义,并非是随心所欲的篡改,而是基于对文本最本源意义的深度挖掘,再辅以现代认知科学的视角进行重新构建。这种“溯源而上,推陈出新”的做法,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自觉。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并对照我过去积累的相关知识体系进行比对,发现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是如此强大,它为我们理解中国思想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坐标轴。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奇妙,它既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又能提供一种近乎冥想般的精神享受。作者在探讨古代哲学与当代艺术审美之间的关联时,那段关于“气韵生动”在音乐结构中的体现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他用非常具象的语言,描绘了抽象的审美体验,使得那些原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国画意境,仿佛在你眼前活了过来。这种叙事能力和对美学的敏锐捕捉,是很多纯粹的理论家所欠缺的。读完关于“心学”的章节,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那些平日里纠缠不清的烦恼和困惑,在作者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似乎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出口。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激活了我身上那些沉睡已久的对“美”与“真”的向往。
评分这本《新国学(第十一卷)》的出版,无疑是给当代学术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我刚翻开目录,就被其中宏大而又精微的篇章布局所震撼。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对传统经典的简单梳理或注释,而是试图构建一种真正面向未来的国学体系。例如,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生态伦理中的重构,那论证的严密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引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早期文献,将其与最新的量子物理学概念进行对照,逻辑推演之精妙,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尤其是在探讨“义理”与“实学”的张力时,作者没有采取二元对立的简化处理,而是深入挖掘了宋明理学中那些被忽视的实践面向,将其置于当代社会治理的复杂语境下进行审视。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学问”二字的理解都被彻底颠覆了,这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与思考的智慧源泉。它提出的那些新颖的解释框架,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困扰我们已久的哲学难题。
评分我很少遇到能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学术书籍,但《新国学(第十一卷)》做到了。它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审视自身的方式。书中对“道家智慧在复杂系统管理中的应用”这一部分的论述,尤其让我醍醐灌顶。作者没有使用那些时髦的管理学术语,而是回归到“无为而治”的本真,论述了“顺势而为”才是最高效的干预手段。这种从古老哲学中提炼出的、具有普适性的洞察力,才是这部书真正光芒万丈的地方。阅读结束后,我仿佛获得了一副能够看穿事物表象、直达本质的眼镜。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僵局和瓶颈,并尝试用一种更加宏大、更加从容的东方智慧去解构它们。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何以为人”与“何以为治”抱有深刻思考者的珍贵礼物。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那种沉稳又不失灵动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内页的排版非常考究,字体选择既有古典韵味,又保证了极佳的阅读舒适度。这让我立刻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简直像是行云流水一般,丝毫没有学术著作常有的那种晦涩难懂的架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自信的平衡。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层次的精神对话,不会故作高深,而是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他的思想世界。书中关于“中庸之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案例分析,那叫一个细致入微,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实例和当代外交实践,读起来让人感觉如同身临其境,对那种难以言喻的“度”有了全新的体悟。这哪里是一本学术专著,分明是一部启发心智的文学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