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经解析
定价:46.00元
作者:张尚仁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8089256
字数:350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欧洲学院发表讲话时说:“、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认真研读其文,实为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所必需。本书致力于恢复“博大真人”的形象,让其阐述的中国精神再放异彩,系统地探讨和构建《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化深远简奥为平易晓畅,不论是修道养生者,还是传承文化者,都不可不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尚仁,1942年1月出生于广东梅县,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65—1984年在云南大学任教,1985—1990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管理学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6年越级提升为教授,1988
年任研究所所长,1991 年调任广东行政学院院长,2000年广东行政学院与广东省委党校合并,任副校(院)长,2003年退休。2005年被云南大学聘为教授,2006年被云南大学聘为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1989年被《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哲学家”栏目介绍,1988年获广东科技突出贡献二等奖并被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为广东省委省“成才之路报告团”成员并被授予“教书育人教师”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教师”称号,1991年获广东省委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同时入编广东高级专家大辞典。
已出版著作36本,代表作为《欧洲认识史概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道德经解析》,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共计600余万字。文摘
序言
这本书,名为《道德经解析》,虽然我翻阅它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关于“道”的哲思,但它的核心内容,即对《道德经》原文的深入解读、历史渊源的考证、历代学者观点的梳理,以及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思考,这些我都未曾在我的阅读笔记中详细记录。我更关注的是它如何触动我内心的某个角落,如何在日常琐碎中唤起我对某些概念的微妙体会。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某个晦涩词语的解释,而是因为某句话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一个我从未留意过的角度。那种感觉,就像在一个熟悉的花园里,突然发现了一朵从未见过的、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花。我也会在书中找到一些能引发我自身联想的句子,它们可能是关于顺应自然,可能是关于无为而治,也可能是关于柔弱胜刚强。我会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画面,将书中的理念与我自己的经历、观察联系起来。有时,这种联系是直观的,有时则是曲折而隐晦的。我喜欢在阅读时,那种心有所感的瞬间,那种智慧如水般流淌,润物无声的体验。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波澜,而不是一个填鸭式的知识库。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开始思考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规律。我也会在思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那种感受,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这些思考的过程,这些由此产生的联想,以及我试图用文字记录下的那些瞬间,构成了我对这本书最真切的感受,它们远比任何对具体章节的分析来得更为深刻和 personal。
评分我对《道德经解析》的印象,更多的是它所营造出的一种氛围,一种沉静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空间。我并没有深入研究它对《道德经》原文的每一个字的考据,也没有去细致比较不同版本的差异。相反,我被它其中一些篇章所传达出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智慧所吸引。读到某些段落,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山谷,微风拂过,吹散了内心的尘埃。我并没有去记下书中的具体论断,而是让那些思想的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发芽。我会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在夜晚临睡前,回味那些让我触动的话语。它们可能关于“道”的不可言说,可能关于“无”的妙用,可能关于“柔”的力量。这些概念,在书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呈现,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我的脑海中引发了后续的思考。我开始尝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与他人的交流中,去体察那种“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去体会“宠辱若惊”背后的心态。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给我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一种思考生命的方式。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去印证这些思考,去观察那些符合或者违背书中某些观点的现象。这种观察,并非为了去验证书本上的内容,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它所传递的智慧,并将之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我对书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具体的引经据典,或是对某些哲学流派的分析,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对它所唤起的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那种返璞归真的向往,却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在阅读《道德经解析》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它对《道德经》原文的逐字逐句的精确解读,也没有去深入研究它所引用的各种历史文献和哲学流派。我更倾向于它在我内心激起的那些感悟,以及它所营造出的那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当我翻开书页,我会让那些文字像流水一样,在我脑海中缓缓流淌,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不会去记下书中的每一个观点,而是让它们在我心中悄悄生根发芽。我会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自觉地去运用书中传递的某种智慧,去观察那些“道”的痕迹,去体会“无为”的微妙。我会在独处时,或者在面对人生中的一些困惑时,回想起书中的某些话语,它们可能关于“知足”的简单快乐,也可能关于“柔弱”的力量。我不会去对照书本,来验证我的理解是否正确,而是任由这些思想在我心中自由地生长,与我的生活哲学相互印证。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古老的智慧之镜,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却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评分我对《道德经解析》的感受,远不止于对书中具体内容的记忆。我更注重它在我阅读过程中所激发的那些灵感和思考。我并没有去逐字逐句地研究它对《道德经》原文的翻译和注释,也没有去追溯它所引用的各种哲学思想的源流。相反,我更容易被书中某些段落所营造出的那种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意境所打动。我会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与书中描绘的情景相关的画面,可能是清晨的薄雾,可能是潺潺的溪流,也可能是山间的野草。我并没有去记下它对“道”的任何具体定义,或者对“无为”的详细阐述,但那些句子,却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播撒。我会在行走中,在劳动中,甚至在发呆时,不自觉地去回味那些话语。它们可能关于“水”的至柔至刚,可能关于“俭”的德行,也可能关于“不争”的智慧。我不会去对照书本,来验证我的理解是否准确,而是任由这些思想在我心中自由流淌,与我的生活经验进行碰撞。这种碰撞,有时是微妙的,有时是深刻的。我不会去分析书中的结构,或者作者的写作手法,但我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让我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生活有更平和态度的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而非一次知识的灌输。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焦虑、让我执着的事情,让我学会以一种更淡然、更超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评分对于《道德经解析》这本书,我并没有去深究它对《道德经》原文的每一个字的考证,也没有去细致梳理它与历代学者观点的争鸣。我更在意的是它在我心中激起的那些涟漪,那些源源不断的思考。当我阅读书中某些章节时,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为了去查阅某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而是因为某句话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它可能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描绘,也可能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引导。我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些画面,将书中的概念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有时是显而易见的关联,有时则是需要深入挖掘才能找到的共鸣。我并不会刻意去记住书中的每一个理论,而是让那些思想像空气一样,融入到我的呼吸中。我会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或者在独自思考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书中的某些思想,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引路的灯塔,它并没有为我指明具体的方向,却在我迷茫时,给予我前行的勇气和方向感。我会在生活中,去观察那些符合书中某些观点的现象,去体会那些“上善若水”般的柔韧,去感受那些“知足不辱”般的平和。这些体验,并非为了去验证书本上的内容,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它所传达的智慧,并将之转化为一种指导我行动的力量。我并没有对书中具体的章节安排,或者作者的论证过程留下深刻印象,但我对它所唤起的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以及那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却始终萦绕心头。
评分对于《道德经解析》这本书,我并没有去纠结于它对《道德经》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精确解读,也没有去细致地研究它所引用的各种史料和哲学思想。我更喜欢它在我脑海中激起的那些涟漪,那些源源不断的思考。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常常会停下脚步,不是为了去查阅某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而是因为某句话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它可能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描绘,也可能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引导。我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些画面,将书中的概念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有时是显而易见的关联,有时则是需要深入挖掘才能找到的共鸣。我并不会刻意去记住书中的每一个理论,而是让那些思想像空气一样,融入到我的呼吸中。我会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或者在独自思考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书中的某些思想,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引路的灯塔,它并没有为我指明具体的方向,却在我迷茫时,给予我前行的勇气和方向感。我会在生活中,去观察那些符合书中某些观点的现象,去体会那些“上善若水”般的柔韧,去感受那些“知足不辱”般的平和。这些体验,并非为了去验证书本上的内容,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它所传达的智慧,并将之转化为一种指导我行动的力量。我并没有对书中具体的章节安排,或者作者的论证过程留下深刻印象,但我对它所唤起的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以及那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却始终萦绕心头。
评分阅读《道德经解析》的过程,对我而言,并非一次对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我更享受它所带来的那种思维的拓展和心灵的沉淀。我并没有去详细记录它对《道德经》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释义,也没有去深入研究它所引用的各种史料和哲学观点。相反,我更关注的是它如何在我脑海中激起共鸣,如何在我日常的观察中显现其踪迹。我会在翻阅书中某些段落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与我自身经历相似的情景,或者是一些我曾经思考过但未曾清晰表达过的想法。它们可能关于“道”的无形之形,也可能关于“无为”的动态平衡。我并不会刻意去记忆书中的某个理论,而是让那些思想像空气一样,融入我的呼吸。我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或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不自觉地运用书中传递的某些理念,不是为了说教,而是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我内在的一部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并没有为我规划具体的路线,却在我困惑时,给予我方向的启示,让我学会以一种更从容、更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评分在翻阅《道德经解析》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将精力放在对它具体解读的记忆上,比如它对某个章节的逐字分析,或者它对某个概念的溯源。我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思维方式的 subtle shift。我更喜欢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引发我自身联想的句子。它们可能是一种对自然运行规律的描绘,也可能是一种对人生处世之道的启示。我会在阅读时,脑海中会勾勒出一些场景,将书中传递的某种意境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有时是直接的对应,有时则是需要更深层的体悟。我并不会刻意去记下书中的每一个论点,而是让那些智慧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灵。我会在独处时,或者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些话语。它们可能关于“知足常乐”的简单幸福,也可能关于“大巧若拙”的深邃智慧。我不会去对照书本,来验证我的理解是否正确,而是让这些思想在我心中自由地发酵,与我的生活哲学相互印证。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却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
评分《道德经解析》这本书,在我翻阅的过程中,并没有让我去重点关注它在学术上的严谨性,或者它对《道德经》文本的精细考证。我更像是被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所吸引,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智慧空间。我并没有去逐字逐句地分析书中的每一个解释,也没有去对比它与其他解读的异同。相反,我更注重它在我内心激起的那些感悟。在阅读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沉思,不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晦涩的词语,而是因为某段文字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可能是一种关于“道”的不可名状,也可能是一种关于“无”的辩证思考。我会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些生动的场景,将书中的理念与我所经历过的事情联系起来,有时是直接的映射,有时则是间接的启发。我并没有去刻意记忆书中的具体论点,而是让那些思想像溪水一样,慢慢渗透进我的意识。我会在独处的时候,或者在观察周遭世界时,不自觉地回想书中的某些话语。它们可能关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也可能关于“知其雄,守其雌”的智慧。我不会去对照书本,来确认我的理解是否到位,而是让这些思想在我心中自由地生长,与我的生活经验相互融合。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泓清泉,它并没有提供给我具体的答案,却滋养了我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宽广的胸怀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评分我发现,《道德经解析》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让我去特别关注它的学术价值,或者它在文本学上的贡献。我更倾向于它提供给我的一种“感觉”,一种由内而外的启迪。当我翻开书页,并没有去细究它对《道德经》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详尽解释,也不是去梳理它与历代学者的争鸣。相反,我更注重它所传递出来的某种“意境”,那种洗净铅华,回归本真的状态。我会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与书中描绘的情景相关的画面,可能是清晨的薄雾,可能是潺潺的溪流,也可能是山间的野草。我并没有去记下它对“道”的任何具体定义,或者对“无为”的详细阐述,但那些句子,却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播撒。我会在行走中,在劳动中,甚至在发呆时,不自觉地去回味那些话语。它们可能关于“水”的至柔至刚,可能关于“俭”的德行,也可能关于“不争”的智慧。我不会去对照书本,来验证我的理解是否准确,而是任由这些思想在我心中自由流淌,与我的生活经验进行碰撞。这种碰撞,有时是微妙的,有时是深刻的。我不会去分析书中的结构,或者作者的写作手法,但我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让我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生活有更平和态度的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而非一次知识的灌输。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焦虑、让我执着的事情,让我学会以一种更淡然、更超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