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爱的地下教育
定价:22.00元
售价:15.4元,便宜6.6元,折扣70
作者:彭浩翔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8058891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81kg
左手救赎,右手荼毒 抽醒宅男,肃清宅女你要吃巧克力味屎,还是屎味巧克力?普度众生,不遗余力 便携版“爱的地下教育”,罐装新鲜而至!
本书是2009年9月在彭浩翔开设的《爱的地下教育》答信专栏,专门解答读者各种奇难杂症。内容涉及爱情辅导、性教育、心理治疗等范围。
由于文字恶搞辛辣,推出后迅即于网络火热。每周数十万网民追捧转发,更被各大报刊杂志邀请开设《爱》的专栏,在《外滩画报》、《城市画报》、《男人装》等总发行量超过一百六十多万份的报刊杂志上连载。同时,该书已被网络媒体及电影公司洽购改编版权,计划以其内容改编成同名单元式网络感情节目及电影,足见此栏在答问界中风头的一时无两。
彭浩翔 PANG HO-CHEUNG
1973年生于香港。5岁时被母亲怀疑智障,欲送其往特殊小学,却在智力测验中证实为智商135分之天才儿童。母亲于是倒过来,祈望将其栽培为科学家,惜彭从小成绩佳,中学五度转校,常旷课逃学,从后门潜入影院看霸王电影。自12岁起与兄长用摄录机自导自演录像短片。1994年,彭辍学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综艺喜剧节目编剧,因制作费不足,常被要求参与演出,同时为报章撰写小说及影评。2001年执导首部电影《买凶拍人》。彭身兼作家、节目主持、制片人、编剧及导演多重身份,电影及文字创作繁多,于国际屡获殊荣。电影方面曾获香港金像奖*新导演、香港*电影首作奖、香港金紫荆*编剧、香港金紫荆*创意奖、葡萄牙波图影展*亚洲电影、曼谷世界影展*电影、纳沙泰尔国际幻想电影节*疯狂电影奖;执导电影包括《买凶拍人》、《大丈夫》、《公主复仇记》、《AV》、《伊莎贝拉》、《出埃及记》、《志明与春娇》及《维多利亚壹号》;同时彭一直积极写作,其文字散见国内众多媒体,包括《南方都市报》、《看天下》、《独唱团》、《人民文学》、《冥王星》、《城市画报》及《外滩画报》等。其文字著作曾获釜山影展PPP大奖及台湾时报文学奖。国内出版包括短篇小说集《指甲刀人魔》及答信集《爱的地下教育》等。而彭除创作外,近年亦关注公共及民生议题,并常于网络发表意见,深受国内媒体之推崇和肯定。单于2010年,就同时获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娇子青年」、《南方都市报》「年度意见」、《TimeOut北京》「年度城市英雄」及《摩登上海潮盛典》「年度潮流人物」等。本书内容,主要为其从2009年至2010年间,于杂志报章及网络上发表、回答读者感情问题来信的专栏选集。目前彭游居于北京、香港两地。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久无人居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灰尘的味道,每一本书的书页都泛黄了,但当你轻轻拂开封面,却发现里面的文字依然锋利如初。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它拒绝取悦读者,它只忠于自己的表达。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那些充满哲学思辨的段落,它们密集而精炼,每一句都像是被锤炼过的金属。书中探讨了关于“边界”的议题——身体的边界、道德的边界、知识的边界,以及当这些边界被模糊或跨越时,个体如何重塑自我认同。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惊叹,时不时会引用一些晦涩的哲学概念或历史典故,但绝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作为构建人物心理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石。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知识分子气质。我尤其欣赏它对“沉默”的描绘,很多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在极致的安静中完成的,那种无声的爆发力,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具震撼力。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被拉伸和重塑了,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高强度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股子神秘和引人入胜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探讨情感禁忌或者边缘化爱情观的成人读物,但读完之后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复杂。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描摹一幅古典油画,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深意。故事的叙事节奏很慢,却并不拖沓,反而像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初尝或许平淡,回味无穷。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聚焦于几个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挣扎与自我救赎。特别是其中关于“牺牲”与“成全”的探讨,让我思考了很久,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联结,是否必须建立在某种程度的自我抹杀之上。书中的对话设计尤其精妙,看似日常的交谈,实则暗流涌动,充满了未说出口的潜台词。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人性灰色地带的方式,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复杂情感光谱的窗口。那种在压抑中寻求一丝微光的感觉,真实得让人心疼。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次漫长而压抑的冬日行走,最终在尽头看到了初春的第一缕阳光,尽管那阳光依然带着寒意,但足以让人重拾希望。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之作,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共情力。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装帧吸引的,那种带着年代感的字体和略显晦涩的封面设计,让我联想到上个世纪一些硬核的先锋文学。但实际阅读过程远比预想的要“柔软”一些,当然这里的“柔软”并非指内容上的妥协,而是指情感表达上的克制。全书的核心冲突似乎源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安排,角色们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棋局中被推着走,他们奋力挣扎,却总是在关键时刻被命运之手轻轻拨回原位。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时间”概念的处理,过去、现在、未来似乎是交织在一起的,过去的伤痕不断渗透到当下的决策中,使得人物的行为逻辑充满了宿命般的悲剧色彩。这种对线性叙事的打破,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重新阅读某个段落,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线索。这本书的对话非常少,更多的是内心的独白和环境的渲染,所以对读者的主动解读能力要求极高。我感觉作者在用一种非常冷静甚至有些冷酷的视角,审视着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它像是一部无声电影,你需要自己为画面配乐,为人物配音,这种参与感是很多情节驱动型小说无法提供的。
评分我对这种结构松散但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总是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初翻这本书时,我其实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作者似乎在故意设置障碍,让读者难以迅速进入故事的主线。它更像是一系列片段、一些意识流的闪回和碎片化的记忆的集合体。阅读体验非常跳跃,有时候我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重组那些零散的画面。与其说它是一个“故事”,不如说它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作者似乎对语言的音韵和节奏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很多句子读起来,即使在中文语境下也带着一种独特的、异域的韵律感。书中对环境的描写占据了极大的篇幅,那些阴冷的街道、潮湿的房间、永恒弥漫的雾气,都成为了角色内心困境的外化。这种“以景写心”的技法,用得高明且不落俗套。我猜想,作者可能想表达的是一种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疏离感和身份认同危机。它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或结论,这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魅力所在。我更倾向于把这本书当作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巨大变动时,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慌与不甘。看完后,心里空落落的,但又被一种奇特的、难以言喻的美感所充盈。
评分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本书,那它大概就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梦境,你醒来后依稀记得那些场景的轮廓和情绪的余味,却无法准确描述梦境的逻辑。我发现自己非常沉迷于书中对“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讨。角色们似乎都在与自己被扭曲或遗忘的过去搏斗,而“真相”本身似乎也成了一个流动的、主观的概念。作者的语言风格在整本书中呈现出一种奇特的交替感:时而是极其古典、华丽的散文体,充满了对自然和光影的迷恋;时而又突然切换到一种极度口语化、甚至有些粗粝的直白表达,这种反差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叙事上的不协调感,恰恰完美地契合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破碎状态。我注意到书中有大量的象征手法,比如反复出现的某种特定的植物或建筑符号,它们似乎扮演着某种预言或警示的角色,我花了很大力气去研究这些符号的潜在含义,甚至上网查阅了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这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考古”行为。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二刷甚至多刷才能真正领略其深意的作品,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但它赠予你更宝贵的东西——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深沉的思考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