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城市閱讀(一):遊走歐洲美古城
定價:78.0元
作者:李忠
齣版社:世界知識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12496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作者李忠身為建築學、美學、城市規劃谘詢專傢,集多年遊走世界、“閱讀”城市無數的經驗與感悟的心血之作!融建築美學、曆史文化與人文情懷於一身,文筆優美,內容引人,更可作為讀者朋友深度領略世界*美城市的啓濛讀物與導遊手冊。
內容提要
《城市閱讀》是作者的世界城市文化之旅,側重講述城市的曆史文化和建築風情,以及在“閱讀”城市過程中的深刻感悟。全書以文字為主,均為作者踏訪各地的原創,文筆極其生動流暢,內容充滿專業精神與人文情懷,是一部深度瞭解世界城市文化和建築特色的著作,有很高的參閱價值。全書彩色印刷,文圖並茂,每章後附有作者親自拍攝的各城市精美照片。
目錄
作者介紹
李忠,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學係,中國見地的城市谘詢專傢。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專傢級年輕成員。清華、北大等26所院校城市發展課程客座教授。中國早從事城市谘詢的獨立策劃人。20年徙步世界200多個城市深耕考察,為100個城市和500多個企業提供瞭卓有成效的谘詢服務。
文摘
書捲萊登
200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是經常與美國布什唱反調的剋魯格曼。在這個全球經濟危機的時代,一貫是經濟危機預言者的剋魯格曼獲奬,自然有著更引人注目的意義。因此,我們順勢可以問一個問題,諾貝爾經濟學奬是什麼時候創立的?有趣的是,這個奬項並非由諾貝爾本人設立,而是由瑞典銀行為瞭紀念諾貝爾先生於1968年設立的。它的全稱叫作“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奬”,這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諾貝爾經濟學奬。次年,這個奬就有瞭個奬項,給瞭兩個人,一位叫弗裏希,而另外一位則是大名鼎鼎的丁伯根。
奇怪的是,這位丁伯根並不是學經濟學的。他畢業於荷蘭萊登大學,是萊登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可能就是由於他紮實的數理功底,使他後來被譽為世界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說來也夠傳奇的瞭。可比他更傳奇的是他的母校——萊登大學,這是荷蘭建校早的大學,1575年創校。萊登大學由七個學院組成——考古學院、人文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科學院、社會和行為科學院,還有一個海牙校區。幾乎在各個領域,萊登大學都保持著學術的位置。一係列現代科學史上大名鼎鼎的學術名詞都誕生於這所大學,有名的莫過於電容器——萊登瓶、光的摺射、超導體、心電圖等。因此,萊登也很大程度上在吃著萊登大學的飯,我們通常都將萊登叫作大學城。
日本人蒲原宏曾有一首的俳句叫作:“萊登大學城,月色涼如冰。”的確,走在這個城市中,你分不清哪裏是城市,哪裏是校園。整個城市都有一種濃濃的書捲氣,古老而醇厚。大學大得像一座城,而城又親切如一座校園。沿著萊登的運河緩緩走過,四處都不時地會看到一些滿臉稚氣的學生,手裏大多拿著一疊書,安靜地穿過一座座小橋,讓你看著真想再找個大學迴爐一次,重溫這種寜靜而淡泊的時光。而在這個城市裏穿越幾次,你事實上就等於受瞭一次大學教育的熏陶,因為這裏有太多的曆史嚮你訴說著什麼叫知識,時時處處都能讓你學到些東西。連這裏的一座風車都被當作瞭風車的博物館。而更讓人震動的是“一園”和“一人”。“一園”是指萊登植物園。這是一座巨大的創立於1587年的歐洲古老的植物園,聞名世界的鬱金香據說就是從這裏引種進荷蘭的。更令人驚嘆的是這裏有大量的由日本帶迴的銀杏和楓樹,甚至還有一座專門的日本庭院。不用驚奇,日本和荷蘭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交流史。荷蘭喜歡研究日本,作為迴報,日本也把很多不屬於荷蘭的東西都記在瞭荷蘭的賬上。像我們所知道的荷蘭豆,就是日本人給的稱號,其實它和荷蘭沒什麼關係。
那“一人”又是誰呢?你可彆以為是丁伯根,他在萊登的名人中可排不上號,真正讓荷蘭人自豪的是荷蘭的國寶——倫勃朗。世界美術史上有無數的畫傢來自荷蘭。大名鼎鼎的梵高也是荷蘭人。但是這些人多數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爭議,對他們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也多有爭議。一個不存在爭議的人,那無疑就是倫勃朗瞭。從荷蘭到英國,再到美國,在各大博物館中,隻要有倫勃朗的畫作,都會被視為是鎮館之寶。而他的故居就在萊登這座小城中。萊登的文化名人很多,甚至可以說太多瞭,但是倫勃朗的雕塑(圖4.5)卻傲然屹立於這座大學城中。這也難怪,在他400年誕辰時,整個荷蘭都在慶祝,這真是荷蘭人的驕傲,更是萊登人的驕傲!
那種帶有書捲氣的驕傲與矜持,或許是隻有萊登人纔有的,矜持到讓人羨慕的程度。大學城裏當然就有很多書店,在書店中我甚至看到瞭一隻矜持的貓,很優雅地站在一摞厚書的上麵。那種神態告訴你:我是一隻萊登大學城裏的知識貓。真讓人羨慕這份優雅!對中國人而言,萊登還有一個有趣的去處,那是一座設計得有些異域特色的房子,裏麵竟然還貼著中國的春聯。我奇怪地問這裏的主人,你們這裏為什麼會貼春聯呢?主人非常奇怪地望著我說:“你難道看不齣這是一座中國風格的建築嗎?”這是萊登大學的一座亞洲研究中心,可恕我直言,我真的不覺得這是一座中國的建築!於是我馬上想到瞭我們那些被稱為純正歐陸風情的地産項目,看來所謂的風格搬運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有些走樣,也是應該原諒的,哪怕這件事發生在一座充滿書捲氣的大學城(圖4.6、圖4.7、圖4.8)裏!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是關於“如何看待旅行中的孤獨感”。作者很坦誠地分享瞭她在異國他鄉,獨自一人麵對語言不通、文化隔閡時的那種細微的、近乎無助的瞬間。但她處理這種“孤獨”的方式非常積極和具有建設性。她沒有將孤獨描繪成一種需要被剋服的障礙,反而將其視作一種“放大鏡”,讓周遭的一切感官體驗都變得無比清晰。在那些隻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刻,她對當地人的一個微笑、對一盞街燈的微光、對空氣中濕度的變化,都會産生異乎尋常的敏感度。這種坦誠的自省,讓這本書擁有瞭超越一般旅行文學的深度,因為它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在廣袤世界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她教會我,真正的“遊走”不是徵服,而是學會與陌生環境共存,甚至與之和解。這種成熟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價值不再局限於歐洲的地理坐標,而是升華為一種關於如何與世界、與自我進行深度對話的人生哲學。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設計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它的字體選擇非常考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細節處透露齣一種復古的匠人精神,偶爾齣現的幾張插圖(如果它們是插畫而非照片的話),綫條簡練卻充滿瞭力量感,它們不是為瞭填充空白,而是像定標一樣,精準地錨定住瞭文字描述的關鍵意象。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文本的組織上,有一種非常高明的“虛實結閤”能力。她會用一段極具畫麵感的描述,帶領你進入一個具體的場景,比如某個廣場的噴泉,然後緊接著,她會用一段非常冷靜、幾乎像是學術性的考據,來解釋這個噴泉背後的神話故事或者政治含義。這種冷熱交替的處理方式,避免瞭作品流於錶麵的矯情,也有效地避免瞭知識灌輸的枯燥。這種平衡感,讓這本書既可以作為一場精神上的遠足,也可以作為一本具備深度文化背景參考的資料讀物。它成功地做到瞭“好看”與“有用”的完美聯姻,是一種成熟的、充滿敬意的文化錶達。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種做舊的、帶著復古質感的米色紙張,讓人在翻開之前就仿佛能聞到舊書頁特有的淡淡黴香和墨水味。它不像很多現代旅行指南那樣色彩斑斕、信息爆炸,反而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我喜歡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偏執與熱愛,比如她描繪某個中世紀小巷時,不會簡單地說“這裏很美”,而是會去考究那塊青石闆上可能承載瞭多少世紀的馬蹄聲和腳印,甚至能想象齣當時晾曬的衣物的顔色。這種細膩的觀察,讓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漫步,而不是走馬觀花。書中對於光影的捕捉尤其到位,那是一種隻有真正沉浸在那片土地上,纔能體會到的,隨著日頭角度變化而産生的色彩魔術。比如清晨霧氣還未散盡時,古老教堂尖頂投下的拉長影子,帶著一種莊嚴肅穆的幾何美感;而到瞭黃昏,暖橘色的陽光斜斜地穿過狹窄的街道,把每一扇木窗都鍍上瞭一層溫柔的金邊。這種文學性的描摹,遠超齣瞭單純的地理記錄,它成功地構建瞭一種氛圍,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那種時間和空間的交疊錯位感,仿佛靈魂真的被帶到瞭那些被時間溫柔撫摸過的角落裏去小憩瞭一會兒。
評分我通常對這類偏嚮“散文式”的遊記抱持著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容易陷入空泛的抒情而缺乏實際的指導價值。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作者並沒有完全拋棄“地圖”的意義,她巧妙地將那些必須提及的曆史背景、建築風格的演變,融入到她個人的感悟之中,使得知識的傳達變得極其自然和潤物細無聲。例如,她講到某個城市的防禦工事,不會枯燥地列舉年代和材料,而是會用一個生動的場景來串聯,比如想象當年守城士兵在垛口上喝著劣質麥酒,望著遠方地平綫上即將到來的風暴,從而讓你對“防禦”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的理解。更讓我驚喜的是,她介紹的那些隱藏的、不為人知的小店或手工作坊,往往都有一個非常鮮活的故事背景,而不是簡單的“某某品牌推薦”。讀完後,我立刻拿齣我的世界地圖,在好幾個我原本隻知道名字的城市上,用紅筆圈齣瞭她重點提及的那條小路,迫不及待地想去驗證她筆下的“奇遇”是否真的存在於現實的某個轉角。這本書更像是給我提供瞭一把鑰匙,讓我能以一種更深入、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解讀那些被遊客大軍忽略的細節。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極好,它不是那種急匆匆地要把所有著名景點都打卡一遍的行程單,更像是一場有意識的“放慢腳步”的修行。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時間感的筆法。她似乎擁有將瞬間拉長成永恒的魔力,幾分鍾的咖啡館駐足,在她筆下可以被解析齣復雜的內心活動和對周圍人群的細緻觀察。她似乎總能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在場感”——比如一個街頭藝人演奏的走調的小提琴麯如何與遠處鍾樓的報時聲完美地錯位又重閤,形成瞭一種荒誕卻又和諧的城市交響樂。這種對“流逝”的捕捉,讓讀者在閱讀時,也能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呼吸頻率調慢,仿佛被作者用無形的絲綫牽引著,沉入她所描繪的那個慢節奏的歐洲時空。讀完關於某個城市的章節,我感覺自己不是“看”完瞭,而是“度過”瞭一段時間,那種疲憊中帶著滿足的,從長途跋涉中迴歸的寜靜感,被她精確地復刻在瞭紙麵上。這種體驗是極其難得的,它超越瞭單純的閱讀,更接近於一種精神上的“在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