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分手,没有想象中的痛
:32.00元
作者:薇薇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43694361
字数:130000
页码:1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人气女作家薇薇经典力作
累积感动2300万人的情感励志读物
薇薇陪你走过爱的孤独与荒凉
无关背叛,也无关原谅,
分手的痛,片刻就够了。
爱情转身之后,留下*美的背影,
翩翩走向下一站幸福。
就让薇薇,
用灵魂描绘*清新、纯粹的爱情,
以过往讲述爱情中的悲欢喜乐,
陪你走过那些爱情中的迷惘、悲伤、孤独与荒凉。
她对爱情温柔而犀利的剖析,
每天让2万颗心深深着迷,
为2300万的男女带去了爱情的正能量。
内容提要
《分手,没有想象中的痛》是一本清新的两性书,在台湾一经上市就引来了热议与追捧。它以知心姐姐谈心的形式讲述了爱情中的聚散离合、悲欢喜乐,分析了在爱情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第三者、距离、岁月、死亡、性格、年龄与价值观的差异等,给2300万的男女带来了爱情的正能量。
转身离开了爱情,我们才懂得分手是为了让自己更幸福。背向爱情,我们看见了更美的天空。当走出一段感情时,要试着发现自己的存在感,并且了解,爱情并不会如此容易消失。在每段恋爱进行的过程中,要给自己肯定的力量。要明白追寻一段真正的感情并无捷径,只有披荆斩棘、或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迷途里迂回前进,才能确定脚下的爱情旅程是踏实而坚定的。
目录
作者介绍
薇薇,weiisly
曾入围“年度全球华文大奖”,年度爆红博主0!单篇文章点击率高400,000人次!造访人次突破32,000,000!大学毕业后待过营销公司、出版社,一路不断订下目标并且顺利达成。25岁开始经营,赚进人生桶金;27岁出版人生本文字作品,攻占各大排行榜。
她以“两性文章”与“瘦身宝典”在网络上大受欢迎,各大媒体争相邀约采访。她擅长以感性的文笔,在文中道出两往的迷思。目前除了持续在书写两性相处文章、与广大网友互动谈心外,也陆续参加了《非关命运》《熟女不满族》《国民女王》《大学生了没》等各大谈话类节目的录制,被称为“治愈系博主”、“新生代的两性教主”、“女王接班人”。
在一次刻骨铭心的失恋后,她发现这世间唯有失恋无法习惯。正因为爱那么深,所以痛才会那么深。但是如果懂爱,当爱走的时候学会如何放下,就能拥有单身的自由,让下次的幸福提早到来。
在爱情的世界里,不只听女人的心事,也懂男人的爱情,她就是──薇薇。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政治权谋的小说,书名是《美第奇的阴影》。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融入到家族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作者对权力的解读极为透彻,他描绘了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艺术赞助人背后,是如何运用金融手段、联姻策略乃至暗杀行动来巩固其统治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美学与残酷”并置手法的运用:一边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另一边则是夜幕下秘密法庭的审判和流放。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繁荣往往建立在极其不稳定的沙滩之上。角色的塑造极其立体,即便是反派,也有着清晰的动机和可悲之处,让人无法简单地用“好”或“坏”来界定。读这本书,就像是沉浸在一部极度精美的历史油画中,每一笔色彩都饱含深意,每一个细节都指向权力运作的冰冷本质。
评分桌上放着一本刚看完的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报告,书名叫《水泥森林中的距离感》。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跳脱出了传统的建筑美学讨论,而是聚焦于城市空间布局对居民心理健康和社区凝聚力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对比了不同密度、不同绿化率、不同公共空间设计对居民焦虑水平的影响,论证非常扎实,逻辑链条清晰到无可指摘。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中关于“邻里互动阈值”的研究,它量化了人与人之间保持舒适社交距离所需的物理空间,并指出当代高层住宅的垂直堆叠式居住模式,在无形中增加了居民的“心理摩擦成本”,导致了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高密度下的低连接”状态。书中引用了许多西方城市改造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完后,再看身边的任何一个小区布局,都会不自觉地用这本书提供的框架去分析其潜在的社会后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钢筋水泥,与我们最柔软的内心世界,建立起了清晰可见的桥梁。
评分近期接触到一本海洋生物学专著,名字叫《深渊的低语》,简直打开了我对地球上未知领域认知的一扇窗。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常年在一线进行深海考察的科学家,他的文字充满了对未知生命形态的敬畏与激情。不同于教科书式的干燥描述,他用极富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那些生活在万米洋底、承受着极端高压、完全不依赖阳光的生物群落。那些发光的深海鱼类,那些依靠化学能生存的微生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生命适应性最强有力的证明。书中详细记录了对特定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数据,那些图表和分析严谨到令人叹服,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夹杂在其中的个人探险日记片段。那种在完全黑暗中,依靠冰冷的仪器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支撑下去的孤独感,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描述一次设备故障,被迫在深潜器中等待救援的经历,紧张与恐惧交织的情绪,让我这个旱鸭子都感受到了那种压抑到极致的窒息感。这本书不仅是科普,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史诗。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部关于时间哲学的著作,名为《瞬息的永恒》,这本书简直是对我们日常认知的一次彻底颠覆。它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精密的钟表,从古希腊的“凯洛斯”与“克罗诺斯”之辩切入,层层递进,探讨了人类主观时间感与宇宙客观时间流逝之间的巨大鸿沟。作者的文笔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引导读者进入深层次的思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记忆如何重塑时间”的那一部分,它挑战了我们“过去已成定局”的固有观念,指出每一个回忆的提取和重述,都伴随着对原有事件的微调,从而使我们的“个人时间线”成为一个永恒流动的、充满主观能动性的建构过程。读完后,我看向窗外那些匆忙赶路的人群,突然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疏离感,仿佛他们都活在自己独立的时间泡泡里,彼此的交汇仅仅是短暂的叠加。这本书不适合快餐式阅读,它需要你备着笔和笔记本,随时准备圈点、质疑、反思。它不是提供答案的,而是提供更深刻、更令人不安的问题。对于任何对存在本质、意识边界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十年来哲学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名为《裂痕下的微光》的书,感触颇深,尤其是它对于现代人情感困境的描摹,细腻得让人心惊。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扁平的符号,他们都有着各自难以言说的挣扎和渴望。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解药”或“结论”,而是选择将那些最令人不安、最难以启齿的感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剥开,摊开在我们面前。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默默消化那些文字带来的重量感。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无意间触碰到了你内心深处某个久未愈合的伤口,疼是肯定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被理解的、近乎疗愈的奇异快感。尤其是在描述主角面对生活重大变故时的内心独白,那种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对未来方向的迷茫,简直就是我过去几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作者用一种更具文学性的、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其包裹了起来,让这份疼痛变得可以承受,甚至带上了一种苍凉的美感。书中的环境描写也极其出色,那些阴郁的雨天、空旷的街道,无不映衬着人物内心的荒芜,让整个故事的氛围感达到了极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