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语码转换:如何以男性愿意聆听的方式表达
定价:29.80元
作者:(美)布朗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54292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6kg
编辑推荐
让想法“宅”在心里,不如选对方式表达出来!
解码男性心理、语言和行为,让女性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语码转换:如何以男性愿意聆听的方式表达》自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N、NBC、CBS、ABC等全球各大电视节目及媒体重点推荐!《纽约时报》《今日美国》《路透社》《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人物》《时代》《环球时报》《哈特福新闻报》《出版人周刊》《奥马哈世界前锋报》等100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内容提要
是否觉得男人们的话被加了密码,而你却被挡在门外?你说话的时候,他们是不是瞧不起你,或者干脆让你闭嘴?或许你也可以给自己的话加上密码——一种不同的语码。
两性的确有着各自独特的沟通方式,因此两性不能总是契合得那么好。《语码转换:如何以男性愿意聆听的方式表达》为读者提供了跨越沟通障碍的方法。藉此帮助两性破译性别密码,以通用的语言进行谈话,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相互理解并且彼此尊重,这不仅仅适用于职场,而且适用于生活其他方面。
《语码转换:如何以男性愿意聆听的方式表达》介绍的策略不只是一般沟通常识的升华。作者布朗和尼尔森提供了*颖的两性沟通技巧,使女性在与男性的沟通中快速得到男性的认可与信赖。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实例和故事,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浯码转换”的奇妙作用!
目录
第1章 从操场到职场
第2章 社交场合中的女性
第3章 着手开始工作
第4章 人们在聆听吗
第5章 两性沟通的技巧
第6章 身处高科技时代必备的能力
第7章 无声胜有声
第8章 你穿着那件衣服吗
第9章 公平竞争,获得属于你的东西
第10章 争取你应得的东西
第11章 对付办公室里的欺负者
第12章 职场幽默
第13章 不要把心情挂在脸上
第14章 管好自己的双手
第15章 办公室里的丘比特
第16章 晋升之路
第17章 站起来发言
第18章 权力关系网和良师的作用
第19章 取得职场胜利
第20章 破解性别沟通密码
作者介绍
克莱尔戴姆肯布朗,博士是的演说家、咨询顾问以及作家,她的专业领域包括:多样性和平等就业机会策略的研究、两性沟通、性骚扰防范等。她曾在《财富》50强的多家公司里从业25年,为备类组织提供指导,设计并执行多项策略,在全球调查歧视案件,针对法律问题培训专业人士。她的博士研究领域是两性职场沟通问题。
奥黛丽尼尔森,博士是一位国际公认的培训师、的演讲家及传播与交流顾问。她专门研究性别沟通、冲突管理、沟通技巧,以及性骚扰、歧视等问题。她在科罗拉多大学传播系任教10年,为各类机构和《财富》50强公司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达30年。这些组织包括:普华永道、嘉吉、AT&T、霍尼韦尔、惠普、IBM、普强制药、宾得、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林业局、美国司法部等。她持有传播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她的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似乎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这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有了一定的信心。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是否引用了扎实的心理学或语言学研究来支撑其观点,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人经验的感性总结。如果它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可验证的沟通模型,那就太棒了。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权力动态”在沟通中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关系中,一方的强势表达天然就会让另一方产生防御心理,从而关闭接收通道。如何在这种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巧妙地使用“语码转换”技巧来软化立场,建立平等对话的基础,是我想重点学习的部分。我期待它不仅仅停留在“说什么”的层面,更能深入到“为什么我们如此表达”的底层机制,提供一套既尊重个体差异又具备普适性的沟通哲学。
评分我最近在职场上遇到一些挑战,感觉自己在汇报工作或者提出建设性意见时,总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好像我的“语调”或者“措辞”总是在不经意间引起对方的抵触情绪。读了这本书的简介后,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不仅仅是我的表达技巧问题,更可能是我没有抓住目标受众的“接收频率”。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明了“男性愿意聆听的方式”,这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具有操作性的视角。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男性在信息处理和情感反馈上的倾向性,比如他们可能更偏好逻辑驱动的叙述,或者更注重结果导向的陈述。如果真能如此,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关于两性沟通的理论探讨,更是一份实用的“翻译手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经过验证的句式转换案例,让我可以立即应用到我的工作邮件和会议发言中去,看看是否真的能有效降低沟通中的阻力,提高决策效率。这种基于目标受众心理的策略性沟通,绝对是现代职场人必备的技能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那种设计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试图探讨的主题的严肃性和复杂性。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和封面的视觉冲击力,就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关于沟通障碍的深刻洞察充满了期待。我常常在日常交流中感觉到,即使是再亲近的人,有时也会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微妙的隔阂,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需要更细腻情感传达的场景。这本书似乎正是在尝试搭建一座桥梁,去理解那些看似“听不懂”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打破信息传递中的“噪音”,让真正想说的话能够被对方清晰地接收和理解。这种跨越性别藩篱的沟通探索,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却又充满误解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非语言沟通线索的分析,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和我们实际感受到的,往往是两码事,如何让那些潜藏的意图浮出水面,是衡量沟通有效性的关键。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这类探讨两性差异的读物持保留态度,总怕它们会陷入刻板印象的泥淖,把复杂的人性简化成几个标签。但这本书的切入点——“如何让对方愿意听”——则显得更加务实和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一味地批判或指责。我更倾向于相信,沟通的失败往往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方面的责任。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书中会不会有关于“倾听的艺术”的反向探讨?因为要让别人愿意听,我们自己首先得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开放性,对吗?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双向互动的模型,而不是只教我们单方面如何“优化输出”,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对沟通模式影响的探讨,毕竟,地域和时代背景塑造了我们独特的表达习惯,理解这些根源性的差异,才能实现真正的同频共振。
评分我周围的不少朋友都在抱怨,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感觉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真正地看见或听见。很多时候,女性倾向于用更间接、更具情感色彩的方式来表达需求或不满,而这种方式有时会被伴侣解读为“情绪化”而非“实质性问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去情绪化”但又能保留“核心诉求”的转述框架,那对于改善家庭内部沟通将是无价的。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教我们如何将“我感觉被忽视了”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表达,转化为“我需要更多的确认和参与”,从而更容易被理性处理。这种转换能力,我认为是成熟沟通者的标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场景模拟,比如在处理财务分歧或育儿观念不同时,如何使用这种“男性更易接受的语言逻辑”来推进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情绪拉锯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