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觀無量壽佛經圖頌
總主編;釋永信
底本:清順治十二年(1655)刊本,版畫眾多
齣版形態:一函一冊 16開宣紙綫裝
成書尺寸:高28厘米、寬18厘米
齣版時間:2010年11月齣版
定價560元
內容介紹
觀無量壽經,佛教經典。簡稱《觀經》。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閤稱“淨土三經”。另加“楞嚴經勢至菩薩念佛章”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又被稱為“淨土五經”。此經進一步發揮瞭《無量壽經》的淨土思想,敘述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頻婆娑羅宮為信眾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淨土莊嚴的十六種觀想方法(十六觀)。
我國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捲帙浩繁的古代文獻典籍。這些古籍是中華民族在數韆年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創造力,是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一脈相承的曆史見證,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韆百年來,佛教典籍的刊刻多次引領瞭中國印刷史的風潮,並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關注。我們現存早的印刷品是唐代鹹通九年的《金剛經》;早在大型圖書編輯過程中使用韆字文編號是從北宋初年《開寶大藏經》開始;以印度為例,它的一些王朝曆史要以中國的《佛國記》《大唐西域記》為重要參考資料……保留至今的佛教典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奪目的璀璨明珠。
佛教在中國古代文化生態中自覺承載著文化傳承和傳播者的使命。佛教典籍的刊刻伴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始終未停息過。但是,由於諸多曆史原因,能夠保留到的十不餘一。而這些承載著先賢智慧的珍貴的佛教古籍,散藏於海內外的公共圖書館、寺院藏經樓和一些私人收藏傢手中,得到瞭妥善的保存,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但是,由於古籍的文物屬性,“藏”與“用”之間的矛盾長期得不到閤理解決。這也使得佛教徒和佛學研究者想要看到這些古籍,變得異常艱難。因而,“中國佛教典籍珍本叢刊”應運而生。其目的是將那些久已絕版而又傳世孤罕的珍稀善本複製影印,化身韆百,使這些文獻嘉惠學林、利益眾生。
輯推齣的珍本典籍有如下四種:其一為明永樂年間《四十二章經》(經摺裝);其二為明代徑山藏之三經同函(《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綫裝,一函兩冊);其三為清順治年間《觀無量壽經圖頌》(綫裝,單冊);其四為清康熙年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經摺裝)。上述數種佛經均為佛教常誦經典,亦極具版本價值。在上解決瞭“藏”與“用”的矛盾。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工藝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展示。宣紙的溫潤與綫裝的古樸完美結閤,使得整本書散發齣一種溫和而有力的氣場。我注意到,那些版畫的細節處理得極其到位,人物的神態、服飾的紋理,甚至是背景的雲霧,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充滿瞭生命力。這遠非現代批量生産的印刷品所能比擬的。它強迫你放慢速度,去欣賞那種手工雕刻和拓印帶來的獨特顆粒感和層次感。每一次翻動,都像是與曆史進行瞭一次私密的對話,感受那種曆經滄桑卻依舊鮮活的藝術魅力。
評分當我第一次打開它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是難以言喻的。綫裝的古樸風格,配閤著宣紙那種特有的吸墨性和光澤感,讓整本書的視覺效果非常高級。我特彆喜歡它那種“老派”的韻味,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都以實用和美觀並重。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代版畫藝術頗有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其寶貴的視覺資料。那些精細的綫條和豐富的細節,展示瞭清初佛畫藝術的高超水平,讓人不得不對當時的雕版匠人肅然起敬。這本書的價值,一半在於其宗教內容,另一半則在於它無可替代的藝術載體。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收藏價值絕對是毋庸置疑的。清朝順治年間的刊本影印,這本身就意味著它的稀有和珍貴。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讓我對它的來曆充滿瞭敬意。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綫裝的書脊,每一針一綫都透露著傳統工藝的精湛。雖然是影印本,但幾乎完美地復刻瞭原版的風貌,甚至連紙張的紋理和墨色的深淺都得到瞭很好的保留。對於任何一個喜愛古籍和傳統藝術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絕佳的藏品。它不僅僅是閱讀的工具,更是一種可以把玩、可以世代相傳的寶貝。
評分這部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裝幀古樸典雅,宣紙的質感摸上去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內頁的排版和雕版印刷的痕跡清晰可見,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墨香的味道。雖然我不是佛教研究的專傢,但光是看著這些精美的圖畫和考究的字體,就覺得這是一件藝術品。每一頁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特彆是那些版畫,綫條流暢,構圖精妙,即便是現代印刷技術也很難達到這種韻味。它不僅僅是一部經書,更像是一部承載著曆史記憶的文化瑰寶。每次翻閱,都能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對信仰的虔誠與藝術的追求。那種沉靜、莊重的氛圍,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靜下心來。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呈現方式,簡直是將一件文物級彆的作品呈現在普通讀者麵前。宣紙的觸感柔和而有韌性,不同於現在常見的紙張,它自帶一種沉靜的“溫度”。綫裝的處理方式也極其講究,既保證瞭書頁的穩固,又維持瞭古籍的形製。最讓我震撼的是內頁的版畫數量和質量,它們不僅僅是插圖,更像是獨立的藝術品,承載著深厚的文化信息和審美情趣。每一次仔細端詳,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比如墨色的變化、刀痕的力度。這本書對於想要體驗傳統文化精髓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次難得的、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