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集有關知識論、邏輯及科學哲學的四篇論文。第一篇「知識與閤理的真實信念」所討論是近一、二十年來知識論的一個熱門問題:知識是否等於閤理的真實信念?本書的結論是:閤理的真實信念是知識的必備條件﹐但不 是充分條件。第二篇「邏輯悖論與公設集閤論」以羅素悖論做為邏輯悖論的代錶﹐對各公設集閤論係統解消邏悖論的方法做瞭簡略的說明與比較。第三篇「瑞姆濟的理論性概念消除法」和第四篇「剋雷格定理及其科學哲學上的應用 」分別討論兩種消除法抽象概念的方法﹐並討論這些消除與科學工具論之間的關係。作者的結論是:這兩種消除法均無助於科學工具論的建立;換言之﹐均無法用來否證抽象體的存在。
林正弘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係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哲學博士候選人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序
本書收集筆者近幾年所寫的四篇有關知識論、邏輯及科學哲學的論文。 第一篇「知識與閤理的真實信念」曾刊登於「思與言雙月刊」第17捲第1期(1979年5月)。它所討論的問題是:知識是否等於閤理的真實信念?這是近一、二十年來知識論的熱門問題。該文隻做最初步的分析,筆者希望以後有機會對相關的知識論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 第二篇「邏輯悖論與公設集閤論」刊登於「思與言雙月刊」第19捲第3期(1981年9月)。它對各公設集閤論係統解消邏輯悖論的方法做簡略的說明與比較。 第三和第四兩篇則介紹兩種消除抽象概念(或理論性詞)的方法,討論這些消除法與科學工具論之間的關係。這是科學哲學中的問題。其中第三篇「瑞姆濟的理論性概念消除法」曾刊登於「思與言雙月刊」第18捲第5期(1981年1月)。在該文中筆者指齣瑞姆濟(Frank Pumpton Ramsey)的消除法無法用來支持科學工具論。 第四篇「剋雷格定理及其在科學哲學上的應用」的一部分曾以相同題目刊登於國立颱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四期(民國70年1月)。筆者在四年前撰寫該文初稿時,還相信剋雷格(William Craig)的理論性詞消除法有助於科學工具論的建立。在刊登於「哲學論評」的論文中,筆者一方麵反駁瞭許多哲學傢對剋雷格方法的批評,另一方麵指齣瞭一條聯繫剋雷格定理與科學工具論之間的線索。但是對於兩者之間的關聯並未詳細探討。因此,在該文刊登之後,筆者即不十分滿意,乃決定對此問題繼續加以探討。經過一、兩年的思索,筆者發現剋雷格的消除法有一重大缺陷,即:一個科學理論使用剋雷格方法消除瞭理論性詞之後,有可能喪失其原有的說明功能。這一缺陷似乎是嚮來討論剋雷格方法的哲學傢所忽略的。筆者乃一方麵蒐集有關科學說明的論著,從各方麵探討剋雷格的消除法與說明功能之間的關係;一方麵開始修正及改寫的工作。現在收集在本書中的第四篇論文,就是重新改寫後的作品。舊文開頭四節沒有變動,第五節有大幅度的修訂,第六節完全刪除。現在的第六節到第九節則完全是舊文中所無的。因此,改寫後的論文不但基本觀點與舊文不同,字數也由二萬八韆多字增加到九萬字左右。 三民書局劉振強先生願意把這些論文結集齣版,使它們有機會與較廣大的讀者見麵,筆者衷心戚謝,並盼能因此得到更多的批評與指正。此外,本書第二篇、第三篇以及第四篇部份初稿寫作期間曾濛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補助及獎助,特此申緻謝意。最後,麗鶯在百忙中抽空為我整理並抄寫文稿,我也要趁此機會說聲謝謝。 林正弘1984年10月10日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很久沒有讀到一本能讓我沉浸其中,忘記時間流逝的書瞭。《符號的倒影:從原始巫術到大數據擬像》這本書,它成功地將人類學、符號學和信息論熔於一爐,展現瞭一種宏大的、近乎史詩般的圖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它沒有試圖將“迷信”與“科學”對立起來,而是將它們視為人類處理不確定性問題的兩種不同策略。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古代部落的圖騰崇拜如何滿足瞭信息缺失時的心理需求,並將其與我們今天麵對海量數據時的“算法依賴”進行瞭精妙的對照。這種對比,讓我對我們這個“高度理性化”的時代産生瞭深刻的反思——我們真的比我們的祖先更“理解”世界嗎?這本書的行文流暢且富有節奏感,它不是在給你答案,而是在引導你去提問,去質疑那些被社會結構所固化的理解框架。讀完之後,你感覺自己的思維被拉伸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動不動就大談“存在”與“意義”的書敬而遠之,覺得大多是故弄玄虛,但《燈火闌珊處的悖論》這本書,硬是把我給“勸”住瞭。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刁鑽,它從古希臘哲學傢對“完美形式”的執著,一路蜿蜒麯摺,最終抵達瞭當代認知神經科學對“自我”邊界的模糊處理。作者的筆法帶著一種老派知識分子的嚴謹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浪漫。他引述瞭大量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史的案例來佐證他的觀點,而不是僅僅堆砌理論。比如,他對卡夫卡作品中那種荒誕的官僚體製的分析,被用來解釋現代社會中個體能動性的消解,銜接得天衣無縫,毫無說教感。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一個極其博學的老友在壁爐邊進行一場長達數小時的深入交談,沒有急於得齣結論,而是享受那種不斷探索和自我修正的過程。它教會瞭我如何更細緻地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比如“真實”和“意圖”——它們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脆弱得多。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很少能對一本聚焦於“方法論”的書産生如此強烈的共鳴。《探尋邊界:科學發現的隱秘路徑》這本書,與其說是在教你“如何做研究”,不如說是在剖析“偉大思想是如何誕生的”。它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的實驗步驟或公式,而是專注於對曆史上那些關鍵性科學突破發生瞬間的心理側寫。作者似乎對科學傢的內心世界有著異乎尋常的洞察力,他描述瞭那些突破前夜的焦慮、靈光乍現時的狂喜,以及隨之而來的同行質疑的壓力。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類比思維”的章節,作者詳細分析瞭開普勒如何從對小提琴聲學的研究中獲得瞭行星運動的啓發,這種跨學科的聯想能力,纔是真正的創新引擎。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煙草味和羊皮紙氣息的研究室中,見證著思想的掙紮與誕生。它極大地鼓舞瞭我,讓我意識到,科學的嚴謹性並不意味著思維的僵化。
評分天呐,最近讀完瞭這本《宇宙的織錦:從量子糾纏到宏觀實在》,簡直是把我從頭到腳都給震撼瞭一番。作者的敘事功力簡直是爐火純青,他沒有使用那種晦澀難懂的物理學術語,而是把極其復雜的概念,比如多重宇宙理論和時間箭頭的形成,描繪得如同神話故事般引人入勝。我記得有一段講到觀察者效應時,作者竟然用瞭一個中世紀煉金術士的視角來比喻,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我忍不住拍案叫絕。更絕的是,書中對“信息”的定義進行瞭顛覆性的重構,不再把它僅僅看作數據流,而是視為構建我們所感知的現實本身的基石。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現象——比如為什麼咖啡會變涼,為什麼我們隻能朝一個方嚮迴憶——都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讓你在驚嘆於科學的廣袤之餘,還能感受到一種哲學上的寜靜,仿佛所有的紛亂都可以被歸結到幾個優雅的底層原理之中。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那種智力上的挑戰和最終豁然開朗的滿足感,是任何爆米花小說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老實說,我對那種試圖用一套統一理論來解釋所有現象的雄心勃勃的著作總是心存疑慮,總覺得其中必有太多強行拼湊的痕跡。然而,《沉默的幾何:非歐幾裏得世界觀下的倫理疆界》這本書,卻齣乎意料地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框架。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完全避開瞭對既有科學模型的直接批判,而是巧妙地利用瞭數學中的“非綫性”和“非連續性”概念,來反思人類社會的治理結構和道德判斷。作者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展示在我們既有的綫性思維之外,還存在著多麼豐富和復雜的可能性。比如,他討論瞭在“混沌係統”中,一個微小的初始偏差如何導緻完全不同的曆史走嚮,然後將其映射到曆史決策的領域,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必然”的結果。這本書的語言極其精煉,讀起來有種在沙漠中行走時,每一步都必須精確測量的感覺,每一個詞語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